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市场秩序和规范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年1月
出版单位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全书除总论外含5篇17章
第一篇研究的背景:市场秩序建设的经济转型背景;市场经济理论的演化。
第二篇规范竞争秩序:市场秩序的博弈论分析;信用和信用缺失;市场规则及相关的制度安排;市场秩序的微观基础:契约和产权。
第三篇现代市场体系:信息产品市场交易和知识产权保护;虚拟经济及其市场效应;资本市场有效性和资本市场秩序。
第四篇 开放的统一市场:统一市场建设和政府改革;反垄断和政府管制改革;城乡市场的分割与统一;统一区域市场的秩序;对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秩序。
第五篇 干预市场的秩序:市场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共同实现;政府干预市场的秩序;市场秩序与法治安排;市场中介组织维持市场秩序;社会信用制度和道德规范建设。
2、基本观点:
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各种市场秩序混乱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转型没有到位。对现实中存在的这些秩序混乱现象固然可以采取整顿和打击的方式,但治本的方式还是制度建设。
1、市场秩序需要自觉建设
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涉及市场体系的完善性,市场结构的竞争性,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市场的透明度,市场的自由和开放度,市场的有组织性,信用关系的可靠性,市场调节信号完善和准确性。市场秩序固然可以自发形成的,但我国现阶段需要自觉建立。目前的市场秩序混乱不是对已有的市场秩序的破坏,而是市场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市场秩序建设要达到如下目标;(1)保护所有权。(2)降低交易成本。(3)保证公平的市场交易。(4)实现社会利益。
市场规则建设更为重要的是自觉的人为规则的建设。市场经济理论有两种范式。一种是竞争范式,相应的市场规则的设计目标是形成充分竞争,让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另一种是制度范式,相应的市场规则是对竞争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保证契约的执行,降低市场交易的成本。这两种理论范式所提出的市场秩序,都可以作为所要建立的市场秩序的要求。
在现代经济中,特别关注驾驭虚拟经济的能力。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键在于市场经济制度的创新与优化,使市场具有自动调节虚拟经济规模的功能。
2、建设统一市场
建设统一开放的全国市场,就是要打破市场的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实现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各个市场主体平等地进入各类市场交易。
市场秩序的混乱既可能来自过度竞争,也可能来自企业垄断。准确判定所要反对的垄断行为和所允许的正常性竞争行为是维持市场秩序的关键。
针对我国现阶段行业垄断以行政性垄断为主的特点,反垄断首先要破除垄断所赖以依附的行政基础,放松管制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反垄断政策。即使是自然垄断行业在维持垄断的同时也需要引入竞争。
针对城乡市场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和城乡要素市场分割的现状,统一城乡市场的目标是保障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从而保障农民合法的交易权益(等价交换)。
打破市场的地区保护和分割,实际上是改革政府,打破各个地区市场的行政壁垒过程。统一市场的前提是统一政策,统一各个地区干预市场的政策。统一市场建设的主体是企业,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同一个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由竞争关系转向合作关系,是统一市场的强大动力。
从根本上协调区域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建设覆盖全国的统一市场。我国幅员广阔,统一市场不可能一下子全面形成。统一市场形成是渐进的、局部推进的。先在区域内形成共同市场,在此基础上各个区域市场层层扩张,相互渗透和辐射,最终形成覆盖全国的统一市场。
3、监管市场秩序的制度合力
市场秩序涉及三大制度环境约束:一是市场化环境约束,二是道德规范约束,三是法制约束。这三个方面制度环境的建设涉及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政府要主导市场秩序建设。政府的公共性职能突出在市场监管。市场监管就是维持市场秩序,保障公平交易,保护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完整的法律体系是维护完整的市场规则的基础。为防止市场化转型的失控,加快市场立法是十分必要的。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市场机制能够自行克服的就不要求助于法治。因此提出法治宽容。法治宽容必须与有法必依相配合。在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下,严格法治的对象将转向中介组织。
中介组织既可能替代政府有效发挥作用,又可能克服市场失灵。维持市场秩序的中介组织自身也会出现失信之类的违规行为。针对市场中介组织的道德风险,既需要交易中介组织自律,也需要加强政府管理。
道德规范是非正式制度建设。只有当交易者诚信时,各种正式的制度安排才能起作用。道德规范建设的意义是使守信用成为自觉的行为。从社会资本角度要求的道德规范,不只是个别人的洁身自好,而是要求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在一个相互信任的社会中,社会资本是最雄厚的。实施合同、规范和维持市场秩序的成本是最低的。
市场秩序所做出的各种制度安排是个整体。其中每一种制度安排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各种制度安排的功能是互补的,我们需要的是各种治理市场秩序的制度作为整体来发挥作用。
3.学术价值、研究方法和社会影响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广泛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流行的信息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理论也有所涉及,特别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的理论成果,其中包括:萨缪尔森,科斯,诺思,阿罗,斯蒂格里茨,阿克洛夫,史密斯等。本书注意采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在课题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特别是对各类市场秩序混乱和规范的分析。尤其是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导致市场秩序混乱的各种行为,合理地导出市场参与者合作博弈从而规范竞争秩序的制度安排。本书对市场秩序的研究特别重视制度安排和建设。在这方面较为充分地采用青木昌彦的比较制度分析方法。本书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实验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等人的行为经济学理论,提出市场秩序建设不仅要考虑信息不完全,还要考虑市场参与者认知能力的缺乏及其导致的市场失范问题。本书依据市场经济理论的两种范式,将市场秩序界定为竞争秩序和有秩序竞争两个方面。前一种市场秩序建设重在保障充分竞争,在充分竞争条件下可以形成一种市场秩序。后一种市场秩序重在制度安排,在一定的市场秩序下和制度安排下规范竞争。本书对各种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的效果作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市场秩序建设的整体制度安排。本书突破传统的“三要素制度框架(政府、市场、企业)”研究思路,特别关注产权制度、中介机构、法制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关注各种制度在维持市场秩序方面的可实施。本书针对现阶段存在的市场秩序混乱问题,进行实证和规范分析,研究与市场秩序相关的制度安排。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于现阶段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任务不只是针对目前存在的市场秩序混乱问题,特别关注我国经济转型的目标,寻求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秩序。因此本课题针对的问题不只是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更为关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市场秩序的建设,特别是把市场秩序的研究放在驾驭市场经济的高度,明确从制度和秩序上驾驭市场经济的思路。这样,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不只有现实的针对性,更有指导我国经济转型的前瞻性。
成果社会反映
该成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中市场秩序混乱的原因,以竞争秩序和秩序竞争为研究范式,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市场秩序建设理论体系,并就有关制度安排提出了政策建议。鉴定专家认为,这项成果“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理论框架”,“不仅具有现实针对性,更具有指导我国经济转型的前瞻性”。(摘自2006年7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验收情况报告)
该书以制度分析为主线,充分反映了新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最新进展与生动运用。该书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有指导经济转型的前瞻性。将本书称为中国版的制度经济学,可能不为过。(刘根荣:《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7期)
成果获奖情况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建立和规范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秩序研究》(02AJL002)成果。该项成果经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组织的专家匿名评审被评为优秀成果(200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