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China’s Offshore Investments: A Network Approach
成果类型 专著
出版时间 2005年12月
出版单位 Cheltenham (UK)•Northhampton, MA.(U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
成果内容简介
一、篇章结构与基本观点
本专著为国际上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并具有独创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的英文理论专著,由著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家约翰•邓宁(John H. Dunning)作序,由世界顶级经济理论出版社Edward Elgar匿名审稿出版,全书分4部分共10章,其篇章目录翻译如下:
1.导论
第一部分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理论问题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与发展
3.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提出的理论问题
第二部分 一个网络模型及其运用于国际直接投资
5.网络与对外直接投资:综述
6.国际直接投资网络模型
第三部分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描述分析
7.经济转型与对外直接投资
8.经济发展与对外直接投资
9.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理分布
第四部分 结论
10.网络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本专著的研究背景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格局与现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背离。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始,随后迅速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主要对外投资来源国。在此发展过程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格局显示了三个鲜明特征:与引进外资同步启动;发展迅猛;向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少数发达国家集聚,越在早期越如此。而现行主流国际投资理论则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因受制于所有权优势不足而只能在引进外资很长时间后才能起步;其成长是一个缓慢发展过程;主要投资地点为经济水平低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发达国家。显然,中国对外投资超出了现行国际投资理论的有效解释范畴。
为此,本专著第一部分细致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格局;在追踪了国际投资理论发展渊源后,指出了其所基于的二战后美英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经验现实的局限性所隐藏的理论缺陷----主体分析框架为FDI的供给面,而将需求面的FDI排除在分析框架之外;进而分析了中国对外投资对主流国际投资理论关于投资起步时机、发展步伐、以及地域分布三个方面的理论的挑战。
在第二部分,通过拓展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组织的两分法----即企业与市场、层级与价格,将企业经营中的网络观念和现象,纳入经济学规范,对威廉森(Williamson, 1975;1991)等人所关注到的“臃肿的中部”加以模型化,提出了关于经济活动组织的网络经济学模型,并将之运用于企业的国内活动组织以及对外直接投资中。在该模型中,FDI被定义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它利用以所有权为基础的层级,涉及国际市场和企业两种经济制度。它导致企业边界扩展到东道国,并且在东道国形成一个结点。这个结点可以用来形成更广泛的网络。作为经济组织的一种形式,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原理存在于在全球市场经济中组织经济活动。
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所提出的模型框架内,从制度、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等三个方面,全方位分析了近30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深层机理与原因。其基本观点是:(1)中国FDI的产生与发展反映了企业网络行为随着中国开始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而发生变化。由于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双轨制,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可以获得普通的FDI网络效益,还可以获得双轨套利利益。因此,当企业通过FDI可获得双轨套利利益比较多时,FDI的增长就会异常迅速。当因为市场化走向成熟,而使企业的双轨套利利益减少时,FDI的增长就会回落到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平。(2)中国FDI技术模式原因在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基本完成,使得经济组织中技术模式原因变得越来越重要。寻求资源、改进交易和提升网络地位,这些目标对中国经济以及中国企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旨在实现这些目标的FDI,不仅是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限制的正常反应,也是一种相当有利的反应。(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地理上的高度集中性,反映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也反映了目标市场状况吻合企业投资目标的程度-----各种网络效益的地理分布和相关的成本节约效应。
第四部分在综合第三部分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供一幅展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格局的深层机制的全景画面。
二、主要创新与学术价值
本著作系一部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于一体的学术著作,具有多方面的创新与学术价值。
1、理论意义
该著作将产业关系网络纳入经济学研究规范,在突破现有经济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国际直接投资网络经济理论,将供给面投资与需求面投资置于同一框架之内,揭示了经济活动组织的空间分布原理与国际投资的一般决定机制,突破了企业经营分析中网络理论缺乏经济学规范而经济组织理论缺乏对产业网络关系研究的缺陷。这一理论贡献的重要意义是多方面的。
第一,加强了国际投资理论的说服力。现行主流国际投资理论,由于将投资的供给面与需求面割裂,结果是如著名经济学家Ethier 指出的那样,“现有理论和眼睁睁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国际投资理论面临明显的压力”(Ethier,1994,p.105)。本著作的理论观点与模型弥补了这种缺陷。
第二,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深层机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是什么,一般运用主流国际投资理论来解释,其有效性招来了不少批评。Yeung认为这样导致了对这一主题研究不透,甚至误导(Yeung,1998,p.3)。
第三,相比于现行国际投资理论不易计量化的弱点,该理论能很方便地计量经济模型化,从而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第四,该理论十分适合东方国家市场与企业经营中小企业、小市场、大网络的特点,而东方市场与企业经营特点是主流经济学所忽视的现象。
2、现实意义
本专著的重要现实意义,则在于为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和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急需的一般而统一的理论基础。
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虽然迄今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亦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对外投资整体绩效不容乐观。盈利面窄,经营失误、债务沉重、海外资产流失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中国跨国公司成长步伐远落后于中国对外投资的增长。虽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何使宏观对外投资政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能指导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对外投资,基于上述关于现行投资理论缺陷的论述可知,却是现行国际投资理论无法胜任的----特别是它们将需求面投资割裂在外。本著作将投资的供给面与需求面纳入同一框架,为我国制定和实施能对各类对外投资进行有效调控和管理的政策、法规与措施提供了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理论基础,也为各类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决策、与运作提供了依据,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三、研究方法
本著作包涵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前者使用通行的理论研究方法,后者则侧重于描述性分析辅之以案例研究。后者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是,我国对外投资历史不长,关于企业海外经营的统计数据阙如,排除了运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全盘分析的可能。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著作的学术价值受到了英美和新加坡等地学者的高度赞誉,认为其学术价值媲美于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小岛清(kiyoshi Kojima)关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专著《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 Japanese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
邓宁(Dunning)指出,“我认为,杨德新对我们对第三世界特别是中国跨国公司活动的认识作出了有效而富于想象的贡献。他显示出他具有敏锐的才智、批评性的头脑、承担高质量研究的天赋以及用创新性和以理服人方式构建并展示其论点的能力。” 他强调,“该著作值得国际企业学者、企业经营者以及政府政策制定顾问广泛阅读和认真研究。”(“This book deserves to be widely read and carefully studies by IB scholars, by business practitioners, and by government advisory policy makers.”)
