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
2010-03-22 作者:张建民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12
  出版单位   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大学学术丛书)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全书共12章,计58万余字,辅以40余个统计表,10多幅地图。着重考察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山区的人口过程、资源开发、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演变(包括流移人口落居与分布、人口结构、土地资源与水资源开发、玉米、红薯、洋芋等高产旱作物推广及农作物结构,经济作物与经济林特产资源开发、手工业发展、山区经济结构、生产关系、植被与生物资源、水土流失、水旱灾害等主要内容)。对相关的历史资料、历史事件、政策措施等,亦进行相应的具体辩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历史上的资源开发活动与环境演变、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等相互关系,以期有助于理解、认识历史上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互动、关联。
  外来人口是构成明清时期秦巴山区社会的主体,外来劳动力是明清时期秦巴山区资源开发的主力。外来人口进入山区后一而再、再而三地流动,对流移分布、来源构成、山区垦殖、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等影响显著。
  秦巴山区资源丰富,尤其以山林为依托的经济林特产资源及经济作物有着很高的利用价值和开发潜力,相对于“地无平衍,农不宜谷”的粮食生产条件而言,这种优势更明显。明清时期,生漆、桐油、虫蜡、耳蕈、药材、茶叶等生产有所发展,但为解决急迫的糊口问题,山区资源开发仍不得不大面积垦殖山坡地带毁林开荒、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玉米、红薯、洋芋等生产条件要求相对低的旱作物在其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山区经济增长的另一部门是开发竹木矿盐资源的手工业生产,然而,较大规模的投资者多来自山外,生产所获利润为山区发展所用者亦相当有限。
  明清时期山区的资源开发,有四个显著特点值得高度关注:其一,山区资源开发以外来流民为主体。其二,山区资源开发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盲目、过度倾向。其三,山区资源开发与经营的粗放化。其四,山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在急切的生存压力驱动下,由流移及客商充当主角,加之技术局限,不少资源的开发非常勉强,以土地垦殖为尤。流移意识对于上述特点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反映到资源开发过程中,极易将资源开发当作不计后果的索取,甚至发展到极致而成为掠夺。
  资源开发的实质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进行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从不同的观照点上分析明清时期山区自然界发生的巨大变化,会有不同的意义,不能简单加以是非判断。环境变化又直接或间接与自然灾害联系在一起,有些环境变化主要是通过自然灾害反映出来的,甚至有的环境问题本身就是自然灾害。
  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中心环节,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采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化时代的资源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农业时代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外延的扩张为主,如农耕区域的逐渐扩大,土地面积不断增加等。其他因素如技术进步等相对缓慢。因此,劳动(或人类活动)与资源结合的途径或方式就具有特别显著的意义。秦巴山区的土地关系也好、业佃关系也好,其成立时大多都伴随着土客关系这个基本前提,而这才是清代秦巴山区生产关系最基本的特征……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鉴于明清时期山区人口过程的复杂性,提出“流移人口”概念,既能恰当概括流动人口现象,也能体现“流动”这一堪称明清时期山区社会乃至经济的主要特征。“流移”不仅仅是一种独特的人口过程,而且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格和思想意识。在流移性格与思想意识支配下的人口、资源开发过程,造成了山区历史发展的多重特征。
  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揭示出: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及其变化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中心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源开发,而是相对单一的资源开发利用途径与原始、粗放的开发利用方式,以及盲目与过度的开发利用,才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真正根源。
  系统论证了在传统科学技术条件下生计压力与环境演变的关联:资源开发活动的盲目程度,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与生存压力成正比。资源开发活动的环境后果与资源利用难度成正比,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越大,其后果对环境的影响越大,影响的程度越深。
  总结出明清时期山区资源开发的四个显著特点(详见前述)。人口流动和经济增长不稳定互为表里,影响显著而深远。清后期山内人口由大量流移落居到逐渐流移他处,由聚到散,粮食生产的停滞及衰退等,正是山区环境演变及社会经济变化的集中反映。
  高度概括性地提出了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相互关联的动态模式:人口增长→山地垦殖扩张→粮食生产增加→养活更多的人口;非宜农的土地资源→粗放的垦殖方式→水土流失→水文条件恶化→水利用及土地生产能力下降。上列两条同时或交叉演进的主线索,反映的正是一个浓缩的明清时期秦巴山区资源开发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组完整的相互联系的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之间的因果关联。
  资料翔实,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使用了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不仅包括地方志、官方档案文书、各种文集,还包括大量碑石材料),对一些以往被研究者误解、误用的史料亦有勘校辨正。并进行过相应的实地考察和体悟。
  将人口、社会、经济与环境作为统一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不仅使研究结论更加接近于历史真实,而且可能成为环境史、经济史和社会史家的一个共同学术指向。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的自然研究中缺乏历史,历史研究中缺乏自然的不足,克服考察社会关系时昧于“人”而不见“天”,考察自然环境时昧于“天”而不见“人”的现象。
  中国多山,山区在中国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的总体格局和发展规划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该书对推动、深化山区问题综合研究不无助益。
  3.研究方法
  以历史实证研究方法为本,在此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分析和宏观提升。努力将实证与理论、历史与逻辑有机结合起来。其次,整体史的宽阔视野和系统研究。将经济、社会与环境作为一个历史整体进行综合考察,突破以往论著那样仅对经济或者环境的某个问题进行单相探究,而是采用了多维观察、整体把握的思想方法,追求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变迁研究的“新的综合”。努力使研究结论更加接近于历史真实。再次,兼采统计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江汉论坛》(2008年第10期)、《地理研究》(《2009年》第1期)先后发表了南开大学王利华教授、厦门大学鲁西奇教授、西南大学马强教授的长篇书评,对本书给与高度肯定。称为“(该领域)最突出的研究成果……也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山区开发进程及其与环境变迁、社会变化之间关系的历史学专著。”“是一部非常厚重的学术著作。”“是一部典型的历史学著作,资料翔实,考辨严密,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使用了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不仅包括地方志、官方档案文书、各种文集,还包括大量碑石材料),对文献资料的辨析与运用也非常老到,甚至可谓已臻化境。”(鲁)“是凭着长期积累写成的一部厚重专著。”“其宽阔视野下的多维观察…既反映作者具有卓越的历史宏观认识,亦体现了他将经济、社会与环境作为一个历史整体进行综合考察的新思维。”“很显然,较之以往论者囿于某些先验理论,局限于从‘生产关系’、‘阶级矛盾’和‘赋役政策’等方面寻找当地经济波动的根源,或者将山区的资源环境破坏简单归因于土地垦殖和森林砍伐的‘盲目’、‘无序’、‘过度’,张教授的考察分析无疑更有深度,结论也更具说服力。”“对相关问题叙述讨论,比起笔者以往所见的同类论著…该书的论证都更加详细具体,更加让人感觉是‘行家之言’。”“该书最成功之处是对相关问题‘独特性’的探求和解释。”(王)“以其丰富翔实的资料、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视野、条分缕析的缜密分析,对明清时期长江中上游我国重要经济区与生态区的秦岭大巴山地区山地经济与地理环境变迁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历史上山地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的空白。”“注重地方文献资料的引证。征引资料翔实丰富,许多埋藏在故纸堆的方志资料属首次利用,其史料的新发现也迭出不穷,真正做到了论从史出,论据充分,所以书中的许多论点与结论颇具说服力。”(马)
  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2008年5月5日开始转载该书,至2009年初已先后转载《明清时期山区资源开发概说》、《产权与佃权:流移与山区资源的结合》、《水文环境恶化与水旱自然灾害》、《山区生产方式与山区环境》等十个章节。相关内容亦为《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刊物及博硕士论文亦引用80余次。
  2008年10-11月,接受台湾 “中研院”邀请,作者围绕该书内容在台湾 “中研院”、清华大学、明史研究会、中正大学、暨南大学、做了多场学术报告,获得学界普遍肯定。

