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三元经济发展模式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出版
出版单位 经济科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先导的新经济部门的确立和发展使世界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知识经济作为独立经济形态的出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相并存的三元经济结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知识经济的出现,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双重的发展任务,即寻求在三元经济结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或新经济)下的经济发展。这就使一直被推崇为指导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二元经济理论的解释力和实践指导性大打折扣。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强国之梦,就必须探索三元经济下的中国新型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理论和道路。本书所构建的三元经济发展模式,就是试图提出超越二元经济理论的适用于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新理论,从而在理论上丰富和扩展发展经济学,在实践上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续写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奇迹”提供思路。
三元经济发展模型和框架的构建,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1.“三元经济”概念与分析框架的确立。三元经济”分析框架,从根本上改变发展经济学所确立的二元经济理论分析框架,使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新的三元经济结构探讨新的发展理论框架。新理论框架的内容主要包括:(1)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理论的再认识;(2)“三元经济”结构条件下二元方法的适用性;(3)三元命题对二元经济模型方法论的超越;(4)“三元经济”发展模型和框架的基本要素。
2.“三元经济”条件下基本要素和机制的深入分析。主要包括:(1)劳动力的流动机制。“三元经济”发展模式下新经济部门对劳动力的要求;劳动力流动和就业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呈现出的新特点;三元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转移的障碍;教育对于新经济部门所需劳动力的供给作用,人力资本在“三元经济”发展模式中的重要地位;教育产业化的途径及方式。(2)资本的流动机制。“三元经济”条件下资本在各部门之间流动的特征;各部门资金过剩与短缺的程度;新经济部门资本的供需矛盾;风险资本在“三元经济”条件下对资本向新经济部门流动的重要意义与作用等。(3)市场实现机制。三元经济条件下新经济部门的技术和知识产品的市场实现问题;传统部门对新经济部门产品需求的贡献等问题。(4)制度基础。“三元经济”条件下,由于知识和技术地位上升,资本与技术、管理合作加强的条件下产权制度变化;政府在三元经济条件下的作用与功能等。
2.主要创新与学术价值:
本著作的理论创新与学术价值在于:首先,发展经济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未能取得成功,其原因就在于它们主要从发达国家的利益出发,用根据发达国家的经济条件和经验得出来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本著作研究的恰恰是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和经济条件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这将有助于真正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其次,在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上,二元经济理论一直被推崇为是指导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经典模式,但在当今发展中国家,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部门使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三元经济的发展结构,这使得已有的二元经济理论难于解释新的现实,这就需要构建新的理论框架来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新问题提供解决思路。本著作主要探讨和构建三元经济的发展模型和框架,这大大超越二元经济的理论框架和解释力,在三元经济的新框架中探寻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本成果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本著作揭示了我国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或新经济三元经济结构下的特殊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政策建议。新的三元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新经济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指导我国工业化转型和信息化的实践,对于解决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结构性失业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对于以信息产业为先导的知识经济部门占据竞争制高点,推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相互融合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提供了较为可行的思路。因此,这对新经济部门与传统部门协调发展的问题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3.研究方法
本书贯穿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与定量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与坚持相结合的科学性、有用性。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新中国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主题经历了从改革向发展的转型迈进,基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伟大实践而产生的探索性研究成果,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依据新的环境和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理论创新,同时以创新成果不断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
成果社会反映
本著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2JAZJD790034)“我国三元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的结项成果。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在本书部分章节基础上发表的论文,刊登《求是》等国内权威杂志上,被广泛引用,为决策参考服务。如:
1.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选择,发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1期,引证文献46篇。
2.生产力概念的深化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发表在《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9期。引证文献7篇。
3.改变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发展一元化,发表在《前线》,2004年第5期,引证文献5篇。
4.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发表在《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5年第9期。
5.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道路选择,发表在《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第9期。
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实现机制,发表在《求是》,2007年第18期,引证文献15篇。
7.中国经济学的历史转型,发表在《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12期,引证文献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