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论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
成果类型 论文类
出版时间 2007年9月17日
出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双月刊)2007年第5期
成果内容简介
一、篇章结构和基本观点
(一)篇章结构
全文1.8万字,分引言和五节。
引言:阐述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是进行科学经济分析应遵循的共同规范,理解和掌握这种经济分析范式具有紧迫性。
五节分别为:“一、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范式的基本框架”、“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畴和原理的分析方法功能”、“三、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路径的辩证法要素”、“四、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范式的科学特征”、“五、推进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范式的理论创新”。
(二)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就是分析主体站在公正无私的立场上,通过实践能动地发现并力求按照经济过程或经济对象本身的客观辩证法,揭示其内部联系和运动规律,也就是揭示其本来面貌的科学的理性思维规范。
二、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一)主要创新
1. 展示了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的基本框架。它包括:(1)对经济分析对象客观性的理解。(2)揭示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分析目的。(3)对经济分析方法来源的科学回答。就是要能动地反映蕴藏在客观经济对象中的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4)渗透唯物辩证法的经济分析方法系统。它并不排斥形式逻辑这种分析工具,但是必须运用更高层次的辩证逻辑方法。经济分析的辩证法可以分为:a)辩证法的一般方法;b) 经济辩证法, 它是辩证法一般在经济领域的特殊形式或具体化,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畴和原理的分析功能和经济分析的辩证思维路径。(5)经济分析效果的实践检验。(6)经济分析主体的规定性。分析主体必须公正无私,坚持调查研究,正确运用辩证逻辑方法。
2. 明确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畴和原理的分析方法功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济范畴和原理,前者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后者则是比较复杂的经济联系和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在理论上的概括。本文结合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关系和运动,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范畴和原理具有经济
分析方法的功能;强调把它们作为认识、理解和改造现实经济过程的思维工具,才不至于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变成僵硬的教条,才能少走弯路,正确和较快地认
识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相应的社会关系和经济规律。
3.比较系统地梳理出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路径的辩证法要素。把握辩证思维路径需要通过掌握一系列辩证法要素来实现;本文在列宁阐述辩证法一般要素的启发下,梳理出经济辩证法的18个要素:(1)把经济对象置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分析;(2)按对等性原则划分经济形态的历史阶段;(3) 掌握由表及里、由彼及此的经济分析顺序;(4) 在社会关系中揭示经济对象的社会性质及其表现形式;(5)运用抽象力把经济关系提炼为经济范畴;(6) 设定分析经济关系所需的假设条件;(7) 弄清经济形式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8) 比较经济关系的异中之同、同中之异;(9) 发现引起经济对象的性质发生转化的新因素或否定的因素;(10) 着眼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实现途径和形式;(11) 把握经济数量变化与性质变化的联系;(12) 揭示经济现象中的因果联系;(13) 从再生产或循环运行角度分析经济形态;(14)关注经济运动的时空形式;(15)区分经济假象与真相;(16) 分析生产条件及其变化对生产者的影响;(17) 对复杂经济关系分析与综合的交替结合;(18) 弄清经济体内部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决定的发展趋向。
4. 在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中,阐述了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范式的科学特征。主要是:(1)它用劳动二重性的基本观点分析商品生产的社会形态。揭示出商品生产过程的物质形式与社会形式的对立统一,商品生产过程的一般社会形式与特殊历史形式的对立统一。(2)它能深刻把握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揭示出生产方式的演进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在经济分析中,注重分析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劳动力所有权关系和使用权关系、以及剩余劳动占有权关系几方面的历史形式,因而能从本质上把握经济的社会形态或经济制度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特征。(3)它遵循经济辩证法分析经济数量关系。在经济分析中先定性质,后定数量;数量分析为揭示经济关系的性质变化服务;数量分析服从于客观的经济逻辑联系;数量分析从经济关系的本质上升到现象。(4) 它的分析工具及其结论具有逻辑一贯性和系统性。这些特征都是西方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为指导的经济学所不具备的。
(二)学术价值
