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彭南生:《半工业化: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
2010-03-22 作者:彭南生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半工业化: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7年
  出版单位   中华书局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课题探讨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近代农村半工业化现象的形成、发展及其结局展开。在充分把握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史的学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分歧,并凝炼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全书除绪论和结语外,共有六章,第一章从乡村手工业的世界历史及其理论出发,借鉴现有研究成果,描述工业化之前世界范围内的乡村手工业的发展概况和工业化时代乡村手工业的发展特点,阐述半工业化的内涵及其与传统手工业、原始工业化的联系和区别,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与分析框架。本章立足于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的实际,结合工业制度变迁的理论与工业文明发展进程的特点,我们抽象出并界定了半工业化这一分析概念,并确定若干典型地区、典型行业中的半工业化为分析中心。
  第二章剖析了近代农村半工业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本章从近代半工业化农村中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分析入手,探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半工业化形成的客观前提与主观因素。不同农村的自然条件形成不同的比较利益,驱动着农户变更自家的经营模式,选择更加有利的手工业,因此,在自然生态较好的地区,手工业的半工业化可能性更大。但是,半工业化之所以在某些地区成为现实,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清末民初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推动,地方能人的倡导。正是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才促成了乡村手工业危机中的转机,形成半工业化现象。
  第三章探讨了近代农村半工业化的发展特点,本章认为,技术进步与区域外市场的开拓既是半工业化的主要特点,也是半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进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工具的改良,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生产工艺的改进,产品质量的提升。技术进步的结果使乡村手工业有能力摆脱本地市场的狭小圈子,满足区域外市场的需求,随着传统商路的拓展与新商路的开辟,市场网络的形成,区域外市场在半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村商人构成联结农民手工业者与市场的桥梁,城乡互动的金融机制为半工业化提供了资金融通的渠道。技术进步与区域外市场的开拓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使乡村手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与此相伴随的是乡村手工业的多种形态与经营机制,第四章对此进行了梳理与剖析。本章认为,近代乡村手工业形态主要包括农民家庭手工业、农村作坊与工场手工业、外出或流动的工匠手工业,与半工业化密切相关的是前两种形态。从家庭到手工工场,显示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也说明以技术与市场为主要特征的半工业化进程在不断深化。不过,在近代中国农村,无论是乡村手工业存在形态的演进,还是半工业化进程的递进,在时间、地域上都不是呈线性展开的,而是多元共存,曲折转换,杂揉交织。与此相应,近代乡村手工业出现了三种经营机制,即业主制下的自主经营、包买主制下的依附经营和合作制下的联合经营,中国近代农村手工业的发展进程面临着源自内部积弊与外部打击所造成困难与挑战,并因此衰变乃至中断。
  第五章对此进行了考察。内部积弊主要来自于手工业经济中长期存在的欺诈行为。但是,对半工业化现象致命一击的,还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在战争的打击下,乡村手工业先是丧失了作为区域外市场主体部分的东北市场,继而是半工业化现象存在的主要农村地区沦入日寇的铁蹄之下,中国人民奋起抗战,抗战胜利后,又深陷内战之中,半工业化现象结束了它在近代中国的命运。
  尽管如此,半工业化现象的出现还是对农村社会经济变迁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第六章对此进行了归纳:首先,传统农、副业结构、农村种植结构、农民收入结构等发生了变化,地区间的产业分工初露端倪,农民生活水平相对提高。其次,半工业化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农村传统市镇的转型和新兴市镇的产生。最后,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商人阶层的崛起,农村社会救助能力得以提高。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的手工业经济史与工业化史理论基础上,借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史学界提出的“原始工业化理论”,将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从近代手工业整体中分离出来,将乡村手工业中的若干行业、若干地区的发展现象与一般农村手工业区别开来,将这种发展放到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加以探讨,力图将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史和中国早期工业化化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2)新观点:提出“半工业化”概念来归纳近代乡村手工业中的发展,进行分地区、分行业的归类分析,对近代乡村“半工业化”兴起的历史、发展及其衰落的全过程进行实证研究。
  (3)学术价值:本书的出版为近代乡村手工业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观察视角,一方面弥补了过去经济史学界对近代乡村手工业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力图克服学术界大而化之的弊端,将城乡手工业分开,将乡村手工业中的发展与不发展分开,使该领域研究更加深入细致。
  3.研究方法
  本书采取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经济学的规范分析方法与历史学实证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在马克思主义手工业经济史理论、原始工业化理论等的指导下,立足于分类与细化研究,并建构起半工业化理论体系,博引大量的历史文献,对近代乡村手工业中的“半工业化”现象进行了全面考察。
  4.学术影响
  本书受到学术前辈、同行及其研究生的好评,系列论文多篇次在国内主要刊物上发表后,多篇次被转载,并经严格评审列入中华书局“中国乡村社会史丛书”,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

  成果社会反映 
  本书将近代乡村手工业的发展抽象出来,并定位为“半工业化”现象,这在学术界还是第一次,前期论文发表及终期成果出版后,已在经济史学界产生了良好反响:
  1、著名经济史学家赵德馨先生认为“该书不是一般性的新意迭出”,并从经济史学所需要的特有的思维方式上认为该书“或许代表了这个方向”(见该书序言)。
  2、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凯希也认为该书“见解独到,思路新颖”,作者具有“良好的理论功底”。(江汉论坛2008年第3期)。
  3、经济史方向博士、硕士研究生在阅读该书后也认为该书“填补了学界对近代乡村手工业宏观研究不足的空缺,在实证与理论两个方面对本土工业化道路进行了新的探索。”(《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书系国家社会基金2001年度终期成果,是在一系列前期论文基础上形成的:(已有11篇论文在CSSCI期刊上发表,见附件)。上述论文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了良好反响,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等全文转载,具体情况如下:
  1、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华中师大学报2002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2002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4期。该文的主要观点体现在结语部分。
  2、包买主制与近代乡村手工业的发展,史学月刊2002年第9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3年第1期。该文主要观点体现在第四章。
  3、“地方能人”与近代乡村手工业的发展,《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4、论近代中国乡村“半工业化”的兴衰――以华北乡村手工织布业为例,华中师大学报2003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2004年第1期;该文主要观点体现在第二、三章。
  5、半工业化:近代乡村手工业发展进程的一种描述,《史学月刊》2003年第7期。该文主要观点体现在绪论至第六章。
  6、近代中国“半工业化”农村中的经济社会变迁,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5年第5期。该文主要观点体现在第六章。
  7、近50余年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史研究述评,《史学月刊》2005年第11期。该文主要观点体现在绪论部分。
  8、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手工业的调查研究,华中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3期。该文主要观点体现在绪论部分。
  9、论近代乡村手工业的三种形态,华中师大学报2007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2期;该文主要观点体现在第四章。
  10、日本侵华战争与近代乡村手工业发展进程的中断,江汉论坛2007年第9期;该文主要观点体现在第五章。
  11、欺诈行为与近代乡村手工业的衰变,江汉论坛2007年第9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2期。该文主要观点体现在第五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