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长三角托起的中国制造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6年3月
出版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书运用历史的、现实的和逻辑的观点,较为系统地、全面地研究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全面扩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态势、结构变化、动力机制、产业组织、空间布局、制度环境等问题,在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解释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发展的趋势、规律、经验、教训、发展中的矛盾以及未来的战略取向等重要问题。全书共分五篇二十章,各章内容及相应发表的刊物如下:
前言: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国际代工、自主创新与品牌战略
(刘志彪:长三角从代工到品牌创新战略,中国质量与品牌2006年第1期)
(刘志彪 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国际代工模式与创新 南开经济研究 2005年第5期,转载于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06年第1期,同时被收录于李文缚等主编的《转轨中的宏观调控》一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05年第5期)
第一章 长三角:中国近现代制造业的摇篮
第二章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增长与结构
第三章 国际资本转移与长三角制造业中心形成
第四章 外商直接投资对长三角制造业的贡献
第五章 全球化中的长三角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
(刘志彪 吴福象: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2005年11月应邀在日本名古屋大学、中京大学作专场学术报告,同时被人大复印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6年第9期全文复印,获第14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论文三等奖。在日本地域科学学会最高刊物Studies in Regional Science 上发表“Dispers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Input-Output Tables of Jiangsu Province in China”, Vol.37,No.2,2007)
(刘志彪 吴福象:全球化经济中的生产非一体化,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7期)
第六章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国际化与模式的战略选择
(刘志彪:长三角区域合作建设国际制造中心的制度设计,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第七章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融入经济全球化
第八章 长三角:以装备制造业为中心的重化工业化
第九章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加工高度化
第十章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升级与要素依赖
(郑江淮 郭吟雏: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升级与要素依赖,区域经济论丛第2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第十一章 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演变
(李晓春:长三角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转移和反向制约,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2期)
(李晓春: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双重机制,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7期)
第十二章 生产性服务:长三角制造业发展的支撑
(刘志彪: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 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同时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6期转载,被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7年第1期全文复印,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上发表“Contribu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to Productivity in Manufacturing: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Mainland of China”)
(高传胜 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和发展,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高传胜:生产者服务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经济增长新动力,现代经探讨2006年第1期)
第十三章 政府竞争,进入退出和长三角制造业的重复建设
第十四章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集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梁琦 詹亦军:地方专业化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来自长三角的证据,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1期,相关内容在美国和日本的学术刊物,如在美国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y 上,发表DOMESTIC INDUSTRIAL ENVIRONMENTAL COST AND STRATEGIC CHOI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2007, 8(2): 49-67)
第十五章 长三角企业的成长与转型
第十六章 长三角区域协调、产业分工与政府功能
第十七章 长三角区域合作建设世界制造中心的制度设计
(刘志彪 张晔 中国沿海地区外资加工贸易模式与本土产业升级:苏州的案例分析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5年第8期,同时收录于胡培兆教授编《科学发展观于中国新型工业化》一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05年第8期)
(刘志彪 张晔:区域经济国际化的模式比较与升级的方向,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第十八章 三沿战略与制造业发展新空间
第十九章 基础结构建设:长三角制造业腾飞的载体
第二十章 长三角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该书全面地研究了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态势、结构变化、动力机制、产业组织、空间布局、制度环境等问题,揭示了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的趋势、规律、经验、教训、发展中的矛盾以及未来的战略取向等重要问题。从方法论上讲,该书的研究实现了理论和实证的统一。从该书的选题来看,本书的内容应该是对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进行实证分析,但是著者在实证分析的同时进行了理论的综述和探讨,从而使得实证分析更加有理有据。全书各章节的安排几乎都是按照先理论后实证的模式进行研究的。第十一章,为了研究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的演变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著者首先回顾了两个劳动力转移模型,一是刘易斯模型,二是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然后应用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对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进行了实证分析,等等。此外,该书著者在进行实证分析时注重使用数理和计量的方法进行精确地推导和描述,进而支撑自己的研究观点。例如第三章为了分析长三角地区的产品集聚及其竞争力,著者使用了静态的存量指标(产品静态区域集聚指数模型)和动态的流量指标(产品动态区域集聚指数模型)进行度量。
另外,本书中著者也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例如在分析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时提出产业集聚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并利用计量回归模型进行检验证明了该论断。再如著者在研究长三角企业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提升竞争力时认为长三角地区企业成长和转型的路径是不一样的,这主要是基于江、浙、沪企业的不同特点考虑的,同时还找出了江、浙、沪企业提升成长的共性特征。还有著者认为我们不能够把看不见商品的实物生产过程叫做“空心化”,长三角制造业的发展应该坚持分工与协作,等等。
3、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书在出版前和出版后,各章节主要内容都在国内外只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过。
日本地域科学学会最高刊物Studies in Regional Science 上发表“Dispers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Input-Output Tables of Jiangsu Province in China”, Vol.37,No.2,2007)
刘志彪 吴福象: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该书在出版之前,一部分内容曾经被新华社记者内部报道,其中新华通讯社《国内动态清样》曾经给领导报道过两次。如对该书刘志彪教授所写的内容,曾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同志(现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于07年1月25日在新华通讯社《国内动态清样》2007年1月11日号(第99期)上批示:“请卫国同志研究。现在外向型经济要争取微笑曲线两端”。江苏省分管外经工作的副省长张卫国同志批示;“请省外经委、南京海关等部门,按照李书记的要求,结合贯彻全省外经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抓好落实”。在第20次江苏发展高层论坛上省委书记李源潮对本书作出了高度评价,要求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认真阅读研究本书的内容。
本书为国务院颁布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智力咨询。刘志彪教授作为特邀专家,参加了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国务院研究室召集沪苏浙地区专家的咨询会议,以及国家发改委2007年7月18日在京举办的咨询会(8位代表之一),运用本书的成果,对长三角范围的界定及功能的界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国务院研究室王检贵处长曾把刘志彪教授在此书中写的两篇文章编辑过交给温家宝总理参阅
刘志彪教授在书中所写的两篇文章(前言、第六章),曾发表发表于“南开经济研究”和“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杂志,并为《新华文摘》所转载,2008年这两篇文章曾被《家法》、《开放时代》、《改革》、《中国书评》、《东方》、《新华文摘》、桂冠图书等民间机构评为“中国著名文章400强”。(可用关键词“中国著名文章400强”在GOOGLE上搜索)
成果社会反映
该书在出版之前,一部分内容曾经被新华社记者内部报道,其中新华通讯社《国内动态清样》曾经给领导报道过两次。如对该书刘志彪教授所写的内容,曾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同志(现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于07年1月25日在新华通讯社《国内动态清样》2007年1月11日号(第99期)上批示:“请卫国同志研究。现在外向型经济要争取微笑曲线两端”。江苏省分管外经工作的副省长张卫国同志批示;“请省外经委、南京海关等部门,按照李书记的要求,结合贯彻全省外经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抓好落实”。在第20次江苏发展高层论坛上省委书记李源潮对本书作出了高度评价,要求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认真阅读研究本书的内容。
本书大部分章节都在国内一流或全文期刊发表过,例如《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等,而且出版两次发行,第一次发行就达5000册,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自2006年著作被CSSCI引用9篇次
所发表论文被CSSCI引用37篇次
成果获奖情况
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