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李廉水:《都市圈发展——理论演化·国际经验·中国特色》
2010-03-22 作者:李廉水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都市圈发展——理论演化•国际经验•中国特色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6年6月
  出版单位   科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本成果篇章结构与基本观点

  本成果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东部特大都市圈和世界制造业中心研究”(编号:03JZD0014)的主要成果,研究内容共分为18章。
  第1章《都市圈发展:背景与内涵》,介绍了都市圈发展的背景、都市圈的内涵与特征,指出都市圈是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和与其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临接城镇依托交通网络组成的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协调发展区域;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吸引辐射周边城市与区域,并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作,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以实施有效管理的区域。
  第2章《都市圈发展:理论演化》,梳理了指导都市圈发展的相关理论,指出都市圈发展的指导理论主要包括空间理论、中心地理论、规模分布理论、城市群体理论、大都市圈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都市圈的纵向发展演化、空间发展演化和演化动力机制。
  第3章《都市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地理指标、城市群指标、通勤率指标和一体化指标四个方面分析了都市圈评价指标的演化,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都市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三大都市圈的发展状况,指出珠三角都市圈在经济活力、经济水平还是经济开放度方面明显占优;长三角都市圈在经济基础、发展潜力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京津唐都市圈在人才吸引、高新技术、经济高度化等方面领先。
  第4章《都市圈发展:产业集群研究》,分析了东部三大都市圈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集群特点和经验教训,研究了都市圈与制造业互动发展、都市圈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问题,提出了都市圈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构想。
  第5章《都市圈发展:区域竞争力研究》,分析了都市圈竞争力与区域竞争力关系,探讨了都市圈内部关系与区域竞争力的相关特点,提出了通过都市圈资源配置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原则与措施。
第6章《都市圈发展:世界城市研究》,分析了都市圈视野下世界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了都市圈发展与世界城市的关系,辩证解析西方国家都市圈治理模式的基础上阐述了都市圈治理模式和世界城市发展思路。
  第7章《都市圈发展:信息化研究》,分析了信息化对都市圈发展的影响,研究了通过信息化带动都市圈发展的机理与路径,提出了“数字都市圈”建设的基本架构和推进设想。
  第8章《都市圈发展:政府作用》,分析了都市圈发展中的政府定位,重点研究了中央城府和地方政府在都市圈发展中的相互分工协作机制,指出中央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促进都市圈空间格局优化、推动都市圈合理分工与协作,并解决都市圈发展的体制障碍问题,而地方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城乡居民就业保障水平和建立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机制。
  第9章至第14章,由美国学者撰稿,中国学者全面参与修改,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都市圈演化等角度分别对东京都市圈、巴黎都市圈、伦敦都市圈、纽约都市圈、芝加哥都市圈和上海都市圈等世界6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发展背景、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第15章至第17章,从都市圈发展功能定位、都市圈制造业发展特征和都市区服务业发展特征三个角度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的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京津冀都市圈将成为中国知识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长三角都市圈将成为中国自主创新带动世界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先导区域,珠三角都市圈将成为中国融入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加工贸易区域。
  第18章《都市圈发展:国际经验与中国特色》,首先以大都市圈特色的美国都市圈模式、政府引导的日本都市圈模式、过度城市化的拉美都市圈模式为例分析了典型都市圈发展的模式与特点,总结了都市圈发展的国际经验:处理好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关系;多种方式消除城市贫民区;倡导都市圈集约型增长;建立多层面合作伙伴关系。接着,总结了都市圈发展的中国特色:行政力量推进都市圈规划发展;市场引导都市圈发展速度;产业聚集推动特色都市圈发展格局。最后,讨论了都市圈发展的世界趋势:合理规划、世界城市、综合治理。
  2、本成果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成果由11位中国学者、7名美国学者共同合作完成,充分凝结了18位中美学者的智慧,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面分析了东京都市圈、巴黎都市圈、伦敦都市圈、纽约都市圈、芝加哥都市圈和上海都市圈等世界6大著名都市圈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未来发展趋势。
  (2)全面分析了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的功能定位、制造业发展特征和服务业发展特征。
  (3)在回顾都市圈发展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都市圈纵向演化、空间演化历程和演化动力机制。
  (4)总结了世界著名都市圈发展的国际经验;总结了我国都市圈发展的中国特色。
  (5)构建了都市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三大都市圈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
  3、本成果主要研究方法
  本成果研究对象为都市圈,大部分内容以定性研究为主,通过文献分析、比较分析研究世界6大都市圈与我国东部3大都市圈发展背景、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本成果部分内容采取了定量研究方法,如在都市圈发展评价方面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4、本成果学术影响
  该成果不仅在理论层面归纳出了都市圈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在现实层面也选取国内外典型都市圈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色和经验教训,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美国学者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具有新颖性,研究方法和阐述方法规范。
  该成果2006年6月出版后受到欢迎,2007年3月已经进行了第二次印刷,被列入科学出版社“走出去”工程项目,参加2009年的法兰克福书展。
  截止到2008年底,本成果被相关学术论文引用45次(注:仅仅是搜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网络数据),其中被经济问题探索、经济与管理和现代经济探讨等期刊论文引用23次,被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学校博士论文引用7次,被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等学校硕士论文引用15次,具体引用文献博士、硕士论文列表(期刊论文请详见附件材料)如下:
  (1)引用该著作博士论文列表
  [1]王伟. 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集合能效研究. 同济大学,2008.
  [2]郭凤城. 产业群、城市群的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 吉林大学,2008.
  [3]王杰. 国际航运中心形成与发展的若干理论研究. 大连海事大学,2007.
  [4]徐涵蕾. 区域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行为定位与作用机理研究. 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5]王双玲. 日本大都市圈的产业转移与地域演化. 东北师范大学,2007.
  [6]陈睿. 都市圈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研究. 北京大学,2007.
  [7]于亚滨. 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机制与调控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引用该著作硕士论文列表
  [1]杨国成. 广佛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研究. 暨南大学,2008.
  [2]赵坤. 我国城市群政府协调机制研究. 暨南大学,2008.
  [3]郑元凯. 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2008.
  [4]袁克珠.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上海区域物流体系建设研究. 南京财经大学,2008.
  [5]胡佳. 跨区域地方政策协调机制研究. 广西民族大学,2008.
  [6]姚晓阳. 中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2008.
  [7]李洪涛. 都市圈形成机制的探讨. 四川师范大学,2008.
  [8]李建香. 长株潭地区城乡良性互动发展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2008.
  [9]白秀梅. 基于多维博弈模型的城市产业经济分析. 广东工业大学,2008.
  [10]耿真. 北京市金融服务业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物资学院,2008.
  [11]袁香香. 上海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创新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2008.
  [12]代兰海. 西安市城镇居民点土地扩展及其背景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2007.
  [13]徐顺志. 基于城市圈约束的城市合作能级评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14]赵强. 中国大都市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暨南大学,2007.
  [15]安民. 乌鲁木齐都市圈协调发展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2007.

  成果社会反映
 
  该成果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东部特大都市圈和世界制造业中心研究”(编号:03JZD0014)的研究成果,由中美学者共同投标、共同研究完成,共同拟定的著作,是一本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成果,对我国东部三大都市圈及各地都市圈的规划、优化和推进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该书2006年6月出版后受到欢迎,2007年3月已经进行了第二次印刷。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截止到2008年底,本成果被相关学术论文引用45次,其中被期刊论文引用23次,被博士论文引用7次,被硕士论文引用15次。

  成果获奖情况
 
  2007年该成果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