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郭庆旺:《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及淡出策略研究》
2010-03-22 作者:郭庆旺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及淡出策略研究
  成果类型   专著 
  出版时间   2007年1月
  出版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
  本项成果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章导论,阐明了本项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系统描述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总体特征与措施特点,建立了积极财政政策效果评价的理论框架,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殴打项成果的基本观点。第二部分包括第2~3章,通过检验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否成立和财政赤字排挤效应,探究积极财政政策的需求效应;通过考察积极财政政策外溢效应、资本生产率增长效应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探究积极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第三部分包括第4~6章,从三个不同视角,即总体视角、区域视角和财政投资视角出发,详细考察了积极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第四部分包括第7~8章,通过现实与潜在产出比较分析、通货膨胀率变化趋势分析和经济周期拐点识别分析,探究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条件和时机;从财政自身的角度出发探讨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策略,即主要是通过增加财政收入还是削减财政支出来降低财政赤字以确保积极财政政策顺利淡出及其可持续性。
  2. 基本观点
  (1)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地扩大了内需,主要理由一是李嘉图等价定理在中国不成立,增发国债不但没有减少民间消费需求,反而使民间消费需求有所增加;二是积极财政政策对民间部门投资没有产生排挤效应,反而具有拉动效应。
  (2)积极财政政策具有较显著的总供给效应,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主要理由:一是财政投资对民间部门产出的外溢效应比较显著,二是积极财政政策对全国经济和省份经济资本生产率增长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三是积极财政政策对全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以及省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也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3)积极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比较明显,它总体上以相机抉择的政策为主,自动稳定的政策效力偏弱,难以在经济出现波动的时候发挥较强的自动稳定作用。
  (4)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时滞总体上较短,其中对国民产出、民间部门投资和出口的影响时滞相对较长但持续时间很长,而对消费的影响时滞较短但持续时间也较短。
  (5)引发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增大的主要因素按其重要性的先后次序可排列为劳动力市场表现、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和技术扩散引发的趋同效应是促使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缩小的主要因素;地方财政支出对我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基本上没有影响。
  (6)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其中对西部地区的正向影响力度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积极财政政策并没有有效地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反而促使我国区域差异进一步增大,但影响力度逐年减弱。
  (7)我国财政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其中政府公共物质资本投资对长期经济增长的正影响更为显著,政府公共人力资本投资对长期经济增长的正影响较小,且在短期内不利于经济增长。
  (8)无论是从产出缺口的变化趋势以及现实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的大小关系来看,还是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趋势和情势转变特征来看,2003年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产出条件和物价条件都已得到满足,意味着为复苏经济而进行总量扩张的积极财政政策应当停止,或者说应当调整财政政策的目标。
  (9)依据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拐点识别分析和现实经济的具体情况,可以断定积极财政政策的最佳淡出时机在2003年的下半年,而事实上积极财政政策在2003年已经开始逐步淡出,这意味着,我国政府总体而言较好地把握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时机。
  (10)稳健财政政策改变了我国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期间,我国财政政策具有“非凯恩斯效应”,其中财政收入政策的“非凯恩斯效应”具有显著性,而财政支出政策的“非凯恩斯效应”并不显著,但不同类型财政支出的影响并不相同。这意味着现阶段实施的稳健财政政策,不但没有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产生负面影响,反而还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11)我国财政政策成功转型以及稳健财政政策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地选择财政收支调整或财政稳固的方式。也就是说,我国今后应继续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方式,而不必大幅削减财政支出,但要尽量保持财政收支同步增长。
  3.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鉴于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我国首次真正采取反衰退的财政政策,对其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还没有完全理解,再加之造成经济衰退的原因比较复杂,学术界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手段、作用重点、作用效果、政策转型的时机把握和策略等诸多问题存在广泛的争议,本课题通过对实施长达7年之久的积极财政政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总结了7年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经验教训,回答了积极财政政策为什么以需求管理政策为主、为什么能够扩大总需求甚至存在一定的供给效应、为什么以增加公共投资为主、为什么没有产生明显的排挤效应、以及如何选择财政政策调整的时机和相应的调整策略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对积极财政政策效果作出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总结了中国经济转轨时期财政政策的经验教训,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财政政策理论框架,对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推进体制和制度改革创新、保障稳健财政政策的顺利实施、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本项成果的分析逻辑、分析方法和实证模型,也可以运用于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再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对象、工具选择、实施效果等的系统分析,提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可行性政策建议。
  4. 研究方法
  一是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首先从规范角度研究积极财政政策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和预期效果,然后就中国实施了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效果进行现实分析。
  二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首先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估算积极财政政策的对各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然后就政策效果的定量结果进行原因、条件等进行静态与动态的定性分析。
  5.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课题研究的学术影响主要体现在其中的一些阶段性成果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财贸经济》、《世界经济》、《中国软科学》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在学术界引起良好反响。这些成果陆续发表后,被CSSCI期刊论文他引次数140余次。本项成果于2008年荣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项研究成果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自2004年5月项目启动至2006年5月研究结束,其中的一些主要研究结果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先后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财贸经济》等刊物发表直接相关论文7篇。
  提交结项报告后,其中的一些主要成果又先后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2006年第12期)、《财贸经济》(2006年第10期)和《管理世界》(2007年第5期)等重要经济学术期刊。
  这些成果陆续发表后,被CSSCI期刊论文他引次数140余次。

  成果获奖情况
 
  奖励单位:北京市委、市政府
  奖励名称: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奖励等级:一等奖
  颁奖时间:2008年12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