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端方与清末新政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年1月
出版单位 南京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20世纪初发生的清末新政,在许多方面奠定了中国,特别是长江流域城市现代化的基础。作为当时三江两湖地方督抚大吏和清廷决策圈要员的端方全面参与了那场声势浩大的新政活动,从而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以致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辛亥以来革命话语过于强大,端方和清末新政所代表的渐进改革竟淡出了史家的视野。
本书是第一部关于清末渐进改革派代表人物端方的学术著作。作者认为,端方较早地摆脱了满洲贵族群体唯我是尊的病态精神传统,也超越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窠臼。他不仅清醒地看到中国经济积贫、军事积弱,而且直截了当地承认中国政治制度的落后。他出洋考察政治,提倡宪政改革,主张“论制度则不分古今,不分中西,归于求是焉而已”;他督抚地方,筹办新政,倡导实学和实业,既反对“拘泥旧章以塞观听”,也反对“泛引远举好为高论”,力主“论学术则不问新旧,不问异同,归于务实焉而已。” 作者认为,端方那种以求是务实为核心理念、弃旧趋新的渐进改革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实用的社会改革方案。
本书约计53万字,共15章,从第三章至第十一章叙述的是端方独当一面后的新政活动及其思想,为本书的主要部分,其基本篇章结构如下:
第三章 从署理苏抚到实任湘抚
一、以兴学为急务
二、倡导实学和实业
三、力倡湖南自行开放
第四章 出洋考察宪政
四、考察政治的由来与准备
五、炸弹事件与考察延期
六、考察美国与欧洲国家
第五章宪政著作与立宪主张
七、《欧美政治要义》
八、《列国政要》
第六章 辇下力奏及串联活动
一、主张平和而态度顽强的奏折
二、都中策划奔走
第七章 端方与两江政治改良
一、规划地方自治
二、两江地方自治运作实践
三、与劣员蠹吏战
第八章 端方与两江新式教育
一、建立和完善中小学体系
二、创办高等专门学校
三、开创对外文化教学事业
四、大力派遣留学生
第九章 端方在两江的经济举措与市政建设
一、倡设和支持工商企业
二、筹建现代交通通讯
三、筹办南洋劝业会
四、提倡农工商协调发展
第十章 改良社会风俗和文化环境
一、大力倡导“天足”
二、振兴女子教育
三、厉禁鸦片
四、举办文化公益事业
第十一章 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
一、建立新式军队
二、建立现代警察
从本书基本目录可以看出,端方在20世纪初那场代表中国现代化运动起步阶段的新政运动中几乎无役不与,他既是晚清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社会等各方面改革的决策人物,也是领导长江中下游地区地方新政实践的实际执行人。作者在结尾部分强调,端方在新政活动中创造了诸多“第一”,如创办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现代幼儿园、筹办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工商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建立湖南境内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创建江苏境内第一座无线电通讯台、最早开设对外文化教学的专门学校、中国举办公费女子留学的第一人等等。 如果把端方放入20世纪以来整个中国历史流变的曲折过程中来审视,放入综合多维而非革命单极取向的新的价值系统中来评价,可以发现他本是一位领导进步潮流的出类拔萃之士。他对和谐、稳定、秩序、渐进等理念的追求倡导,对东西方制度文化的精当把握和理性取舍,对国内外民族矛盾的客观定位和主动调适,对新旧两派的调和折中,无一不显示出他在“同类人”和“同辈人”中的卓越不凡。他在20世纪初进行的以渐进主义为基调的改革实践,诸如劝行君主立宪制、抨击并攻灭科举制度、大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兴办现代警察、举办博览会、开办工矿企业和城市现代交通事业、倡导城市绿化植树公益活动等等,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在中国特别是长江中下游“三江两湖”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和社会各方面的现代化运动中,端方作为倡导和领导活动的钦差大臣和地方督抚大员可谓贡献巨大,其功至伟。我们没有理由漠视或回避他的存在,更没有理由有意抹黑他的真实形象。
本书的主要创新之处和学术价值在于:
1.选题新颖
史学界目前对清末新政的研究,有两个缺失,一是宏观叙述多于微观研究,对省一级官员更缺少个案实证研究;二是研究多集中于汉族大吏要员,对一些有作为的满族大吏则 “语焉不详”。本书选择曾在三江两湖担任督抚9年之久的满人端方作为研究对象,扭转了当前新政研究的偏失状况,填补了研究的空白地带,具有学术创新的意义。
2.视角和观点新颖
本书摆脱了辛亥以来流行的人物传记两元对立的“革命史”或“运动史”的叙述评价范式,而将端方置于整个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流变过程中去考察,并给出自己独到的评价,因而视角不落俗套,观点突破成见。如在论及端方带队出洋考察宪政时,作者指出此举开创了国人考察和学习西方的新纪元,称道在中西文化关系史上,像端方这样代表中央政府出访学习,途经十余国百余座城市,历时七个月,而归来后又感觉“西人胜我”甚多的事例实属第一次,而能将考察所得化为改革建议呈之最高当局以启动中国政治改革实践的更属绝无仅有。作者进而质疑以往史家备赞林、魏睁眼看世界而无视甚或敌视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历史公正性。类似视角和观点独到的论析书中俯拾即是。
3.史料新颖且丰富
笔者用了六七年的时间,国内国外到处搜集资料,使得本书占有大量珍贵甚至鲜为人知的史料。书中既有中文的档案资料、报刊杂志、日记、回忆录、奏稿、文集、方志、实录,也有外文回忆录、报刊杂志、政府档案、外交文书及时人专著;既有公开发行的中外文出版物,也有锁在中国国家档案馆和外国珍本书图书馆深处从未被人使用过的原始材料。材料的新颖和丰富使本书结构厚实,论析充分,观点独到。
本书还是一部颇富思想性的史学著作。书中对端方的历史定位和对渐进主义的精到分析,不仅澄清了人们对端方及清末新政的模糊和错误的认识,开辟了晚清史学术研究的新视野、新路径,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客观地分析国情和有效地推进政治经济改革都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正因为此,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成果社会反映
书评一:王频:换个角度看清末新政 2007年4月8日《光明日报》
书评二: 季鹏:回归历史的真实 2007年第4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书评三:陈国威:重现端方的现代化先驱形象 2007年5月9日《中华读书报》
书评四:赵林凤:对清末新政的再思考 2007年5月11日《中国图书商报》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据悉,本著作曾被闾小波《论近代中国宪政期成之争》(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综述》(社会科学评论2008年第4期)、元清《端方与清末女子教育》(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等多篇学术论文所引用和评述。网络上也有韩大元《中国宪法学上的基本权利体系》(中国宪政网)、郭绍敏《局限与反思:近十年来国内清末宪政史研究述评》(淮汴草堂-法律博客网站)等200多处引用、介绍或评论。另从网络资源可知,本著作已被世界多所著名大学图书馆作为中国史必读书籍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