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政治 > 文章详情
经久不衰的西方混合政体思想
2010-03-23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年来,混合政体思想得到中国学术界,尤其是政治学界的关注。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混合政体思想只是古代的东西,是一种过时了的思想。其实,在西方历史上的大多数时间里,它占据着西方政体思想的主流地位,只是后来换了名称而已。

  在当代西方,“民主”似乎是主流政体思想,它的流行也导致了混合政体思想的衰落。当今西方国家的政体被广泛地称作民主政体,很多学者认为它有点名不符实,于是便在民主之前加上一些限定语,譬如说“宪政民主”、“代议民主”、“自由民主”、“法治民主”等。这至少说明,当代西方政体不是一般意义的民主政体,其实它们只是带有民主成分的混合政体。

  调和与制约:西方混合政体思想的本源

  什么是混合政体呢?简单地说,就是将“一个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和多数人统治”结合起来的政体。这种政体可以有很多种类型,对它的含义,历史上充满争议。经研究发现,自古希腊罗马开始,西方就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混合政体思想,一种是调和互补型,一种是分权制约型。调和互补型思想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它强调社会不同成分的利益调和与优势互补。所谓利益调和,就是让各社会成分的利益都能在政体中得到平衡的实现;所谓优势互补,就是让单纯政体的优点在混合政体中相互补充,譬如说将君主制的统一、贵族制的智慧和民主制的自由等统一起来。分权制约型思想以波利比阿为代表,他强调混合政体需要让不同社会成分(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分别拥有相对自主的政治权力,而且这种权力通常与具体机构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某种相互制约的效果。不过,调和互补是古代混合政体思想的主流,波利比阿只是强调了一下分权制约而已。

  随着罗马共和国的衰落,混合政体思想也衰落了,一直到13世纪,这种传统才被重新接上,这主要归功于托马斯·阿奎那。他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调和互补思想,力图在君主制的架构内,协调性地吸纳贵族制和平民制因素。这种混合是一种非对称的混合,君主(教皇或世俗君主)不仅掌握政治共同体的所有权,而且掌握主要的治理权,被吸纳进来的贵族和平民只能分享次要的治理权。到中世纪末期,教皇权力不仅受到世俗政权的挑战,而且受到内部力量的挤压,反对教皇拥有至上权力,主张主教和一般信众拥有某种权力的观念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这种观念发展的高峰是大公会主义运动,主张由广大信众参加的大公会拥有教会的至上权力,教皇是大公会的执行者。尽管这一教会改革运动以失败告终,但其思想则成为通往现代混合政体思想的一座桥梁。

  至近代早期,意大利、荷兰和英格兰在混合政体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对混合政体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意大利诸城市以及荷兰联省共和国试图走一条共和制的混合路线,英格兰则走一条君主制的混合路线。随着波利比阿的著作被翻译成拉丁文,这种思想中的分权制约成分逐渐增强,调和互补的成分逐渐减弱。波利比阿的混合观渐渐替代了亚里士多德的混合观。[page]

  治理权分解:现代混合政体思想的兴起

  现代宪政民主思想是在古代混合政体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混合政体思想。它首先要完成三个关键性的转换:一是从身份到契约的转换;二是从君主主权到人民主权的转换;三是从直接参与到代议参与的转换。洛克是从理论上进行这种关键性转换的思想家。他瓦解了基于身份的君权合法性,认为政治权力必须来源于人民契约。人民需要通过代议制委托代表来进行治理。他的人民主权与议会主权的关系理论实现了国家治理权与国家所有权的现代分离。

  现代混合政体思想的核心工作是实现治理权自身的分解,这种工作主要是由孟德斯鸠来完成的,他继承和改造了古代混合政体思想,建立了标准的现代混合政体理论,其关键性要点包括:以机构分权代替阶级分权,权力表面上脱离了社会群体之后,功能性地分解到不同政府机构那里;以治理权的分解代替所有权的分解,在人民主权不可分解的前提下,将治理权分解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层面;以多向的混合代替单向的混合,不仅有政府横向机构的混合,还有国家纵向结构的混合。