  成果社会反映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 结项的主要成果,结项鉴定等级:优秀(结项证书号20070400)。
  本书第七章部分内容以《碑石所见晚清陕南的水利问题与自然灾害》为题先行发表在《清史研究》,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3年第7期、《中国水利》2008年7期先后全文转载。
  书评一:《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1,南开王利华教授《区域开发与环境变迁历史的多维考察:评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
  书评二:《江汉论坛》2008-10,厦大鲁西奇教授《山区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动态关系:<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读后》。
  书评三:《地理研究》2009-1,西南大学马强教授《<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评介》。
  2008年10-11月,接受台湾 “中研院”邀请,作者围绕该书内容在台湾 “中研院”、清华大学、明史研究会、中正大学、暨南大学、东吴大学、辅仁大学做了多场学术报告,获得学界普遍肯定和好评。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2008年5月5日开始转载该书,至2009年初已先后转载《明清时期山区资源开发概说》、《明清时期山区开发史研究回顾》、《关于明清时期的“流民”、“移民”、“棚民”、“客民”与流移》、《产权与佃权:流移与山区资源的结合》、《森林资源的变迁》、《野生生物资源的萎缩》、《水土流失及连锁生态问题》、《水文环境恶化与水旱自然灾害》、《山区生产方式与山区环境》等十个章节,以及《内容提要》、《目录》、《后记》等。同时(包括将本书第七、第十章个别内容以论文形式先已发表者)已有《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农史》、《清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引用40余次,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校博硕士论文引用30余次。

  成果获奖情况
 
  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 “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2008-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