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中国的经济转型与贸易流动——基于制度和技术因素的理论考察和计量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6.4
出版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和基本观点
篇章结构
本书上篇在全面总结贸易流动已有计量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着眼于中国经济转型历程,探索应用于贸易流动研究的拓展引力模型的变量设计;基于中国贸易流动实践,分别从竞争政策、出口部门结构和外国直接投资等多个角度分析若干体制、政策和战略要素对出口供给行为的制度约束;为适应全球化新趋势和中国开放经济新实践,实施中国贸易政策内生化的模型综合,以期构造中国贸易流动的供给方程。
本书下篇根据贸易流动实践确立技术与贸易的新型关系,进而描述技术扩散研究的微观意义及其在贸易流动分析中的应用;解析以贸易流动为载体的技术扩散作用于中国地区间生产率变动时的绩效分布;分别考察了新技术革命对贸易流动的外生影响和与贸易有关的制度框架及分工模式对技术扩散的内生影响;探寻技术扩散外贸发展模式演变的初步轨迹,尝试将技术与贸易新型关系模式应用于中国贸易流动研究。
基本观点
本书从制度因素视角,系统构筑中国贸易流动问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发现,制度,特别是其中的政策因素在中国对外贸易流动中发挥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急速扩张,还表现为中国贸易流动的总量指标和结构特征及其变化已经深深地受制于制度和政策因素的影响。20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贸易流动同政策及其它经济制度因素凸现出新的互动机制。贸易政策改革、贸易规模扩张和国民经济增长被看作是当今开放世界中手段、目标和效果构成的“三角铁律”。所不同的是,制度因素对中国贸易流动的新影响,还缘于中国国民经济结构变化的体制和政策因素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经济转型构造了中国贸易流动的新机制,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流动规模的扩大和经济自身开放步伐的加快。政策和制度因素在大幅度改变封闭经济条件下中国贸易流动的沉淀构造之后,已开始改变经济转型条件下初步形成的贸易流动新轨迹。本书的计量研究结论显示,中国对外经济部门的许多特征在刚刚踏入21世纪时却出现了一系列拐点,如:国民与外资部门竞争力格局的逆转、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波动幅度趋于收敛等。
基于技术视角的研究表明,一旦贸易活动担当起推进技术扩散的角色,技术因素便成为贸易流动的动态因子,在不断强化和革新技术的外生形态对贸易流动的作用机制。在技术决定生产率进而决定国际分工水平、贸易模式和贸易规模的同时,贸易活动开始能动地对技术扩散发挥传导和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当代技术进步在依赖技术创新的同时,技术扩散也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新途径,而技术扩散主要通过学习效应和溢出效应加以实现,贸易活动通过组织商品和要素的流动,能够加快技术扩散的进程和范围,从而达到推进技术进步的目的;第二,实现技术的规模经济的方式具有新特征,战后持续至今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突出特点是技术进步不再是主要依靠简单的偶然的发明,而是大量的商业性的研究和开发活动。这表明,显现贸易活动蕴含的内生技术功能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中国经济转型进程中贸易流动扩张是基于其绩效源泉的结构优势,而绩效标识往往是要素禀赋和生产率优势的混合体。根据本书研究,我们发现推动中国贸易流动规模扩展的基本动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前者正在逐渐被后者所取代,它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业描述的现象如出一辙。同时,中国固有的要素供给水平和供求比例长期处于非均衡状态,贸易流动扩张的速率所体现的生产率优势对要素禀赋优势的替代水平是不完全的;生产率上升更多的成为企业自主运用的竞争力源泉,推动出口的扩张。此外,本书研究还表明,在内生技术同贸易流动的新型关系中,中国以各种载体实现的进口贸易流动已经缓慢的推动国外先进技术向中国扩散。我们应当充分理解技术扩散同有形贸易流动的不同性质和关键环节,改进和强化中国技术扩散的制度环境和企业基础。
研究中国未来的贸易流动,促进未来贸易流动扩展和优化贸易流动结构,必须充分重视全球化凸现出的两大重要趋势:一是微观层面的,即在继续加快商品、资本和其他要素国际流动的同时,全球化已经开始和正在日益深入广泛的分解企业价值链;二是宏观层面的,即国际分工模式由“两端模式”向“波谱模式”的转换。这两大新趋势对中国的贸易流动和国际投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转移的载体正在发生变化,并已依托新的形式。新一轮全球产业大转移是借助于作为供应商企业价值链的日益全球化,从而出现企业内部价值链活动的外在化。二是对贸易流动产生的影响。本研究显示,近年来,欧、美、日、台湾、香港在华投资企业,他们的出口市场依然相对集中在发达国家的同时,进口却日益分散化。这种价值链的全球化对双边贸易流量的新影响,在我们制定贸易和投资政策时都应该考虑。
