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均衡汇率理论与政策新框架的再探索
成果类型 论文类
出版时间 2007年第2期
出版单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成果内容简介
人民币汇率水平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长期来,人民币汇率水平屡有争议的原因之一是缺乏一个基于国情的汇率政策理论框架。本论文是探讨中国国情下人民币汇率政策理论框架尝试的一个组成部分。
基本思想: 首先,论文讨论了汇率水平决定的两种属性,认为汇率水平受到一系列宏微观经济因素影响,因此,它的决定具有被动属性。汇率水平的变动也会影响一系列宏微观经济变量,因此,它的决定又同时具有主动属性。其次,论文认为对外不平衡的任何调节手段,其效用分析都建立在汇率水平的变动或不变动的假设上,而汇率问题实质上就是国内外市场的相对价格问题。因此,本文以相对价格入手展开分析。再次,均衡的汇率水平不仅要有利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同时达到,而且这种达到要以不牺牲经济增长为前提。最后,论文的整个分析过程要建立在中国的国情之上,要力争做到能有效解释中国的现实问题。
分析过程: 根据上述基本思想,论文在社会调查和国情分析的基础上,讨论和给定了一些特有的术语和条件,然后首先从静态角度建立了一个国内外市场的相对价格模型及在这个模型中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相互关系。然后从这个静态(短期)模型出发,越过比较静态模型(该文已另外发表),通过分析直接过渡到动态的长期模型,接着再从长期模型扩展到二个延伸模型,最后是论文的发现和结论。
主要结论: ①在分析了相对价格与要素投入的关系后,论文认为汇率的低估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有利于外延经济的增长;汇率的高估有利于以劳动生产率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提高,因而有利于内涵经济的增长。 ②通过支出转换效应,汇率的变动可把经济增长的来源在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进行分配。 ③在物价水平的约束下,实现经济增长的均衡汇率水平不是唯一的,而是一个区间。这一结论在指导汇率政策操作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④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汇率政策必须充分考虑内涵经济和外延经济的平衡增长。必须认识到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不可能也无必要始终保持一致。当名义汇率相对于实际汇率的低估或高估能沿着促进外延经济和内涵经济平衡发展的轨迹运行时,我们称这样的名义汇率水平就是基于内部均衡的长期均衡汇率。 ⑤根据长期模型,论文又推导出两个扩展模型,当名义汇率作反向(高估或低估)运动时会产生汇率失调,形成汇率失调的要素规模缺口或技术进步缺口。汇率政策的目标就是要避免这两种缺口的产生,当外延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时,要适时让名义汇率上升以便促进内涵经济增长;当内涵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时,要适时让名义汇率下降以便促进外延经济的增长,由此使中国经济的数量增长和质量增长获得平衡。
社会影响:本文在传承前人有益知识并赴东莞、惠州、深圳、宁波、寿光、栖霞等地调查的基础上写成。本文是以国情为基础,探讨一个较为完整的人民币汇率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论文中关于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短期静态模型、长期动态模型、两个扩展模型以及这些模型的分析视角和基本思路在北京万寿宾馆专门会议上获得了下列专家较高的评价:1.吴树青,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主任(原北京大学校长)2.王家瑞,中共中央委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3.易纲,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4.李扬,原中央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金融研究所所长5.余永定,原中央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6.张卓元,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原所长7.马君潞,南开大学金融系主任8.白钦先,原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辽宁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
本文于2008年12月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成果社会反映
论文曾应邀在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苏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第三届中国金融学年会上作过演讲和交流。
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三期摘要转载
成果获奖情况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