本专著成果受到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大量引用,其中包括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06》(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6)。在2006年的《世界投资报告》中,本专著关于国际直接投资中企业间网络和关系(networks and relationships)以及海外族群关系的论点成为该年度报告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核心研究问题。
成果社会反映
本著作《China’s Offshore Investments: A Network Approach》(中文译名:《中国海外投资:一种网络研究》)的学术价值受到了英美和新加坡等地学者的高度赞誉,认为其学术价值媲美于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小岛清(Kiyoshi Kojima)关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名著《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 Japanese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中文译名:《对外直接投资:一个多国企业经营的日本模型》)。
国际投资理论泰斗约翰•邓宁(John H. Dunning)指出,“我认为,杨德新对我们对第三世界特别是中国跨国公司活动的认识作出了有效而富于想象的贡献。他显示出他具有敏锐的才智、批评性的头脑、承担高质量研究的天赋以及用创新性和以理服人方式构建并展示其论点的能力。” 他强调,“该著作值得国际企业学者、企业经营者以及政府政策制定顾问广泛阅读和认真研究。”(“This book deserves to be widely read and carefully studies by IB scholars, by business practitioners, and by government advisory policy makers.”)
迈阿密大学的Francis Schortgen博士指出,“杨德新(2005)《中国海外投资:一种网络研究》是当今运用一个关注亚洲企业网络和关系的新理论模型来对中国企业国际化加以研究的绝少著作之一。聚焦于他对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分析,该作者寻求通过明确阐释 “网络方法”来增进解中国企业国际化动态的理解。他解释了网络关系的特性和如何将这些关系运用于对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分析上。特别是他区分了“网络延伸”、“网络扩大”和“网络整合”三种对外直接投资。(Dexin Yang’s (2005) China’s Offshore Investments: A Network Approach, is one of the very few contemporary texts that approaches the study of China’s business internationalization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a new theoretical model, derived from the notion of Asian business networks and guanxi. Focusing his analysis on outward FDI flows, the author seeks to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business internationalization dynamics through the articulation of a “network approach.” He illustrates the nature of network relationships and how to apply those relationships to an analysis of FDI flows. Specifically, he distinguishes between “network-stretching,” “network expanding,” and “network-integrating” FDI.)
《科技日报》2005年9月30日以《开拓国际投资理论前沿,促进我国对外开放事业》为题发表了专访,《科学中国人》2006年第4期发表了约翰•邓宁对该专著的书评兼序言的译文。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一、引用本著作的文献:
1、联合国贸发会议(2006):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6: FDI from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世界投资报告2006: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直接投资》)。在该文献中,本专著关于国际直接投资中企业间网络和关系(networks and relationships)以及海外族群关系的论点成为该年度报告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核心研究问题。直接引用1次(p.218)。
2、Henry Wai-chung Yeung and Weidong Liu (2008), ‘Globalizing China: The Rise of Mainland Chinese Firms in the Global Economy’,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Vol.49 (1)。引用3次(p.5,19,26)。
3、Henry Wai-chung Yeung (2006)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Asian Business, Cheltenham, UK; Northampton, MA: Edward Elgar。引用2次(p.4,15,)。
4、Valtteri Kaartemo (2007): The Motives of Chinese Foreign Investments in the Baltic Sea Region, Electronic Publications of Pan-European Institute,ISSN 1795-5076。引用13次(p.9,10,13,13,16,18,20,22,24,29,61,63,74)。
5、Paz Estrella Tolentino (2008),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f China and India: Whither the Home Country?’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2008-049。引用2次(p.10,10)。
6、Paz Estrella Tolentino (2008),‘The macro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th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f China: Whither the home country?’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Birkbeck, University of London。引用2次 (p.6,6)。
7、Francis Schortgen (2008), Chinese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Case for Contextual Analysis, PhD degree thesis, Miami University, Oxford, Ohio。引用5次(p.28,28,29,31,36)。
8、Ling Liu and Ying Tian (2008),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he Analysis of the UK Ca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Globalisation, Vol.4(1)。引用1次。
9、Yi Zhang (2009), Unravelling the Complex Motivations behind China’s FDI, Utrecht School of Economics, Utrecht University。引用1次(p.2)。
二、引用本著作的成果《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A Case Study of China’s Outward Investment》的文献:(google学术文献检索12项)
三、引用本著作的成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与理论》的文献:根据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下载频次282次,被引频次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