全球化的新发展使得传统的贸易政策面临新考验。一方面是贸易政策制定的困境。因为企业价值链的全球化,使得传统的贸易政策在保护一部分经济主体的利益的同时,极易带来一部分企业的成本上升,而过去这些企业的数量是微不足道的,即便有也可以通过保税措施加以消除。另一方面是双边和多边贸易的关系也发生了新变化。多哈发展议程十分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利益,但多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新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大量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并未成为多哈谈判保护的对象。中国不仅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关系,还面临着同传统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模式的调整。同时,贸易的区域战略也面临新的选择——国际分工模式和全球比较利益格局的变化要求应用于中国贸易流向调整的区域选择具有长期的战略性质。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第一,针对中国经济转型的总体实践,借鉴、改进和拓展国际经济学界的相关理论框架和计量模型,完整地建立起中国贸易流动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其中,关于供给方程的市场结构因素、出口波动机制、国际经济活动中要素与贸易流动的交互影响的研究,以及通过内生化方法确立其在贸易流动分析框架中的地位,有助于科学观察中国贸易流动实践和推进贸易流动问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和转变。
第二,首次根据技术与贸易的新型关系模式研究中国开放高级阶段的贸易流动。本书实现的相关研究十分明晰地将起技术同贸易的关系纳入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贸易流动的完整研究体系,使其成为同制度因素相得益彰并对贸易流动产生内生影响功能的新的研究对象,促进贸易流动问题的研究准确反映不断变化的实践活动。
3.研究方法
本书集中体现了作者推进贸易流动研究方法转变的新成就,具体表现在:(1)根据中国经济转型和开放的生动实践,在慎重选择和有针对性的改进的基础上,采用计量模拟方法对中国贸易流动问题展开研究,得出若干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结论,如:研究引力模型及其应用、运用经典的数学理论与方法构造模型应用于中国贸易政策内生化问题的研究。(2)广泛使用数据挖掘技术,运用建立起的贸易流动数据库,对中国贸易流动问题展开实证计量研究,得出一些有说服力的结论或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包括关于中国经济开放高级阶段来临的判断,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构造的要素和中国贸易流动的新的交互影响机制等。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本书基于技术与贸易的新型关系模式对中国开放高级阶段的贸易流动的研究,针对我国贸易流向问题所进行的理论创新,所使用的计量与案例等实证研究方法,在国内本学科领域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本书的部分内容作为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已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和《财贸经济》等国内著名刊物以及“美国NEDSI2003年会”发表,并两次蝉联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两次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作者根据本书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吴仪同志主持的“外资工作专家座谈会”就我国当前吸引和利用外资等若干重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其中关于我国引进外资的国内竞争效应、当今国际直接投资向服务业领域转移的新趋势及其对我国外资工作影响的分析和建议引起国务院领导、商务部和其他专家的极大兴趣。2005年以来,在新华通讯社报道和商务部机关报《国际商报》连续报道,在国内产生了较为热烈的反响。在2006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举办的新春座谈会上,作者就本书部分成果所作的“重视全球化新趋势及其对中国开放实践影响的研究”受到商务部领导和国内同行的高度赞誉。
成果社会反映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高涤陈研究员认为,该书是“贸易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变革的一部力作”,“更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中青年学者学术成熟的重要标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财贸经济》2007年第3期书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郭国庆教授认为,该书“不仅在深化对中国经济转型和贸易流动问题的研究上具有相当的学术创新价值,而且对当前处于新的世界经济大环境下的中国政府和企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及政策指导作用”。
《当代经济管理》2007年第5期书评。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2004年10月,获邀出席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主持的“外资工作座谈会”,,并报告相关成果。
《中国的经济转型与贸易流动》一书出版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引用和好评。贸易流量测度、贸易政策内生性研究以及国民部门和外资部门出口波动的分析,是本著作上篇的主要内容,项目研究阶段性成果(论文)的被引用情况见附录。
根据CNKI引文数据库的统计,《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世界经济,2001)被引用96次,《应用于中国贸易政策内生化的模型综合》(经济研究,2003)被引用19次,《1990-1998中国国民部门与外资部门出口波动差异的实证分析:HBS推断的验证与拓展》(管理世界,2000)被引用16次,被累计引用131次。
此外,根据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统计,该书相关成果累计被引用26次。
成果获奖情况
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