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樊丽明:《中国公共品市场与自愿供给分析》
2010-03-22 作者:樊丽明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中国公共品市场与自愿供给分析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5年
  出版单位   上海人民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一)篇章结构
  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推进,大而宽的财政职能范围格局变得越来越难以维持,几乎陷入了窘境,对财政投入不足的抱怨声此起彼伏,表面看似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其实暴露了财政职能范围格局的不合理性,公共品供给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本书重点在于剖析我国转轨时期教育、基础设施、体育与社会救助等准公共品供给机制的多元化及发展条件,分析中国公共品供给机制改革的概况,探讨中国公共品有效供给之道。
  全书共分五章。除引言外,第二至第四章为案例分析。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作者选取了中国民办教育和城市基础设施两个案例,分别分析了公共品市场供给的发展状况及其条件,探讨了完善公共品市场供给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问题。在第四章中,作者以中国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等为案例,分析了公共品自愿供给的条件,探讨了激励机制之完善策略。在第五章中,以上述分析为基础,对中国目前公共品非政府供给状况做出了初步概括,并就公共品供给机制的作用边界、公共品供给机制多元化的经济效应、公共品供给中的政府职能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
  (二)主要创新观点与学术价值
  1.以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阐明了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国民办教育供给受教育的特性、需求规模及多样性、私人资本和师资及管理、政府法律与政策等因素影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省市的私人投资和平均教育年限对民办教育经费支出的解释度高达80%以上。该观点在学界产生一定影响。
  2. 以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创新性地系统分析了中国基础设施市场供给的影响因素。中国市场供给基础设施是由基础设施特性、供求状况、私人资本规模和融资制度创新、政府管制与激励政策等因素决定的。回归分析表明,不同省份非国有经济投资于基础设施的规模与该省非国有经济的总量和市场分配资源的状况密切相关,弹性分别为0.568和4.747。该观点引起研究同行的高度认可和强烈共鸣,多次被引用。
  3.率先对中国公共品自愿供给做出了经济学解释。理性选择分析只能说明公益彩票和有部分激励的捐赠,部分利他主义和混合利他主义可以更好地做出解释。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和恩格尔系数降低为居民捐赠和购买公益彩票提供了可能条件。中国NGO的初步发展和成功运作,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特殊时期的需求拉动,都为中国自愿供给公共品提供了条件。该观点在产生重要影响,成果被引用,且厦门大学、山东大学等校的博士生受本书影响选该类问题做博士论文。
  4.提出了自愿供给公共品预期效用模型和激励因素模型。模型一:自愿供给公共品的预期效用模型。U(L)=U0[W-d+p(1-t)]δ+U0(W-d)(1-δ)+U1(Gp)+U2(Gc)。运用彩票自愿供给公共品的激励机制要点是返还比例、票面值、有关税收政策、公益基金的使用效率及其透明度。模型二:自愿供给公共品的管理成本和公益金模型。Mf=Ml(Md)- Mc,激励因素为降低彩票发行成本和捐赠管理成本。
  5. 创新性地分析了公共品供给机制的作用边界确定和移动原理。公共品供给机制作用边界受制于影响公共品供给需求的多种因素,包括公共品的性质特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私人资本的规模、融资制度和效率准则、公共品规模及其多样性、公共品供给的公平准则及政府政策的导向等,并由于各因素的变动而移动。该观点也引起研究同行的高度认可和共鸣,多次被引用。
  6.系统分析阐明了公共品供给方式多元化的经济效应。公共品供给方式多元化具有公共品规模效应,效率和增长效应,公平效应,财政效应(补充效应,替代效应,预算效应)。这些分析思路和观点为各类公共品的多元供给效应的具体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法
  1.规范分析方法。对于公共品供给的三种机制及其相互关系、公共品多元供给的经济效应、中国民办教育和基础设施市场供给的影响因素、中国济贫和体育彩票等准公共品自愿供给的影响因素等公共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应用问题,运用规范分析方法,通过演绎推理和归纳得出结论。
  2.计量研究方法。对于中国公共品市场供给中的民办教育发展、中国基础设施市场化发展、自愿供给中福利彩票的筹资情况等重要问题,本书选取相关解释变量,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3.案例研究方法。针对当前基础数据不足的现实,本书在分析中广泛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比如对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的案例分析),希望通过对个案的细致剖析,研究其发展条件、运行轨迹及效应,并与整体数据分析相互印证补充,总结出一般规律。
  (四)学术和社会影响
  (1)学术影响较大。在国内首次提出公共品的三种供给机制理论,并率先对中国公共品自愿供给做出了经济学解释,对影响公共品供给机制作用边界及其变迁的因素、公共品供给方式多元化的经济效应等进行了理论归纳;以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创新性地系统分析了中国基础设施市场供给的影响因素、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等,为国内公共品供给机制的一般理论研究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以此为开端,作者又先后承担了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品供给研究”(06JDB013)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理论与实证研究”(07BJY148),并取得了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这包括:
  《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品供求均衡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2008年版。
  区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及其实现机制分析,财政研究,2009年第4期。
  中国现阶段农村公共品政府供给机制的运行及完善,税务研究,2008年第12期。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动态特征及问题探讨,财贸经济,2008年第8期。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村公共品供需均衡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 5期。
  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品供给格局分析,财政研究,2007年第5期。
  社会捐赠税收激励的国际经验与政策建议,涉外税务,2008年第11期。
  外社会捐赠税收政策效应研究述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7期。
  (2)辐射效应明显。本书最后提出的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启发了同领域的学者和学生,并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借鉴,他们以本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为基础做出了进一步拓展研究。这包括: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制度创新》(李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石绍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社会捐赠及其税收激励研究》(郭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选择与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王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公共品双层供给理论与实证研究》(赵宝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9年出版)
  《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供求均衡分析》(邵文珑,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供求均衡研究》(丁文鹏,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卫生医疗服务均等化研究》(解垩,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基础设施服务均等化研究》(骆永民,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农民加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分析》(王媛,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城乡养老保障均等化研究》(刘蕾,博士学位论文)
  《非赢利组织与公共品供给研究》(周旭亮,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政府供给绩效评价》(晁毓欣,博士学位论文)
  3.社会影响突出。作者就本书的主要观点,在中国财政学会、中国税务学会、全国财政学教学研究会等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进行大会演讲,在山东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山东财政学院、浙江财经学院等高校举办专题讲座,受到师生的高度评价和积极回应。在山东省委党校中青班、山东省财政厅领导干部研讨班作专题报告,对于干部开阔思路,推进多元筹资、改善地方公共品供给的实践起到了启发作用。

  成果社会反映 
  
1. 阶段性成果《中国公共品自愿供给实证分析——以中国福利彩票筹资为例》(原发表于《当代财经》2003年第11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投资与证券》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
  2. 阶段性成果《公共品供给机制:作用边界变迁及影响因素》(发表于《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第1期)入选2005年中国经济学年会(厦门),并在公共经济学分论坛上演讲,反响热烈。
  3. 阶段性成果《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与公共品市场供给》(发表于《改革》2006年第2期)提交第14次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讨会(太原),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4. 本书以本人同名博士后报告为基础形成。在博士后出站报告评审会上,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邓子基教授、张馨教授、杨斌教授、邓力平教授、纪益成教授等给与了高度评价,认为“该报告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公共品供给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是国内学界关于准公共品供给制度研究的新进展,可以为我国当前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改革实践提供重要参考。是一篇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报告。”。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书共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来源期刊引用21次,其中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引用6次。

  成果获奖情况 
  该书于2007年7月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2等奖。
  该书于2006年12月获山东省高校优秀成果1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