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刘金全: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实际产出波动性的动态模式与成因分析
2010-03-22 作者:刘金全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实际产出波动性的动态模式与成因分析
  成果类型   论文 
  出版时间   2005年3月20日
  出版单位   《经济研究》

  成果内容简介

  1. 论文的篇章结构和基本观点
  1.1 论文的篇章结构:本论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国内外经济周期波动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一些重要研究进展和重要文献进行了评述,主要阐述了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实际产出的波动率变化过程,发现了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呈现出的弱化态势,提出了论文主要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目标;第二部分采用固定样本时间长度的滚动时窗方法 (Blanchard and Simon,2001)来计算我国经济增长率中的条件波动率过程,这是一种有效的有别于条件异方差模型的重要波动率分解方法,经过计算给出了我国实际产出增长率变化路径的波动性特征以及经济周期的边界;第三部分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角度出发,论文研究了产出波动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动态关联性,从而分析了经济周期波动中的名义经济成分对实际经济成分存在水平成分和周期成分上的双重影响,进而检验了价格水平变化在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的传导机制和作用机制;第四部分从我国实际产出波动的构成成分来分析了实际产生波动率的来源,主要根据支出法度量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成分: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分析了实际产出波动率的主要来源及相应分解,并发现了需求需求路径光滑性的经验证据。第五部分得出了我国实际产出波动率动态变化的检验结论和相关政策启示,认为消费需求波动率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这意味着需求管理仍然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着重点,而投资、货币供给和国外需求对经济周期波动影响显著,这些都是宏观调控有效的短期政策工具。
  1.2 论文的基本观点:(1) 本文的计量检验发现,我国实际产出波动率显著和剧烈的时期大都对应着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经济扩张时期,这说明产出波动性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溢出效应”,诱导一定程度的产出波动性将有助于经济扩张的形成,同时产出波动率在较低水平上的平稳性导致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周期波动出现了分界模糊的现象,短期经济增长趋势与长期经济增长趋势有机地融合起来,构成了我国增长型经济长波的主体轮廓。这些经验证据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过程出现了显著的长波轨迹,增长型长波的形成和巩固是我国经济运行具有抗跌性和抵御风险的重要基础。(2) 本文在计量检验中发现,需求冲击大都导致短期经济波动,而供给冲击则能够影响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据此可以推断本轮石油价格剧烈波动是导致经济波动加剧和金融危机影响扩散的重要原因,同时需求管理政策对期限结构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从而需要采取一定程度的相机选择操作。通过检验产出波动率与通货膨胀率和货币供给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时发现,价格水平和货币供给变化等名义冲击对产出波动性具有显著影响,这意味着名义经济的规模与活性对产出水平、增长率和波动率都具有显著影响,通货膨胀率波动性的降低和稳健性货币政策的实施都有助于实际产出波动性的降低,进而促使经济保持稳定增长。(3) 论文认为消费支出和财政支出在实际产出构成中的比重相对稳定与消费路径的平滑性和政府支出路径的稳定性有关。与此相反,投资的结构性变化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取向直接相关,而净出口的结构性变化与经济开放程度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关。论文认为消费需求的波动程度主要影响了产出波动性的趋势水平,对产出波动率的短期行为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总需求管理政策需要采取更长的期限结构。导致我国实际产出波动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成分的波动性减弱,这些因素是导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稳定性增强的实际因素。同时,这些因素的显著变化也将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再次产生,本轮金融危机的影响正是通过这些渠道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的。
  2. 论文的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论文主要创新在于从实际产出波动率的成分分解中刻画出了我国实际产出波动性的动态模式及其成因,发现了实际产出波动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波动率、政府支出波动率和净出口波动率的降低,而消费波动率继续保持平稳态势的重要经验证据,这意味着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在短期内仍然需要采用需求管理的政策工具,但长期内应该注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供给管理政策,并应该适当激活名义经济和实际经济的规模和活性,以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和稳定增长。本文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进一步验证了我国经济增长态势和经济周期波动阶段性的主要动态特征,并将短期经济周期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结合起来,提出了我国经济增长过程的“总供给单因素驱动阶段”、“总供给和总需求双因素驱动阶段”、“总需求单因素驱动阶段”等阶段性假说,并给出了这些阶段中经济波动率的变化过程;二是提出了总需求管理应该实现“刺激需求”、“培育需求”和“管理需求”等过程的有机结合,并应该采取适当的政策干预和市场条件来加以配合,其中“管理需求”的政策干预模式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得到了空前重视,例如投资需求管理和消费需求管理就采取了很多“管理需求”模式。本论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经济政策启示,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出波动率的降低,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经济已经结束了“大起大落”的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逐步减弱,经济长波态势逐渐明显,平稳增长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波动的新特征。本文描述了我国实际产出波动程度的变化,考察不同阶段产出波动性的动态轨迹,得出了非常重要的经验发现和“典型化事实”,这对经济周期态势的认知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操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使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规范分析中,论文主要采用了标准的国民收入分解模式,利用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对我国经济长波形成的基础和条件进行了理论描述和分析推断,尤其注重区别了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在经济周期波动形成过程中的传导机制,以此判断通货膨胀率和货币供给增长率等对经济增长率的动态影响关系;在实证分析中,论文主要使用了固定样本时间长度的滚动时窗方法计算我国经济增长率中的条件波动性,并利用变量之间的滚动相关系数和滚动标准差来衡量经济总量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等。如此计量方法涉及到的样本区间较短,更能灵敏地度量实际产出波动率中不同成分的变化,因此准确地描述一些时变波动率序列,以此获得更为稳健的经验证据。
  4. 论文产生的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论文发表后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学术影响,不久便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于2005年第8期30-39页全文转载,同年被CSSCI收录并有2篇文献对本文进行了引用。2006和2007年又分别有5篇和4篇CSSCI来源文献 (主要是《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等重要专业期刊) 引用了本文的相关学术观点。截止到2007年底共被CSSCI引用11次;目前,论文在CNKI中被引频次为21次,下载频次高达627次。  论文认为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成分的波动性减弱是导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稳定性增强的实际因素,这意味着我国长时期的宏观经济管理和需求管理政策起到了预期的政策效果,我国市场运行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的有效性和稳健性等到了进一步加强。该研究还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对策提出了重要对策建议,认为在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政策组合选择中,应该继续以需求管理政策 (具有积极色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 来刺激总需求,以供给管理政策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来培育总需求,并且将投资规模、政府支出规模和国际贸易规模保持在一定的波动范围内,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价格波动性和产出波动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和“溢出”作用,继续保持我国快速稳定增长的经济发展格局。

