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人文 > 文章详情
中国文学与人文地理
2010-03-24 作者:杨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探讨文学和地理的关系,其本质意义就在于关注人在地理空间中是怎样以审美想象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生命的表达,物质的空间是怎样转化为精神的空间。

  文学地理学研究,是近年学术研究进展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地理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场所,地理如果没有人就没有精神,人如果没有地理就没有立足的根基,这本来是很明白的一个事情。但是我们以前的一些研究不太注意这一点。讲文学地理学,就是使文学回到它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探讨文学和地理的关系,其本质意义就在于关注人在地理空间中是怎样以审美想象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生命的表达,物质的空间是怎样转化为精神的空间。

  这个问题可从三个方面来讲,一是文学地理学的本质意义和历史渊源,二是文学地理学的四大领域,三是文学地理学的三条思路。

  文学地理学的本质意义和历史渊源

  《易经》中就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在古希腊,地理学(Geography)这个词的词源就是大地的描绘的意思,也就是描绘和分析地球表面的自然山川、生物群类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变化,把握它们的区域类型和相互关系。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个分支。自然地理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和由此所引起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保护的是地球母亲。跟文学有关系的两个分支是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包括历史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口(涉及人种)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区域地理与文学的影响也很深,比如世界上的大文化区、国家区域的划分以及城市和农村的差异,这些组合都是区域地理所要解决的问题。当我们把文学发生发展从时间的维度进入到地理的空间维度时,就可以发现文学在地理中运行的种种复杂的曲线和网络。

  在探究中国文学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时,有四大领域和三条思路值得注意,即区域类型、文化层面、文化层析、族群分布四大领域,空间的流动整体性、互动性和交融性三条思路。把它们统合起来就是七个字:“区”、“文”、“群”、“动”、“整”、“互”、“融”。

  中国早期区域文化如何形成
  
  四大领域所要回答的,是文学地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内涵是什么。首先就是区域类型这个“区”字。中国早期的区域文化是怎么形成的呢?它是由部落兼并、联合和凝聚形成的。

  周朝分封了七十一个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时候的扩张兼并,留下少数邦国,这就沉积下文学的区域类型。重要的有秦、楚、齐、鲁、燕、三晋(三晋就是韩、魏、赵)、吴越这些区域类型。其后又开发了岭南、塞北、西域、关东、西藏、大理和闽台等一些区域类型。

  中国思想文化底蕴深厚,流派迭出,这跟区域文化的相互作用有关系。比如周公长子伯禽分在鲁国,鲁国原来是东夷之地,东夷民族很容易跟华夏民族融和。到了汉以后,东夷、山东、江淮一带的东夷民族到哪去了?几乎都到中华民族、都到华夏里面来了。

  周公的后代封于鲁,春秋时期礼败乐崩,周公的礼乐在鲁国保留的最完整,所以当时有韩国的使者到鲁国去就感叹说,“周礼尽在鲁矣”。因此,孔子在鲁国创立儒家学派的条件得天独厚,有周礼作为其思想的轴心。但孔子是宋人的后代,商朝的后代、商朝的孝文化也进入了儒家文化脉络里。鲁国的民间是东夷民族,东夷的风俗是喜欢仁,仁而好生,对自然界、生物界,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采取友好的态度。仁字也进入到孔子的核心概念里面来。所以这三个东西因为鲁文化的作用,使孔子的儒学既能够在鲁的本土区域生根又能够传之久远,成为这么一个思想体系。孔子之后最有名的两个大儒是孟子和荀子。孟子是邹人,邹是鲁国的附庸国,所以邹国的思想也就是鲁国的思想。孟子在邹接受了子思传下来的思想,所以他的儒学思想比较纯粹。

  曾子、子思、孟子这一条线索是跟后来的宋学也就是程朱的理学一脉相通。还有另外一条学脉,就是孔子的弟子子夏,子夏到了魏国西部的西河,相当于现在的山西临汾一带。当时魏文侯是战国时候第一个准霸主,魏文侯就拜子夏为老师,他在那里为《诗经》作序,讲授《易经》、《春秋》和《礼》,所以儒家的文献学在子夏那里往下传。子夏以后,晋国还出现了荀子,荀子是赵人,赵国后来的都城是在邯郸。晋国的荀氏,在晋文公以后形成三支,一支是中行氏,一支是知氏,这都是当时晋国最大的六卿之一。后来知氏和中行氏被韩、赵、魏给灭了。还有一个荀氏,荀子五十岁才到齐国临淄的稷下,他是在赵国成长起来的,他的思想也主要是在赵国形成的。

  三晋地区是法家的大本营,商鞅、韩非子这些人都是三晋区域的人,而且荀子早年还经历了一个很大的事情,就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在这个环境中成长的荀子,他的学问虽然属于儒学,但他把儒学法家化,他的学问叫礼法。他后来向韩非和李斯传授帝王之术,所以子夏、荀子这条学脉是通向汉学的,汉朝的儒学。中国儒家最大的两个学派,一个汉学,一个宋学,就是由于地域文化对儒学的作用所造成的。区域文化、三晋文化和邹鲁文化作用于儒学,就形成儒学里面的汉学和宋学。

  文化是什么

  文学地理学的四大领域之二就是文化的“文”字,文化层面的分析。那么文化是什么东西呢?文化是以特定的思想价值观念渗透到人间的各种现象和生活方式里面,赋予人间现象和生活方式以意义、以特色、以思维的那个东西。就像盐融在水里,你看不到哪个是盐,但是你喝那水就是咸的,这个是滋味。随着这种观念、这种现象、这种方式、这种意义、这种滋味的不同,文化就分离出很多层面。

  比如说有官方文化、民间文化、日常生活的文化、山林隐士的文化,这些都是不同层面。雅的层面、俗的层面,又有城市文化、乡土文化。从地理上看,有边缘的文化,有中心的文化;有主流的文化,有非主流的文化等。

  老舍在《四世同堂》里面说:“在这样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里,文化是有许多层次的,就像一块千层糕。”一个四合院里面就有许多文化层面。老舍写完《茶馆》之后,在接受采访时讲过一句话,“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的地方,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实际上在他笔下的茶馆也是一块文化上的千层糕,各种各样的文化角色都在那表演。所以文化层面就很值得注意。

  但是过去的文化史比较注重雅的书面的文化,而对俗的民间的文化关注较少。“五四” 以后关照比较多一点,但是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彻底解决。就是说我们对民间的文化、口传的文化还没有给予必要的位置。但是根据牛津大学的DNA研究,人类会说话已经十二万年了,人类会写字才五千年。我们的甲骨文才三千多年,而且在古代大多数人不能够用文字著书立说,大量的民族记忆和民族想象存在于哪里呢?

  存在于人们的口头上,所以口传的系统是个非常重要的系统。如果我们光研究文字,我们就研究的是水果摊上的水果,如果加上民间口传的传统,我们就研究了这棵果树是怎么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之后再结出果子的,研究它的生命的全过程。所以这个民间的东西、口传的东西很重要,它处在一个文化层面上。我讲一讲刘三姐,歌仙刘三姐是过去的文学史所缺载的,因为她是民间歌手,是口传文学。我在《中国古典文学图志》这本书中曾强调过,文学史写上刘三姐比大谈二三流的汉语诗人更有价值,因为她可以沟通汉族和南方的少数民族、书面文学和口传文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展开文学史的丰富层面和我们文学结构的完整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