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戴逸:《中国西部开发与近代化》
2010-03-22 作者:戴逸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中国西部开发与近代化
  成果类型   专著 
  出版时间   2006年6月
  出版单位   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的现代化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研究中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无疑对当代中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资治、借鉴意义。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史学即具有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和优良传统。嘉道咸时期,以魏源、龚自珍、祁韵士、张穆、何秋涛等为代表的西北边疆史地学即是其明证。对自鸦片战争以后迄至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段时间的西部开发史,此前国内外学者的确有一些研究成果,诸如在美国汉学界与费正清齐名而有“三驾马车”之称的鲍大可先生曾有《中国西部四十年》等论著,但实事求是地说,这方面的研究还大有挖掘的空间,甚至可以说对整个学术界而言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研究领域。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先后出版了《清代边疆开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清代的边疆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等一批学术著作,培养和专造了一批学有专攻的研究人才,使清史研究所在边疆民族史研究方面具有长期的学术传统和学术积累。200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西部开发战略之后,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项目《中国西部开发与近代化》立项,由戴逸教授主持,被中宣部确立为重点出版项目。本课题组全体成员辛勤耕耘,共同努力,历时六年,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学术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最终完成奠定了基础。其中包括:戴逸《中国西部开发与近代化》(《人民日报》2000.5.19)、张世明《A historical and Jurisprudential Analysis of the Suzerain-Vassal State Relationships in the Qing Dynasty 》(Selected Publication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2005Vol.1中国高校学术文摘英文版)等论文。在此基础上,最终成果前后八易其稿,并花了很大精力对初稿进行统稿、修改。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验收情况通报专门对该项研究成果提出表扬。该成果被社科规划办公室作为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优秀成果推介。2007年3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以较大篇幅发表了题为《西部经济开发、生态环境和近代化的综合研究》的报道。鉴定专家认为,这项成果“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西部地区开发和近代化的专著”,“视角独特,史料翔实,富有理论深度”,“不仅推进了对中国近代化、现代化历史的研究,而且对于当前的西部大开发具有历史借鉴意义”。该书出版后在社会上获得很好的评价。评论者认为,“该书力图打破以往学术界单一的以时间为主线的线性叙述结构,试图从空间所具有的延展性、空间网络渐进密化格局的形成以及时空之间的互动关系等诸多因素,将空间的书写融入时间的演化进程之中,致力于时空观念的变化对西部现代化进程进行解读,试图给读者展现一个兼具时空二维视角的复线历史的发展过程,从空间的社会生产、再生产角度对西部开发与近代化中空间境象的变化、发展、重构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洞见,将西部开发与近代化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2008年该书获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厉声研究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的报告《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的繁荣与发展——兼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第三次研究高潮》中称誉该书为近年来“很有分量的专著”(《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4期)。
  本课题最终研究成果《中国西部开发与近代化》的分工为:导论篇由张世明撰写,新疆篇由祁美琴撰写,西藏篇由罗布撰写,蒙古篇、宁夏篇由吕鹏军撰写,青海篇、甘肃篇、陕西篇由赵珍撰写,云南篇由刘新哲撰写,四川篇、重庆篇、广西篇、贵州篇由王克强撰写。该书在撰写过程确定了一些指导原则并努力以赴,尽管可能尚未完全达到预期设想,但基本上体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在研究内容上采取问题史学的理念紧紧围绕“中国西部开发与近代化”这一主题线索展开,在表述方式上采取叙事史学的手法,将思想和观点的阐述完全融入于对历史事实的叙述,通过平实的历史叙述揭示研究者对目前学术界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回应。由于西部地区涉及范围广泛,近代以来西部开发历史端诸纷繁,该书叙事文字追求简明扼要,以文简意深为旨归,以既简且明的文字为广大人民群众勾勒出了一部通俗易读的西部开发史纲要。