  美国联邦党人在坚持国家治理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基础上,运用联邦制、总统制、两院制、宪审制等制度工具,构建了一个复杂的混合政体,也就是复合共和政体。这个政体以复杂的分权与制约为主要特征,将现代混合政体思想推到一个新的阶段。

  “混合”而非“民主”:西方传统的主流政体观

  孟德斯鸠式标准混合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挑战。有两种代表性的批评,一是来自卢梭,二是来自黑格尔。卢梭区分了主权与治权,主权不仅包括国家所有权,而且还包括最高治理权,也就是立法权,治权则仅仅指行政权。在主权层次上,他是纯粹民主论者,但在治权层次上,他又主张混合政体。但由于行政权绝对地从属于立法权,所以他的这种混合只能是一种调和,而不是制约。黑格尔则在朝着君主政体的方面进行着复活工作。但是,他不是简单地复活古代君主政体,而是通过混合现代的代议制和官僚制来更新这种政体。在这种非平衡的君主混合政体中,黑格尔反对权力独立与制约的思想。他的王权、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结合代表着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混合,但在这种混合中,王权保持着至上的地位。黑格尔的混合政体是传统政体与现代政体之间的一种中间形态。
  
  由此,我们也许可以理解,“混合”而非“民主”是西方传统的主流政体观。亨廷顿认为,西方自古以来关注政治稳定问题的政治理论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形式简单的政府最易衰败,而‘混合的’政府形式则稳定得多。”两千年前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波利比阿、西塞罗认为,现实中的好政体是混合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成分的政体。两千年后的柏克也发出共鸣:从根本上说,单纯的政体如果不是最坏,至少也是不健全的。西方政体传统中有浓厚的贵族色彩,它对民主观念有着很强的限制作用。只是在人民大众持续不断地斗争下,贵族阶层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而表现出了一种妥协的智慧:他们不断扩大政体的通道,容纳较低阶层的参与,从而产生了不同形式的贵族与平民共治的混合政体。这种政体在西方历史上一直受到主流政治思想家的推崇。只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更往后一点说,到了参与激增的20 世纪,混合政体才不再成为广泛使用的概念,“民主”成为流行的政体语言。

  概念与现实:现代混合政体思想的局限

  概念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巨大差异,政治概念尤其如此。民主概念的流行并不意味着现实政体就是民主政体,而只是意味着民主成了一个普遍向往、普遍追求的东西。西方民主理论家达尔也认为:“现实的世界上没有任何大的政治体系是完全民主化的。”达尔将具有充分竞争性和包容性的政体称为多头政体,即比较单纯的现实民主政体,而与之相反的则是比较单纯的封闭霸权政体,它们中间充满着各种混合政体。尽管他的混合政体概念与历史上的概念有较大的差异,但至少说明西方自古以来的混合政体思想在他脑海中有很深的印记。

  由于现代混合政体思想是从古代演化而来的,所以,在后者的参照下,更容易发现前者存在的问题:第一,现代混合政体思想忽视了阶级平衡,政体实践中用政党平衡进行了不完美的替代;第二,这种不完美性意味着,现代混合政体应在政治参与和公共政策方面重视底层阶级的诉求;第三,除了政党、阶级平衡外,现代混合政体思想还需要注意利益集团的平衡,用多元的社会平衡支持复杂的政治平衡;第四,现代混合政体思想丢失了古代混合政体思想中君主制因素所带来的“统一”价值,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予以承担;第五,与理想的古代混合政体相比较,现代混合政体的民主性是被夸大了的,有必要重新审视民主的价值;第六,现代混合政体思想建立在人性自私的假定上,有意无意地忘却了政体德性的传统,现代人有必要找回这种传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