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5年6月
出版单位 经济科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该著作从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出发,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改革开放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比较精辟的论述,回答了学术界和广大群众关注的一些重大难题和热点问题。本著作共分八章,其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进一步阐发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根本任务,既深刻把握和继承其实质,又与时俱进。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重要任务,就是要进一步阐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并根据新的历史条件进行创新。
第二,对价值创造、价值形成与财富创造等基本范畴再界定,对价值形成、价值创造进行了独到的阐释。价值形成讲的是,商品的价值是由几个部分构成和如何形成的,回答的是价值的结构性问题和形成条件。而价值创造讲的是价值的实体和来源,回答的是什么劳动创造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财富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第三,在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的来源和基本内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进行再探讨。根据马克思研究生产劳动理论的方法论,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劳动需要新的界定:一方面,各种有用的、实现在社会所需要商品的物质生产领域与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都创造财富,因而都是生产劳动;另一方面,所有为社会创造价值和新价值的满足人民需要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这样,就在继承马克思关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理论精髓的基础上,拓宽了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性劳动界定的理论范围。
第四,在对中外有关理论进行评论的基础上,论证了科学技术、经济增长和价值创造的关系。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并没有否定而是丰富了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第五,对两类不同的分配理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进行了较深入系统地比较和评述。在比较两种分配理论的基础上,本课题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的思想产生的背景,理论前提、基本内容和实质,进行了分析,对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特点进行了概括。
第六,在明确了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剥削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以主人公的身份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产出越来越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生产的特点,它体现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下的劳动者之间、劳动者与各种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关系。
最后本书对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和由此引致的社会阶层的变化进行了实证的分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也增长迅速。但在收入正常增长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扩大;财产的集中度越来越强。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加强调节。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从实践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做到了三个坚持和三个发展。三个坚持是:坚持抽象劳动、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坚持除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中也起重要作用的观点;坚持劳动者付出劳动创造价值之后要得到应有报酬,其他生产要素对创造财富做出了贡献也要得到报偿的观点。三个发展是:马克思关于只有生产物质财富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只有生产性劳动才创造价值的观点需要发展;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范畴,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观点需要发展;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观点也要发展。
3.研究方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唯物辨证分析的基本方法,从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出发,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数量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涉及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创新性研究,提出了一些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新的理论见解和政策建议。
4.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
该著作出版后,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认为其出版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坚持与时俱进,妥善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适应实践发展要求,妥善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展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开放性,妥善处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既有利于为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服务,更有利于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财经报》、《中国改革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多家媒体发表书评和相关报道,在全国引起了较广泛关注和反响。
2007年该书荣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原中国图书奖),并被新闻出版署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出版图书,2006年该书荣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
成果社会反映
该著作作为系统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著作之一,被纳入“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和建设工程——经济学系列丛书”出版后, 于2005年9月17日在京隆重举行首发式,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央编译局、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等近百位领导、专家、学者出席了首发式及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出版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财经报》、《中国改革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多家媒体作了现场采访,发表书评和相关报道,在全国引起了较广泛关注和反响。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该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与建设——经济学系列丛书”重要著作之一,出版后,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并被多次引用。其部分观点由新华社以《国内动态清样》呈中央政治局以上领导同志参阅件1份,给中央提供参阅的研究报告1篇。
成果获奖情况
2007年该书荣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原中国图书奖),并被新闻出版署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出版图书;
2006年该书荣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