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钟甫宁:《我国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2010-03-22 作者:钟甫宁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我国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7年4月
  出版单位   经济管理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成果正文分11章:1、导言;2、相关研究回顾及其启示;3、研究背景;4、种植业生产风险评估与分区;5、种植业社会损失率(保险费率)的精算研究;6、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的可行性研究;7、农业保险与农户生产行为关系研究;8、农业保险支付意愿实证研究;9、农业保险补贴与化学要素施用之间关系的研究;10、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初步探讨;11、总结与政策含义。
  本成果以农业保险制度稳定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目标为基本出发点,从三个层面来探讨WTO框架下农业保险发展的可行性和操作性:首先评估我国种植业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生产风险以及政策性农业保险可能产生的影响,从宏观层面探讨我国农业保险的可行性;其次以新疆农业保险制度为例,从微观层面增强对农业保险制度下农户生产行
  为尤其是农用化学要素施用行为的科学理解,对农业保险制度的环境政策内涵进行评价;然后通过新疆、黑龙江和江苏三个样本地区的比较,从福利经济学角度探讨农业保险的补贴(或统保)政策是否会带来效率的损失,从效率的角度探讨农业保险实施的经济可行性。
  本成果的基本结论是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和效果因地而异,应当根据作物产量变异程度及其在农户收入中的重要程度推行农业保险;现行农业保险制度不至于诱导农户增加农用化学要素的投入;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的经济福利损失没有通常认为那么大。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建立种植业生产多指标的风险评估体系并开展全国各省市保险分区研究
  本成果首次采用多个反应区域特征的主要指标进行风险评估和分区研究,包括“各地区各作物单产变异系数”和“各地区各作物受灾率超过30%的发生概率”、“各地区各作物专业化指数”、“各地区各作物效率指数”等,为我国种植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中优势农作物主产区的划分提供了风险评估的依据和基础,并为类似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
  2.首次对我国种植业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生产风险的社会化损失率进行估算
  本成果首次在全国、分省两个层面上计算了我国各地区不同作物保障水平为50%、70%、90%和100%的单纯平均损失率(即保费纯费率),为我国今后模拟农作物的生产风险的影响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证依据。
  3.通过模拟分析不同保险方案下的农民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影响
  本成果运用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方法模拟不同保障水平和不同补贴率下农业保险政策对农民收入政府财政支出的影响,为我国将来制定具体保险方案,包括设计保障水平和政府补贴率,从而实现资金合理配置、提供农险保障下来,提供了科学翔实的依据。
  4.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和农业生态环境之间的分析框架并进行实证研究
  本成果系统构建农业保险制度与农业生产投入行为相互关系的研究框架,运用联立方程组对农户生产决策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全面了解农户要素投入行为并定量分析现行农业保险政策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生存分析方法中的存活模型对农户的支付意愿进行实证研究,并且克服平均支付意愿的不足,更准确地估计与投保率相结合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额度。
  5.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福利经济学分析框架并实证分析福利效果。
  本成果将保险本身作为一种特种商品,研究保险市场本身而不是农产品市场的福利变化,探讨政策性支持在这一特种商品市场上的作用及其福利含义。在实践中,一个地区是否开展某种保险业务受最低参保率的限制,其需求曲线并不总能够与供给曲线相交。在两者不相交的情况下存在未实现的潜在经济福利,政策性支持可能导致其实现,从而增进经济福利;或减少福利损失。本课题以新疆棉花保险、黑龙江玉米保险、江苏水稻、小麦保险为研究对象,利用开放的二分选择式条件估价法(CVM)获取农户对于农业保险的支付意愿(WTP)以测度农业保险的需求曲线并计算不同补贴率下的福利值大小,验证了上述假设,并且为其他类似研究(如新型合作医疗等保障制度)提供框架和方法上的借鉴。
  研究方法
  本书的成果反映了在一个统一的多层次的研究框架中展开的实证研究,根据研究目标的需要,在相应章节适当采用了多种数量分析的手段,包括多方程联立计量模型和开放的二分选择式条件估价法,并且对常用的平均支付意愿方法提出质疑和相应的修改方案。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书是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保险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新疆建设兵团为例”(批准号70473040)的主要和最终成果。该项目的成果已发表文章11篇并产生重大学术影响,其中1篇发表在SSCI和SCIE共同收录的刊物Agricultural Economics上,并应邀在OECD和农业部共同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宣读;另有1篇已通过《管理世界》一审。
  本项目在人才培养上也取得重大成果,3名博士生一本项目研究内容撰写论文并获得学位,其中1篇被评为2006年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另1篇获得2006年江苏省高校研究生创新计划资助。

  成果社会反映 
  
1、论文“Does crop insurance influence agrochemical uses under current Chinese situations? A case study in the Manasi watershed, Xinjiang”(署名Funing Zhong, Manxiu Ning and Li Xing)被Agricultural Economics接受后又应邀在中国农业部和OECD联合召开的Workshop on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Policies in China (北京,2006年6月19-21日)上全文宣读并获得高度评价,后经OECD要求并得到Agricultural Economics编辑部同意全文发表于会议论文集Environment,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Policies—Lessons from China and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2006, pp. 247-266. (ISTP收录)
  2、邢鹂、钟甫宁:“粮食单产波动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17-20页。《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与报奖成果直接相关的公开发表文章及其引用状况如下:
  Zhong, Funing, Manxiu Ning and Li Xing: “Does crop insurance influence agrochemical uses under current Chinese situations? A case study in the Manasi watershed, Xinjiang”,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7, 36 (1): 103-112. (SSCI、SCIE收录)
  邢鹂、钟甫宁:“粮食单产波动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17-20页。《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
  钟甫宁、邢鹂:“粮食单产波动的地区性差异及对策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年第3期第16-19页。
  宁满秀、邢鹂、钟甫宁:“影响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决策因素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6期第38-42页。
  邢鹂、钟甫宁:“粮食生产与风险区划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1期第19-23页。
  宁满秀、苗齐、邢鹂、钟甫宁:“农户对农业保险支付意愿的实证分析—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6期第43-51页。
  钟甫宁、宁满秀、邢鹂:“农业保险与农业化学品施用关系研究—对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农户的经验分析”,《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1期(2006年10月),第291-308页。
  宁满秀:“农业保险制度的环境经济效应—一个基于农户生产行为的分析框架”,《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3期第28-32页。
  孙香玉、钟甫宁:“对农业保险补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2期第4-11页。
  孙香玉:“保险认知、政府公信度与农业保险的需求—江苏省淮安农户农业保险支付意愿的实证检验”,《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48-54页。
  孙香玉:“农业保险参与:强制抑或自愿?--基于国内外农业保险参与方式的借鉴与启示”,《农村经济》2008年第10期第84-86页。
  孙香玉、钟甫宁:“福利损失、收入分配与强制保险”,《管理世界》,已通过一审。

  成果获奖情况
 
  与本成果有关的获奖成果及获奖情况:
  1、宁满秀博士论文《农业保险与农户生产行为关系研究》被评为2006年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
  2、孙香玉博士论文《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福利研究》获得2006年江苏省高校研究生创新计划支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