2010年2月28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北京召开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与转变发展方式”为主题的改革形势分析会。多个国家部委和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认为,推进发展方式转型,实现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快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一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需要有整体战略和思维。收入分配格局调整是一个结构性问题。有专家指出,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在收入分配上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符合特定历史背景的。到了今天,这个指导思想需要做重大调整,要“公平和效率二者兼顾”。当前的收入分配问题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和政治层面,现在的劳资冲突、突发性群体事件等与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悬殊密切相关。有专家指出,推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要明确“市场做什么?政府做什么?资源怎么配置?”只有明确了这个战略,才能够系统地解决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社会福利供给、农产品价格等问题。
二是进一步调整国有资本的合理配置。有专家指出,我国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核心就是国有资本的配置问题。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有资源在很大程度上配置于市场领域而不是公共领域。着眼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基本格局,需要加快国有资源配置的结构性调整。有专家提出,需要尽快明确政府办企业的目标是什么?是为解决公平问题还是为解决效率问题?也有专家指出,当前社会财富向房地产、煤矿行业集中的现象,表明了我国国有资本配置以及相关的土地制度、矿产资源制度等是不健全的。国有资本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来,更多地投入到公共领域。如果国有资本不从竞争性领域退出,造成“国进民退”,收入分配问题很难得到解决。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源在于垄断行业改革的滞后。因此,需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加大收租分红力度。
三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与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有专家指出,当前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600美元,有条件把用于经济增长的资金更多地用于全民的社会保障,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有专家认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需要推进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实现减税让利工程,控制政府收入和政府储蓄增长过快的趋势。也有专家认为,仅推进税收改革对调整收入分配差距作用不大,因为所有的税收都是可以转嫁的。有可能出现“越加大税收调节,收入差距反而越大”的情况。因此,缩小收入差距重点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应主要用于公共服务的供给和公共消费保障,以此缩小个人发展能力差距,真正缓解并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格局。
四是建立劳资协调制度,有效提高劳动报酬占比。与会专家认为,建立劳资协调制度的核心是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专家指出,应进一步明确工会权力,强化工会在保障劳动者权益中的作用,美国之所以能渡过上世纪30年代的危机,原因之一就在于重视了工会作用,使劳资矛盾能够在制度框架下得到妥善解决。因此,需要尽快着手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工会的作用,有效避免类似“通钢”的劳资纠纷。
五是推进收入分配的基础性制度建设。与会专家指出,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基础性制度建设尤为重要,特别是收入记录制度、收入申报制度、财产申报制度等。有专家指出,西方国家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建立国民收入记录制度,当前我国的技术条件比他们当时好得多(比如,电脑及互联网技术已经成熟),没有理由再以技术借口推迟基础性制度建设。
六是明确收入分配的约束性指标。有专家指出,着眼于发展方式转型,建议“十二五”应努力把我国消费率从2008年的48.6%提高到55%—60%左右,并且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上制定相应的约束性指标。第一,城乡人均收入在“十二五”翻一番,年均增长不低于15%。第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从约60%提高到70%左右。第三,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39.7%提高到50%左右。第四,城乡收入差距从2008年的 3.31 : 1控制到3 : 1以内。第五,中等收入群体占比达到30%左右。也有专家认为,有必要把“提高居民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这一指标作为改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