1.有助于发挥唯物史观对经济分析的科学指导。目前经济学界对于唯物史观的方法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多半停留在哲学方法层面;这造成经济分析过于抽象,脱离现实经济。本文指出,唯物史观的方法需要从抽象的哲学方法具体化或现实化为经济学的方法,并论述了唯物史观的方法从哲学形式转化为经济学形式的含义,这为唯物史观在经济分析上的科学应用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2.较深入地论证了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范式的科学性。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的框架、内涵和科学特征,并把它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作了全面、深入的对比,尤其是在数量分析方法上论证了它的主要优势,这有助于纠正经济学界学术上的“西化”倾向;对于弄清什么是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为什么经济研究应当坚持唯物史观为指导,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3.有助于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分析领域的中国化。本文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范畴和原理的分析方法功能,比较系统地梳理出经济分析路径的辩证法要素,这有助于经济学者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深入地而不是表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联系地而不是孤立的、动态地而不是静止地展开经济分析;这将增强唯物史观经济分析方法的可操作性,推进经济研究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际问题,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中国化。
三、研究方法
1.运用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辩证法。作者认识到,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是唯物史观的一般方法在经济分析领域的特殊表现,注重用一般辩证法指导探索经济辩证法,发现了经济辩证法的两方面表现形式,一是渗透辩证逻辑的经济学范畴和原理一旦形成,就具有辩证分析方法的功能,二是适用于经济领域的辩证思维要素,把握住这些要素,就能够走上科学思维的路径。
2.坚持理论传承和创新相结合。作者深入研究了列宁《哲学笔记》关于一般辩证法的思想;在长期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基础上,着重领会其中体现的经济辩证法。在尽可能弄清前人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的辩证运动,并力求上升到理论逻辑的高度。因此,本文阐述的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是体现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3.运用比较的方法。作者着重在两方面运用了唯物辩证的比较法,一是对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做了比较,明白了后者其实是客观经济形态自身运动的辩证法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要运用好经济辩证法分析经济问题,就一定要坚持调查研究;二是把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与西方资产阶级经济的分析方法做了比较,明白了前者的科学性和深刻性,后者的片面性、浅薄性。这种认识在论文中做了比较充分的表达。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文发表后,《中国社会科学》(英文季刊)总第29卷第2期,2008年5月刊(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ume 29 Issue 2 May 2008)翻译成英文,进入国际交流渠道。
以本文为导论的学术专著《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及其应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批准号:05BJL002)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鉴定,等级为优秀。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马研院院长 程恩富在《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 第03期“纪念本刊创刊二十周年”栏目的论文《经济学现代化及其五大态势》中充分肯定了本文的学术价值。
成果社会反映
1. 本文发表后,以原文引文标题“On the economic analysis paradigm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英文季刊)总第29卷第2期,2008年5月刊(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ume 29 Issue 2 May 2008)。
2.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济学的唯物史观分析范式:科学特征与理论创新”总结性成果(项目批准号:05BJL002),以本文为导论的学术专著《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及其应用》2008年11月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鉴定,等级为优秀(见2008年10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成果鉴定等级公告)。
3.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马研院院长 程恩富在《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 第03期“纪念本刊创刊二十周年”栏目的论文《经济学现代化及其五大态势》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大批老中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传承和创新工作成效显著。认为,“何干强在《论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 》一文中,论述思维中应当自觉运用的经济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经济领域的特殊形式在头脑中的反映,作为经济分析工具,它包括具有分析功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畴、原理和形成唯物史观分析路径的辩证法要素这两个方面;与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对比,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范式具有显著的科学特征和优势。”(该评述同时 在《社会科学报》及其网站2008年5月16日的“经济学现代化须适应社会发展形势”一文中复述)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天津财经大学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晓林教授在《科学发展经济学“理论硬核”探析》(见《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0期的)一文中,谈到“国内学者结合改革开放实践研究中国经济理论,取得诸多成果”时,在注释中引用了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