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理论 > 文章详情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思考
2010-03-24 作者:于 英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伟大实践和基本前提,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的时代要求和必然结果。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有利于培育民族的文化底蕴,提升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伟大实践和基本前提,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的时代要求和必然结果。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始终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特别是在30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不仅走过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时期,而且迈入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实践中,实现了四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四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根本问题,在反复探索、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第二次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总结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给予了科学回答,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第三次飞跃发生在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向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利过渡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世界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核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主张和理论原则,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到了一个新境界。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四次飞跃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在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党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过程中,始终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突破前人的理论勇气、上下求索的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经验。

  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早的传播者李大钊在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就从马克思主义国情观、中国民主革命道路观和文化观等层面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探索。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他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述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中国建立前后,他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特色。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真理光芒,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邓小平系统地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论断,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把党的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特别是他善于用通俗的比喻和大众化的语言,如“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小康”水平、发展战略“三部曲”等,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了系统概括。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被全党和全国人民所接受,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这个理论同毛泽东思想一样,语言朴实、道理通俗易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特色。创造力源于对本民族实际的深刻洞察,只有扎根于本民族实际,才能焕发出不竭的创造力,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实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极大地武装了人民的思想,调动起人民的积极性,并带领中国各族人民走上摆脱贫困、总体达到小康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展现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对中国初步摆脱贫困状况的实际,对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20世纪末实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新思想。在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党把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体化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迸发出强大的感召力。特别是在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峻挑战面前,中国人民依然坚信社会主义,坚守党的性质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与时俱进,深刻反映时代要求、代表人民愿望,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焕发马克思主义的凝聚力。毛泽东指出: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在全党全民中普及马克思主义教育,致力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党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走过一些弯路,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普及,造成思想僵化、迷信盛行的严重后果。今天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战略思想,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着重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执政理念和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人为本、立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具有永恒的人文特色。[page]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意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俗化、形象化,用中国式语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和要求感性化、具象化,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因此,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更应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所以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党带领人民高举旗帜,走对道路、坚持好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只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还在于改造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人民大众的事业,党所提出的各项任务,要依靠人民大众的艰苦努力来完成。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党和政府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具有最直接的实践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为此在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方面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必须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经济发展方式,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到“八个统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在人口、资源、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对发展问题的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的发展观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利益,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国家未来和民族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时期新阶段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如何把党的主张内化为人民群众统一的行动指南、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体要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提升中华民族文明程度需要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以群众能听得懂的话、看得懂的文字表述来大力推动科学理论的宣传普及,比如通过学习《大众哲学》、《学哲学用哲学》、《理论热点面对面》等读物,通过发布公益广告、宣传先进典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是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大众化中普及科学理论,在普及科学理论中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对于发扬尊重理论、崇尚理论、践行理论的民族传统,培育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提升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文化意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