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
2010-03-22 作者:彭国华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
  成果类型   论文类 
  出版时间   2005年9月
  出版单位   《经济研究》(封面文章)

  成果内容简介

  1. 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第二部分是数据的说明、对TFP的测算和收入差距分解,第三部分是TFP和收入的收敛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结论。 
  论文在测算和分析1982-2002年地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基础上进行了TFP的收敛检验,并与收入的收敛模式做出对比分析。分析表明TFP解释了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主要部分;TFP与收入的收敛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全国范围内没有绝对收敛,只有条件收敛。但是TFP的收敛速度明显高于收入的收敛速度。三大地区中只有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而且,我国TFP与收入的收敛模式与世界范围的收入和TFP的收敛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全要素生产率是我国地区差距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结论具有重要的实际政策含义:仅依靠物质资本积累是不可能消除收入差距的,缩小收入差距只能从缩小全要素生产率着手。
  2.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1)运用资本产出比(K/Y)分解方法正确地测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时,传统方法是用资本劳动比(K/L)方法对总量生产函数进行分解,这种方法低估了全要素生产率对增长的作用,只考虑了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效应,没有考虑它对要素投入的间接效应,因而存在偏误性。资本产出比分解方法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核算的无偏性;更具直观性的经济含义和政策启示。
  (2)比较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模式与收入收敛模式的异同。传统收敛分析几乎都集中于收入方面,忽视了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收敛分析。这是本文在研究了我国地区差距的决定性因素之后的一个拓展分析。
  (3)运用了较新的更具一致性的计量方法:Dynamics Panel Data 一阶差分GMM估计方法。它能够避免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遗漏解释变量,遗漏的解释变量会使扰动项与控制变量产生相关性;另一个问题是变量的严格外生性问题。
  学术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差距在持续扩大,这已经对我国经济改革的进程和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缩小地区差距、保持地区平衡发展已经成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考虑目标之一,而制定合适有效政策的基础是要理解地区差距形成的原因。本文正是在分析我国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来研究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本文的研究促使我们尽快把注意力转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上来。只有打开全要素生产率这个黑箱,我们才能明白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它,进而明白它是如何影响长期增长,如何影响地区差距的,也使制定适当的政策措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缩小地区差距成为可能。
本文拓宽了现有的研究范围,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透视我国经济增长的深层次机理,理解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把握总体和各地区的长期发展趋势。
  3. 研究方法
  (1)运用水平核算(Level Accounting)和方差分解分析了我国地区的决定性因素。传统方法一般集中于增长核算(Growth Accounting),但是增长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因此水平核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差分解能够将地区收入差距分解为两个部分:投入要素的差距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分析结论是全要素生产率是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决定性因素。
  (2)综合应用OLS(最小二乘法)、Panel Data固定效应估计方法和Dynamic Panel Data (一阶差分GMM)方法,使本文的估计结论具有可靠性和稳健性。
  4.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在学术理论界,有很多学者对我国地区经济收入差距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研究,这些研究对理解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对于什么是我国地区差距持续存在的原因这个问题,现有文献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答案。本文的研究方法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和可重复性,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全要素生产率是我国地区差距的决定性因素。因而本文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一方面很多专家学者开始将研究兴趣转向全要素生产率,对全要素生产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这方面的文献大量涌现。另一方面,一些学者运用了本文中用到的分析方法和计量工具进行了实证分析。
  还有一些学者对本文的方法存在一定的误解。如有人误认为资本产出比(K/Y)分解方法只能适用于稳态条件,不能用于中国。本文作者在另外一篇论文里(《南方经济》2008.7)详细讨论了资本产出比(K/Y)分解和资本劳动比(K/L)分解的适用条件以及在核算中的偏误性和经济含义。分析表明,资本产出比(K/Y)分解方法是对总量生产函数在数学上的等价变换,与总量生产函数有着同样的适用条件。资本产出比(K/Y)分解方法无需稳态假定,能够适用于中国。而且资本产出比分解方法相对于资本劳动比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1)核算的无偏性;(2)更具直观性的经济含义和政策启示。它不仅适用于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同样还适用于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和资本增进型技术进步。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文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被引用22次;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被引用82次(包括期刊50次、博士论文14次、硕士论文17次、重要会议1次)。其中《经济研究》上被引用7次,《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4次,《管理世界》3次,《统计研究》3次,《中国工业经济》2次,《经济学(季刊)》1次,《世界经济》1次。

  成果获奖情况 
  2007年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