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经济 > 文章详情
西方经济学视野中的市场经济与德性
2010-03-23 作者:乔洪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德性一词原意为人或物的禀性、特长和能力。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人的德性就是既使得一个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罗莎琳德·赫斯特豪斯认为:“德性是人类为了幸福、为了兴旺发达、生活美好所需要的特性品质。”在某种程度上,市场经济能够满足人类的上述追求,与人类所需要的特性品质相匹配。

  作为一种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有两个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原则,如奥斯特罗姆所说:第一是“相互交换规则”,即有支出必须有收入。第二是“自愿交换规则”,即任何权利的相互转移都不能是交换各方出自非自愿,不能出于被迫……。这两条规则是任何市场经济不言而喻的必要条件,没有它们就根本不可能有市场。市场经济假设的前提是,人人都有自利心,每个人都会追求和保护自己的应有利益。一个人若是只想从别人那里获取而不给别人以回报,那么在自由交换的市场经济中别人便有正当理由不同他发生联系。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承认“在经济活动中,即使人们不是唯一的、无一例外的,但也是主要的、在通常情况下都受自己私人利益的支配,而总的来说,通常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私人利益”。19世纪中叶“边际革命”的代表门格尔认为,上述具有确定性规律的特征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性,而这一特性顺应了人类为了幸福、兴旺发达、生活美好而不断追求的品性,并使人的德性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彰显。戈森认为,市场经济由主观效用产生的自利追求是“人类在艺术和科学中、在它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福利方面取得进步的唯一的和不可阻挡的力量”。市场经济的这一特性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如平等、自由和信用等观念,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而且能拓展人的平等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和能力。

  诚然,以激发和保护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为内在动力的市场经济乃是一柄双刃剑。离开良好的外部和人的德性自律,市场主体的求利行为会恶性膨胀,从而催生诸多反德性恶果。早在市场经济发展之初,斯密就指出,有若干不良现象是由商业精神产生出来的,如专业化分工“使人们的见识变得狭隘”、“教育大受忽视”、“人的心思不断用在享乐方面”等等。继斯密之后,西斯蒙第、约翰·密尔等古典经济学家都深入批判过市场经济反德性的一面。制度学派创始人凡勃伦指出,市场经济“环境对一个集体施行压力,促使集体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整时,是以金钱的迫切要求这一形式向集体的成员进行冲击的”。其结果是导致人们关于何者为善、何者为美的观念上的变化,因此凡勃伦得出结论:金钱崇拜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阴暗本色。
  
  那么,应该如何认识市场经济反德性的一面呢?按照凯恩斯的看法,市场经济体制尽管不是人类的最优选择,但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不得不作出的次优选择。“发财欲”的正当宣泄这只“看不见的手”会引导人们走向比较无害之途,并不断增加社会财富。而伴随着200多年市场经济发展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由于“对资本积累的推进极端有利”,曾经被“看做是最高品质”,其实不过是些“伪道德”,是最可厌的东西,一旦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和富裕程度有了极大提高以后,我们就能彻底抛弃这些“伪道德”,从而走向德性的世界。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市场经济与德性关系的论述,不乏深刻、合理之处,有启发意义。我们应历史、辩证地看待市场经济与德性的关系:肯定德性维度的市场经济与追求德性品格的人有契合之处,但不任意拔高二者间的契合;正视并规范市场经济与人的德性品格相悖的一面,但不无限夸大市场经济反德性的一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