  成果社会反映
 
  该文发表后,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5年第8期30-39页全文转载。截止到2007年底被CSSCI引用11篇次;目前,论文在CNKI中被引频次为21次,下载频次高达627次。该论文刻画了我国实际产出的波动性特征,并对其构成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成分的波动性减弱是导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稳定性增强的实际因素。论文对宏观经济调空和政策操作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的结论和观点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2005年被CSSCI来源文献引用2篇:
  [1] 杜辉:见证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研究历程——纪念《经济研究》创刊50周年,《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109-115。
  [2] 张屹山等: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波动态势与成因的动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145-151。
  2006年被CSSCI来源文献引用5篇:
  [1] 祝青:地方政府行为——资本深化和经济波动的另一种解释,《经济科学》2006年第4期:5-17。
  [2] 张耿、胡海鸥:消费波动小于产出波动吗?《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37-47。
  [3] 殷剑峰:中国经济周期研究:1954—2004,《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5-14。
  [4] 董利:金融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波动性实证分析,《经济管理》2006年第11期:84-87。
  [5] 卢盛荣、李文溥:福建经济增长率变化分析,《东南学术》2006年第1期:9-15。
  2007年被CSSCI来源文献引用4篇:
  [1] 陈浪南、刘宏伟: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和持续性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43- 52。
  [2] 龚刚、林毅夫:过度反应:中国经济“缩长”之解释,《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53-66。
  [3] 陈彦斌:中国经济周期的异质性信念与福利成本,《管理世界》2007年第9期:10-16。
  [4] 熊吉峰:投资冲击、现代化冲击与农业波动,《求索》2007年第5期: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