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算理论的发展与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
2010-03-23
作者:李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国民经济核算,就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统计学、数学方法对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经济活动成果进行描述和测定。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作为统计学的分支,在统计学学科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业内学者视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创始人之一,英国著名统计学家理查德·斯通(John Richard Nicolas Stone)教授,被誉为国民经济核算之父,并因此荣膺198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发展
为保证各国国民经济核算成果的国际对比,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及相关机构曾向世界各国推荐过4个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s Balances,简称MPS)、《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System of Social Demographic Statistics,简称SSDS)和《环境和经济综合核算体系》(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简称SEEA),其中影响最大的是SNA。
在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核算体系是1953年由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委员会推出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53(SNA)》(以下简称SNA1953),这是以斯通教授为首的专家组研制的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国民经济核算理论范本,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报告国民收入和生产统计成果的框架。
在SNA的发展过程中,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于1971年向世界各国推出过另一核算体系MPS。它包含五大平衡表,即物资平衡表、财政平衡表、人力平衡表、国民财富平衡表、固定资产平衡表以及三个补充表。其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再生产理论。按照这一理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只是转移它已含有的价值,而不创造新的价值,创造价值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投入的活劳动。所以,只有物质生产领域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创造价值,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不创造价值。这样,全部经济活动部门被分为两大领域: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这一基本分类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核心指标和系列平衡表,形成了MPS的基本架构。显然,这些核算范畴和核算表适用于物质管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故而,当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产活动和非物质生产活动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逐步转型时,MPS的存在基础受到了严重动摇。最终,MPS不得不退出国民经济核算实践,成为历史。
联合国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将更多精力投向SNA 的发展、完善以及新核算体系的研究。1964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专家组根据各国核算的实践,并考虑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经济体制国家国民经济核算的需求,着手修订SNA1953。1966年专家组在第二届年会上再次讨论了关于SNA修订的相关文献和资料,研究了不变价的国民经济核算和收入分配统计以及投入产出问题。1967年的第三届年会进一步研究修订方案,形成了最终决议并提交联合国统计委员会。1968年统计委员会批准了SNA1953的修订版,即 SNA1968。
SNA1968较系统地阐述了生产、消费、积累和国外4个重要的子核算,并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以及总量分解的需要出发,精心设计了一套容量为20个账户的账户体系,并据此整合出若干综合账户。同时,它还综合考虑了发展中国家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强调其与MPS的区别与联系,对投入产出核算、价格核算、物量核算以及交易活动测度等也进行了研究。至此,SNA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
但是,同其他新生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一样,SNA自诞生之日起在广受关注的同时,也饱受修正、完善的期待。特别是近年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环境和资源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修订SNA的呼声也日渐强烈。焦点集中在两方面:一是GDP的局限,二是SNA的范围和功能。不少学者对SNA中的核心指标GDP提出了批评,认为其综合功能不强,不能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成本,不能正确反映经济效益和实际国民财富的变化,也不能实际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和知识产出;对于SNA内容的批评则主要集中于核算的范围,认为SNA没有全面反映环境资源的消耗,没有对实物型自然资源、环境成本,以及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核算。据此,有人主张在SNA 的基础上建立包括环境与资源在内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加强对经济成果中环境成本的核算;有人则主张建立一个与SNA并行的独立的环境核算体系,以进行环境资源、环境与经济关系的核算。然而,囿于各国统计实际,特别是操作上的困难,这些主张都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和思辨阶段,并未付诸实施。[page]
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
将环境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实质是建立一个范围更大、内容更广的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学术界的鼓噪,似乎激发了统计学家们的工作热情。从1975年开始,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再度对各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经验进行总结,着手SNA的进一步修订。专家组经过数十次会议的讨论、咨询,“一本拥有582页的SNA临时修订草案于1991年提交给统计委员会”。1992年夏,专家组对各章和附件草案作了进一步的加工和整理,1993年正式成文,即SNA1993。联合国统计委员会认为:“修订后的SNA是对1968年SNA的极其重大的改进,一致建议采用1993年SNA。”而且,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也敦促其成员国和有关国际组织采用1993年SNA。新版SNA1993吸收了SNA1968实施以来各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表明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
SNA1993由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洲共同体委员会等共同推出,建立在全面生产概念基础之上,其重要的理论依据是法国经济学家让·萨伊(Jean Baptiste Say)的效用价值论。萨伊认为:“创造具有任何效用的物品,就等于创造效用,就等于创造财富。这是因为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而物品的价值就是由财富所构成。”在他看来,生产的数量不是由产品的大小、长短来衡量,而是由产品的效用来衡量,生产不仅创造效用,也创造价值;物品的效用是由劳动、资本、土地共同创造的,因而价值也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思想,为SNA的核算范围和GDP统计口径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个让环境主义者眼热的发现是,SNA1993在对前面版本进行修正完善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环境核算的内容。SNA1993确定了环境资源的基本分类,设计了环境账户的一般形式,提出了将自然资源作为货物和服务生产的资本来处理的理念,勾画出了一个包括环境账户的泛SNA框架,故而被称为“显示了经济核算和环境核算一体化方面目前的最高核算水平”。同时,SNA1993注重与其他重要核算体系的关联和拓展。如第6章“其他与环境有关的交易的核算”,论及了经济手段在SNA中的定位;第7章“资产账户与自然资源存量的估价”论及了环境资产与SEEA中资产分类的关系和资产估价;附录6和附录9则分别讨论了“SNA的功能分类、SEEA与SNA1993的关系”。可见,不论SNA1993的创造者是否有意,一种较广泛的认同是,SNA1993勾勒了一个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标志着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初步形成。
SNA1993以其丰富的内容、庞大的体系、严谨的结构、科学的方法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纲领性文献,被世界各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及实际工作者视为圭臬,各国均据此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但是,这一经典之作并没有让统计学家们陶醉。15年后,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欧盟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再度联手,共同推出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年版,即SNA2008。
SNA2008含29章,730多页,核算表多达140多个,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准则、制度,二是国民经济核算的账户体系,三是相关经济活动的核算。第1—5章回顾了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沿革历史,定义了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一系列核心概念,如存量流量与核算规则、机构单位与机构部门、基层单位与部门、企业与行业等;第6—17章是体系的主体部分,为国民经济的核心账户和综合账户,包括生产账户、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资产账户以及综合账户的合并等;第18—29章则是人口、公司、非营利机构、住户、一般政府和公共部门活动的核算等。这一版本的SNA不仅在核算内容、核算范围上大大宽于SNA1993,而且在核算方法、核算工具方面,也远远优于前面的版本。特别是,它更加关注经济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环境经济核算的卫星账户(Satellite Account)和社会核算矩阵(Social Accounting Matrix)的编制方法,对环境、资源账户的编制进行了更加详尽深入的描述。
SNA2008是一部凝聚了世界顶尖级统计学家心血的宏篇巨著,也是世界统计学家为之骄傲的经典文献。不敢说它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巅峰之作,至少它代表着当前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最高水平,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的。SNA2008引领了未来世界国民经济核算的方向,昭示了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