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农户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浙江十村千户变迁(1986-2002)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5年5月
出版单位 中国农业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篇章结构
序
前言
第1章 农户家庭组织及世代演变
第2章 家庭经济结构变迁及其形成根源
第3章 农地和它的流转及根源
第4章 储蓄与借贷行为的变迁
第5章 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及形成根源
第6章 农户经济增长与税费负担
第7章 消费行为的变化趋势
第8章 农村就业结构变迁
第9章 村级经济与财务结构变迁
第10章 社区面貌与精神文明
附录一:农户家庭农地流转及形成根源研究
附录二:农户家庭税费负担与经济增长研究
附录三:农户粮作经营及家庭粮食安全行为研究
后记
基本内容及主要观点
第1章运用的是作者进行的浙江十村中的五村家庭成员田野调查资料。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农户家庭成员的信息与家庭收入的关系、家庭成年成员的婚嫁行为、家庭成年女性的生育行为、生育意愿或期望、以及家庭投资、资产购置、子女教育以及内务管理等四大决策模式和家庭重大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了分析。创新性地对影响农户经济发展的关键——家庭决策模式——由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转向“男女共商”的变迁作了实证,这一结论被认为是浙江农户经济奇迹产生的微观社会基础。
第2-7章运用的是浙江十村户级跟踪观察资料。从经济学角度首先从农户家庭经济结构变迁入手,重点对农户家庭经济结构变迁结果、变迁过程以及变迁的根源和它的环境;农户家庭主要生产要素农地的规模、分布、流转、流转市场发育以及流转根源;农户家庭重要经济行为之一储蓄与借贷水平、储蓄与借贷面,储蓄目标,借贷来源与用途等进行了分析;发现农户的这一行为变迁完全符合经济理性准则,证明了舒尔茨的假定:“农户家庭很少有低效率行为发生”。其次对农户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做了探讨,重点研究了农户经济的分层变迁、不平衡性程度估计及变迁以及影响因素和其形成根源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税费负担对农户经济的影响,发现浙江的农村税费负担模式是一种典型地以税为主的负担模式,这一模式看似不公平,但极有效率,实际上是一种“非农业”税负模式。这是浙江经济奇迹产生的重要政策基础。最后对农户家庭的生活消费问题做了分析,重点从名义消费与实际消费两个角度对消费水平、消费倾向以及主要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程度做了探讨。
第8-10章主要运用的是浙江十村村级跟踪观察资料。首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劳动力规模及素质变迁,就业结构变迁、劳动力的流动及闲置程度估计、就业结构变迁的根源等。发现:劳动力的流入是支撑浙江村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次对村级经济与财务运行进行了分析,内容包括村级土地资源规模与利用、资产积累水平与结构、经营性收入水平与构成、村级财务收支水平及运行、农户家庭对村级财务运行的贡献等。发现:量入为出是浙江村落经济运行的基本准则。最后对社区面貌与精神文明做了分析,内容包括人口、住户、企业、宗教信仰、社会治安与救助、文化生活与其它以及村干部队伍建设等。发现:干部素质不断提高是浙江村落经济持续上升的基本保证。
3个附录运用观察点系统农户观察资料,分别从土地流转、税费负担以及粮作经营三个主题对苏浙鲁、江浙沪两个经济圈做了比较。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思路创新:本书“以定时定量的实证分析为体,以农户社会经济学分析为纲,对农户为主体的农村社会经济变迁进行了全景式的深刻剖析”(书序作者言)。分析从农户家庭个体、到整个村落层次,进而推进到江浙沪、苏浙鲁等更高层次。分析由点到面,由微观到中观,形成结果系统、连贯、可靠。突破了传统的就农户谈农户的思维,有力提升了微观农户分析中“浙江农户经济增长、发展与生活质量提高的根本动力来自宽松政策下的农户理性选择”的结论,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结果创新:本书从两个视角(社会学和经济学),三个层次(农家、村落与经济圈)对浙江(农村)经济奇迹的产生做出具有经济学、社会学与历史学的分析。研究结果不仅对当代浙江经济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对其它省区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对未来学者研究今天的浙江农村有史实价值。
资料独特:本书运用的资料是一般著作所没有的,它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始于1986年,止于2002年,时跨17年的浙江10个村,1000个左右农户的固定跟踪观察资料是本书形成的基础,此乃本书的最大特色。
