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稳定问题研究
成果类型 研究报告类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
出版单位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1)篇章结构
研究报告由综合报告、专题报告和重点报告三部分组成。综合报告内容包括: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稳定现实问题与治理成效、社会稳定“龟壳模型”、社会稳定基本经验和政策建议四部分内容。专题报告共六部,包括专题一:《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区)社会不稳定规律——葫芦岛市杨家杖子矿区的“五步曲”案例分析》;专题二:《资源性贫富差距与社会稳定》;专题三:《“三林问题”的关键是林权制度改革——国家级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和林权改革试点单位伊春市的调查》;专题四:《“三渔问题”与公共政策调整辽东湾海蜇捕捞案例分析》;专题五:《“循序渐转”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最佳选择》;专题六:《“买断工龄”制度安排的缺陷与重构》;重点报告:《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
(2)基本观点
①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不稳定具有“五步曲”规律。通过对葫芦岛市杨家杖子矿区等案例研究发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区)社会不稳定现象容易表现出明显的“五步曲”规律,即第一步:诱因——矿山国企破产;第二步:端倪——集中群体上访;第三步:激化——特大群体事件;第四步:转变——黑恶势力形成;第五步:恶变——政权运转失常。“五步曲”每一阶段的背后都对应着若干关键性因素,如果处理及时、得当,通常可以避免事件向下一个阶段恶化。
②资源性贫富差距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本因素。中国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源性贫富差距。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了“资源性贫富差距”的概念范畴、表现形式和传导方式。
③“循序渐转”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最佳选择。在中国,既有阜新、辽源、伊春等资源已经枯竭的城市,也有大庆、盘锦、大同等资源趋于枯竭的城市。相对于到了资源枯竭期再进行产业转型的城市而言,一些在资源未枯竭时就“循序渐转”的城市社会不稳定因素显著减少。“循序渐转”的成功经验值得相关资源型城市借鉴。
④“关闭”与“破产”应区别对待。资源枯竭型城市现实政策将“关闭”与“破产”混同,既混淆责任,又留下后患。“关闭”井,涉及“破产”的是整个企业。一些矿区如果采取的“局部关闭”,而不是“整体破产”,可能就不会酿成后来的特大型群体滋事事件。
⑤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心理问题需要重视。资源型城市的社会心理具有如下规律:资源丰裕时期,职工具有特殊的文化认同感,自我肯定意识较强;资源枯竭之后,“心理失落感”异常强烈,极易受到刺激而引发群体事件。资源性贫富差距也导致被剥夺感、挫折感和焦虑感,处理不当, 个体心理演化成群体心理,再经过社会心理“变压”作用可能将这种冲击放大, 并危及社会稳定。调研中发现的多起“人食人”恶性案件就是源自社会心理失常。
⑥“三林问题”、“三渔问题”与“三牧问题”的解决需要抓住关键。随着林业资源、渔业资源和牧业资源的日益枯竭,该类资源型城市(或地区)产生许多社会不稳定问题,导致“三林问题”、“三渔问题”与“三牧问题”,解决这三类问题的关键分别在于林权制度改革、渔业捕捞公共管理制度改革和草场资源整合。
⑦需要加大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中央和省级财政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力度,设立针对资源枯竭城市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完善社会组织体系,重视社会心理作用,发挥内在稳定器作用;消减资源性贫富差距,防止暴利与暴力的转化;考虑到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比较集中并且亟待振兴,可发行东北转型专项国债资金,集中扶持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需要大力推进资源产权改革,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实现长治久安。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研究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资源开发补偿、衰退产业援助和替代产业扶持“三个机制”,并构建了资源型城市“循序渐转”的理论框架;构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稳定“龟壳模型”,包含了构成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稳定机制的产业转型、资源补偿、人口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心理、社会组织六大组成部分;总结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区)社会不稳定规律;提出了资源型贫富差距的概念并构建了相应理论体系;重点研究了资源性贫富差距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最佳路径,“三林问题”、“三渔问题”的原因与解决办法等重大问题。
3.研究方法
研究报告根据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在研究中综合采用如下方法:
一是案例研究方法。重点以国务院确定的6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为典型案例,研究社会稳定机制的六个方面问题。
二是分类比较研究方法。分类研究煤炭、石油、林业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稳定问题,对比研究中外资源枯竭型城市、国内不同地区或不同类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稳定状况、内在稳定器运行和政策实践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其共性或差异的形成规律。
三是博弈方法。运用动态博弈和演化博弈方法解释了中国煤矿事故频发、渔业资源枯竭、辽东湾“十年九暴”等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在研究报告基础上形成的学术成果包括专著2部:《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稳定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以论文形式发表《公安研究》(2006年第8期)、《管理世界》(2007年第9期)《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2期)、《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10期、2008年第9期)、《系统工程》(2006年第11期)、《改革》(2007年第3期,2008年第1期,2009年第1期)、《财经研究》(2006年第12期)、《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5期,2009年第1期)、《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5期)、《产业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等期刊)刊发,计40余篇论文,其中多篇被列为期刊头条或被转载。
研究报告的一些主要观点已融入中央政府及有关部门、资源枯竭型城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决策,形成了“企业有序退出+产业循序渐转+社会长治久安”三位一体的资源枯竭问题理论体系,构建了“企业追求效率、政府强调公平、社会实现和谐”的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稳定的“科学发展观”。
成果社会反映
研究报告中的部分研究以《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辽宁省个案》为题发表于《改革》(2005年第11期),并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以内参报告形式刊发,并获批示。主要有:(1)内参报告《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区)社会不稳定现象分析》被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成果要报》(2006年12月13日)刊发,上报党和国家领导人。其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等领导人作出了重要批示(2006年12月19日),并派出专门人员与课题组进行深入研讨。(2)内参报告《三渔问题与社会稳定》被《新华社内参》(2007年6月15日)刊发。(3)内参报告《探究资源枯竭型地区社会不稳定规律》被《公安内参》(2006年9月20日)刊发;(4)《关于调整辽东湾海蜇捕捞管理制度的建议》被辽宁省委省政府内参《咨询文摘》(2007年4月19日)刊发。
成果获奖情况
研究报告部分专题的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资源性贫富差距与社会稳定》)发表于《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10期(头条),2008年荣获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