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理论 > 文章详情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们共同遵奉的核心价值观
2010-03-24 作者:孟安邦 来源:《山西日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对于坚持一元的指导思想,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确立基本的道德规范,提升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但怎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成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奉的核心价值观,则是一项需要花费很大气力进行的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搞好这项工程,就要认真总结我们过去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方面的经验教训,深刻分析我们当前面临的形势,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给社会生产方式、分配方式、消费方式带来的变化,以及对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目标带来的冲击,通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等方面的创新,提高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效果;通过相应的政策措施、体制建设、机制保障等方面的强化,提高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效果,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强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人们共同遵奉的核心价值观。

  一、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曾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引,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尤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了巨大的活力。所以,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没有理由不信奉马克思主义。

  但客观地讲,到目前为止,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并没有完全、真正地解决。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根据今天的形势和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马克思主义最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个科学的世界观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规律,阐明了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地位和作用、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和谐发展,为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提供了科学的钥匙。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个钥匙,就会不断深化和提高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就会不断深化和提高对社会的认识水平,不断推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通过科学的选择,建立、改革和完善社会制度、体制机制,为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利益和价值,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就会不断深化和提高对人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创造才能和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人的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只要我们的领导干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就会大大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对广大干部来讲,学习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马克思主义产生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了。一百多年来,世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不仅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日新月异,而且社会结构和阶级状况也不断调整,国家关系和世界格局更是变化不居。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到列宁主义的发展,从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无产阶级的自由、解放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围绕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道路、前途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目标、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永葆青春。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伟大作用,对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指导意义,从而大大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威望;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了解,以及她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实惠,极大地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始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能根据发展变化着的实践,不断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结论。正是这种不断的发展、创新和丰富,才使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着科学的青春,才能指引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才能被共产党人永远信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指导下,围绕无产阶级的自由解放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研究、探讨、揭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道路、方式、方法和规律的。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胜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充分感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巨大实惠,这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的伟大成就。所以,要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体现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摆脱贫穷落后,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把全体人民动员、凝聚、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旗帜下,这就一定要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

  1.理论启发。通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使人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一切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了解人的地位和作用、人的需要和追求、人的性质和本质,了解人类行为的目的、动力、特点。特别是要让人们认识到,人们奋斗所追求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而一定社会条件下所能提供的物质产品、政治资源、文化产品是有限的,要满足人们更大更多的利益需要,只能在未来的努力中实现。这种合乎人的目的、反映客观规律、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就是理想。进行理想教育,最主要的是让人们懂得:理想是一个国家、民族乃至个人的前进方向和精神动力。没有理想的民族,没有希望;没有理想的人,没有前途。

  2.历史启示。要坚定人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了解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让人们认识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表明,中国人民要改变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景况,中华民族要独立、自由、解放,必须推翻旧社会,建立新制度。什么样的制度符合中国国情,能把中国引向独立、解放、繁荣、富强?资本主义道路不行,资本主义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和人民的利益,只有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人民的利益。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现实感染。理想是未来的目标,但它的实现和确立离不开现实。要让人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使人们从目下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看到、感受到社会主义的好处。因此,要坚定人们的共同理想,必须高度重视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实际问题。要通过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通过每个人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以不可辩驳的事实来证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小康社会,给自己带来的实惠,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

  4.目标引导。理想的作用是靠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引导、激励人们为之奋斗的。这不仅需要国家制定出全体人民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也要把这个久远的目标具体化为若干个阶段目标,更要使党和国家的远大目标具体化为每个个人的小目标。所以,确立共同理想,一方面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目标,分解为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发展规划和目标,以引领人们的行动。另一方面要把国家的奋斗目标,具体化为每个地区、每个单位、每个个人的奋斗目标。并通过建立健全实现目标的体制、机制,使人们在为国家整体目标奋斗中,实现个人利益和价值;也使每个人在为实现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努力中,推进共同目标的实现,从而牢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强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民族振兴、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由贫穷走向富裕,靠的也是这样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是要靠这样的精神。要把这种精神变成全体人民的行动力量,必须进行坚持不懈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在与自然和外敌的斗争中,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在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克服自己短处的过程中培养和成长起来的。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主要是进行传统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意识,动员和鼓舞全体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不懈奋斗。

  2.改革开放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下,广泛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科学养分,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充分体现出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质。时代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精神,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的精神,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精神,对外开放、博采众长的精神,诚信关爱、共创和谐的精神。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要以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为契机,在全体人民中进行深入的改革开放教育,以强化人们的时代精神。

  3.国情和形势教育。无论民族精神还是时代精神,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传承、升华,都是振兴中华民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要永远保持、发扬光大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还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国情教育和形势教育,增强国人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拼搏精神。要通过深入持久的国情教育和形势教育,强化人们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提高全民的自信性、责任感,团结一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为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要确保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收到实效,从而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必须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具体的行为准则统一起来。即要把社会主义道德具体化为每个行业、部门、单位和岗位的行为准则。要根据国家共同遵奉的道德准则要求,结合本行业、本部门、本单位、本岗位的性质、职能、责任,制定出切合实际、简单明了、行之有效的行为准则,作为规范行为、履行职责、兑现承诺的标准。可以利用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的创建,扎实推进单位、岗位行为准则的建立和实施。

  2.要把道德实践同利益原则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健全道德实践的奖惩机制,促进全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形成。要通过相应的政策措施,既确保知荣辱、讲道德的集体和个人得到利益的奖赏,又使那些不知廉耻、不讲道德的集体和个人受到利益上的损失。要在全社会形成有德受奖、无德受罚的局面。

  3.要把道德要求同法律规范配套起来。要依靠法律的惩戒作用,协助优良风气的形成。要学习新加坡的有益经验,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践行中,一定要在某些道德规范特别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出台时,附之以一定的法律、条令来协助。

  4.要把制度约束同舆论监督一致起来。要通过社会公众的评判和诘难,使讲道德的人得到社会的褒扬和赞誉,使不讲道德的人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批评;当前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尤其是要广泛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的作用,对社会主要部门、重要人物、关键岗位进行监督,让不道德行为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无处藏身。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