价值新颖:本书融“农户学”研究、“村落学”研究于一体,从历史视角把握整个农户行为变迁,研究结果具有一般著作所没有的“综合价值”(书序作者言)。由此,其读者群不仅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民俗学以及人口学的学者,更包括从事政府决策与咨询的研究人员。事实上,本书还是中国农村改革一个断面史。
3.研究方法
本书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常规统计比较法,在个别部分运用计量模型法。总体看,方法一般,但驾驭资料则为一般研究所没有。本书涉及样本农户1000个左右,时间跨度17年,涉及指标400多个,累计直接观察获取的数据量高达700万个,加上田野调查数据、村落数据和相关省农户观察数据,总计达1000万个左右。大规模的数据处理或拷打是本书最为繁重,也最具挑战的工作,简单的研究方法也许是完成本书最好的选择。事实上,看似简单的方法,实则难亦。每一读到专著的读者都有此感。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本书学术影响主要表现在著作本身及完成前后所形成论文的传播与社会评价。从著作本身看,传播有限,现有研究成果直接引述的数据并不太高(2005年至今,共28次),但结合由专著内容改编形成的19篇论文,论著的转载引用频数则相当可观,累计高达356次(2000年至今),其中有18.26%引用数为专著出版前。专著出版后,专著及论文引用呈现一种逐年上升趋势,出版当年(2005年),引用频数为55次,2006年升至69次, 2007年升至78次, 2008年进一步升至86次,其中专著引用2005-2008年分别为0次、5次、9次、13次。
19篇论文发表的杂志主要有《经济研究》1篇、《管理世界》2篇、《中国农村经济》2篇、《农业经济问题》1篇、《中国经济问题》3篇、《农业技术经济》1篇、《中国农村观察》1篇、《中国人口科学》1篇、《浙江大学学报》1篇,《河北学刊》等其它杂志6篇。19篇论文中有6篇分别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的《农业经济导刊》和《体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19篇论文中引用频数最高的为58次(《经济研究》)。引用累计超过20次的有7篇,超过40次的有4篇。从引用文献类型看,有37.92%为期刊引用,有25.56%为博士论文引用,有36.52%为优秀硕士论文引用。
专著出版两年后,参与了在全国农业经济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的“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别名“杜润生奖”)的评审,并于2008年一举成功。此奖的获得奠定了本书在全国农经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定位,同时也意味着本书在推动中国农经事业,特别是农户研究事业发展中将要担负一个重要角色。
成果社会反映
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最重要的社会反映应当是书的发行。从出版社获得的信息,全书共印3000册(书尾标为2000册),除作者自购500册用于教学外,其余2500册已全部售出。其次是书稿的论文化发表杂志级别及转引情况。在先期发表的19篇论文中,《经济研究》1篇、《管理世界》2篇、《中国农村经济》2篇、《农业经济问题》1篇、《中国经济问题》3篇;《农业技术经济》、《中国农村观察》、《中国人口科学》、《浙江大学学报》等各1篇。19篇论文中有6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的《农业经济导刊》、《体制改革》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第三是专著的获奖,2008年的“杜润生”奖获得直接提升了专著的社会反映。此乃导致专著加速售完之因。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在专著形成过程中,部分研究以用论文形式正式发表。截止出版时,累计发表19篇(论文名见附件2)。由此在检索专著的引用情况时,一并进行。据中国期刊网2009年4月12日检索,累计引用过本书或19篇论文的有356次,其中直接引用本书的有28次,占7.87%,19篇论文中引用超过20次的有7篇,超过40次的有4篇,引用频数最高的为58次。在引用文献类型看,有37.92%为期刊引用,有25.56%为博士论文引用,有36.52%为优秀硕士论文引用。就引用时间看,有18.26%是出版前的论文引用,专著出版后,专著及论文引用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出版当年(2005年),引用频数为55次,2006年升至69次, 2007年升至78次, 2008年进一步升至86次,其中专著引用2005-2008年分别为0次、5次、9次、13次。
成果获奖情况
2008年本文获得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专著奖(第一)。在此前,已先期发表的论文“农户家庭经济资源利用效率及其配置方向比较”(2000,《中国农村经济》)获全国博士后优秀论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