  第二,历史不是一连串冰冷数字的堆砌,不是一整套缺乏灵性的社会结构的静态分析。人是改变历史、创造历史的主体。当代历史学家有责任把眼光投向近代西部开发历史进程中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也有义务记叙那些在近代西部开发历史进程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诸如林则徐、布彦泰、左宗棠、丁宝桢、唐炯、陶模、锡良、张荫棠、詹天佑、彭英甲、杨增新、王同春、徐天骝、周善培、雷沛鸿、段承泽、卢作孚、古耕虞、孙越崎、缪云台、翁文灏、钱昌照以及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等先驱者。他们筚路蓝缕、开辟荆榛之功,应该垂诸史传而为后代所铭记,成为激励后人开发建设西部的榜样。然而,由于受近代史学科学化影响,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在学术界一度深入人心,以致形成对结构、规律的过分关注,对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则有所偏忽。我们固然不能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但只见森林而不见树木亦同样是不全面的,而应该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我国古代传统史学即以写“人”而见长,这是我们应该在改造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宝贵遗产。该书在历史叙述中努力彰显近代西部开发的诸多杰出人士的殊行伟绩,使规律历史化,使历史生动化,在史学发展新方向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第三,过去的传统研究史学由于进化论的影响,往往将纷繁杂的历史简化为一种线性的时间演变历史。学术界过去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化或近代化理论基本都局限于帕森斯从传统到现代的模式,一般对所谓社会变迁的研究都是将变迁等同于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把现代西方的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演进目标,使历史学丧失了现代化/近代化理论的反思。该书从空间的角度出发,致力于区域社会史的研究,从西部地区千姿百态的历史情境呈现各自区域开发的特殊性,以多元的空间特征展现近代西部开发的复杂性,从时空的深层结构揭示旧的传统与新的事物纠葛并呈状态。
  第四,该书揭示了近代西部开发的特性。该书认为,在近代以前,中国传统的西部边疆地区经济开发是与“以夏变夷”的政治-学术话语相交织的宣敷王命教化。但近代以后,东亚地区政治体系格局形势改变,随着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中华民族”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开发西部成为救亡图存时代主旋律高唱入云的话语组成部分,既不完全同于往昔作为“王命教化”别称的“开发”,又不完全同于当今西部开发与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使命相联系的政治-学术话语。与后者主动追求发展为核心任务的主旨不同,近代西部开发的时代精神更在于追求避免沦于亡国灭种灾难的生存空间。近代化是一种全方位的社会变迁,与传统王朝国家不同的民族国家的建设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中国的西部边疆开发与历代实行羁縻、教化或移民屯垦实边的传统开发模式大相径庭之处,不仅主要表现为依靠近代科技手段实现工业化等经济层面的社会变革,而且表现为这种开发是建立在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基础上。此外,近代中国西部开发与传统开发相比较而言所具有的一个前所未有的特征即是已被卷入资本主义垄断性的现代全球体系。近代中国经济法律体系之所以难以提供现代化进程必需的制度资源的供给保障,深具垄断性的现代世界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法律制度的束缚应该说负有不可推卸的罪责。
  第五,西部开发主要是一个经济开发的问题,但又不局限于经济开发,还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单纯的从经济学或者经济史的角度并不能解决西部开发出现各种问题。该书力图扩充经济史研究的视野范围,将经济开发、生态环境、近代化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予以关照和考量。指出:一般的学者均认为中原农耕文化向草原地区延伸,出现草场面积缩小,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破坏。该书认为这种思维逻辑存在片面性,是一种受中原中心观支配的外因论,应该从空间意义上扭转一下设问游牧社会历史的方式,从游牧社会本身自体出发发现其间自然和社会史的变迁内在逻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解开畜牧业农业化趋势之述的管钥之一所在。该书对清代以来蒙古地区牧业农业化趋向的考察不囿成说,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游牧社会农业化的现象很大程度上肇因于生存空间的恶化。该书的这些成果和观点也得到一些自然科学界研究者的关注,“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2007年的科研学术动态中就对此以较大篇幅进行转述和介绍。
  第六,全书图文并茂,从各种渠道搜集了369帧照片作为插图,从而赋予读者触目可及的历史现场感。
总之,该书既有细部细腻的刻画,也有宏大趋势的比较研究,是一本全面反映西部开发与近代化过程关系的力作,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对当代中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资治、借鉴意义。

  成果社会反映
 
  2006年9月至10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验收情况报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发布,见于http://www.npopss-cn.gov.cn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颁发优秀成果验收鉴定证书《西部经济开发、生态环境和近代化的综合研究 》, 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3-28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厉声研究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的报告:《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的繁荣与发展——兼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第三次研究高潮》,载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4期。
  牛??《社会空间的生产:解读〈中国西部开发与近代化〉》, 载《清史研究》2006年第4期第110-114页
  张凯峰《中国人近代西部意象变迁:〈中国西部开发与近代化〉积极探索的新话题》,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动态,资料来源:http://tsg.imau.edu.cn
  戴鞍钢:《清末新政与新疆、西藏、川边地区经济的演变——兼与东部地区的比较》,载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

  成果获奖情况
 
  2008年获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