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近代中国商会选举制度之再考察——以清末民初的上海商会为例
成果类型 论文类
出版时间 2007年第1期
出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
成果内容简介
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总计2万余字。第一部分论述清末上海商会选举制度的建立,并分析其选举制度的具体内容与操作程序;第二部分考察经历辛亥革命之后,上海商会选举制度在民国初期的发展演变,说明上海商会自身对不断完善选举制度付出的努力及其成效,同时也分析了北京政府农商部颁行《商会法》所产生的影响;第三部分阐明上海总商会领导人选举曲折演变的新趋向,特别是到1920年代以后,开始由过去相互谦让变为以各种方式谋求当选,甚至出现了不正常的选举风潮。
基本观点:本文针对史学界以往的某些流行观点,以清末民初的上海商会为例,重新考察了近代中国商会的选举制度,并给予了新的评价。文章认为近代中国商会的选举制度不同于传统工商组织带有随意性的“推选”方式,是一种全新的“选举”规定,体现出近代民主色彩,应予以充分肯定。上海商会选举的实践证实,这种制度性规定在其常态选举中基本上能够得以贯彻执行,并非如某些论著所说仅仅流于形式。但是,到1920年代以后,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上海商会开始形成派别纷争乃至选举风潮,尤其是受到不同派别背后政治军事力量的制约,致使上海商会的选举呈现出从常态向变态的演变趋向。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1)论述了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近代特征的投票选举制度,最早并不是出现在政治生活领域,而是在新式民间工商社团——商会中率先实行。这种具有明显近代特点的选举制度,是判断商会属于近代中国新式商人社团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在中国长期沿袭的传统封建社会中,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选举问题,自然不可能建立所谓选举制度,故而在清末的商会中确立这种选举制度,也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变迁的具体反映。(2)阐明了清末民初上海商会建立的投票选举制度,绝非过去许多论著所说的那样只是停留于纸面上的规定,而是在实践中基本得到了贯彻执行,并且对商会的运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上海商会自清末1904年正式诞生起,即规定总、协理、议董等所有领导人均以投票选举的方式产生。会员因属各业代表,与一般社团的普通成员有所不同,也通过选举选出。(3)考察了上海商会选举的实践,以及不少商会领导人当选之后不愿主动就任的情况,证实以往许多论著强调的工商界上层人物挟其雄厚经济实力垄断商会领导权的结论,实际上与史实也并不完全相符。
研究方法:(1)注重商会选举制度的文本分析与实践考察相结合,尤其是细致考察商会选举的实际操作状况;(2)针对以往流行的相关结论,重新进行深入探讨,有较强的问题意识;(3)借鉴政治学、社会学研究方法,进行多学科视野的分析;(4)挖掘了新的史料。
学术影响:本文发表之后,很快就产生了相应的学术影响。不仅《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刊发了该文的英文版,“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全文转载中文版,而且在《新华文摘》、《光明日报》、《学术界》等6家报刊摘登了主要内容,《近代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的有关学术综述文章也予以介绍,另还有多篇论文(包括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引用了本文,
成果社会反映
一、外文发表与全文转载:
1、翻译为英文,发表于《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总第28卷第3期,Autumn 2007。
2、《中国近代史》(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7年第5期。
二、主要内容摘登:
1、《新华文摘》2007年第7期。
2、《光明日报》2007年1月26日。
3、《学术界》2007年第1期。
4、《历史教学》2007年第2期。
5、《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教育部主办)2007年第2期。
6、《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7年第2期。
三、研究综述介绍:
1、高超群:《2007年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
2、虞和平:《2007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研究综述》,《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6期。
四、其他:
网络知识词典登载,http://www.dic123.com,以及中华古籍网、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等多个学术网站登载。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张晓萍:《中国民间法研究学术报告(2007年》,《山东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张玉光:《清末商事法规颁行的背景、影响及评价》,《学术研究》2008年第11期。
3、苏宏慧:《近代企业家群体与政治思潮嬗变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4、宋佳女:《家庭网络、权势精英与地方政治》,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5、王敏:《1928年天津长芦纲总案》,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