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中国废约史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5年11月
出版单位 中华书局
成果内容简介
一、篇章结构和主要观点
篇章结构:本著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终成果,全书包括绪论、正文3编和尾声,共22章,77万字。第一编“守约中的尝试”,第一至第五章,共5章。论述晚清时期清政府的尝试和努力,维新派及革命派的要求和主张,相关的群众性斗争。第二编“觉醒与奋争”,第六至第十四章,共9章。论述北京政府时期北京政府,以及中国共产党、南方革命政府和民众各种形式的废约斗争。第三编“废约的基本实现”,第十五至第二十章,共6章。论述南京政府时期的修约交涉及其不平等条约的基本废除。尾声“不平等条约时代的结束”,第二十一章和尾章,共两章。论述新中国彻底清除不平等条约残留的斗争,以及收回香港、澳门。
主要观点:中国反对、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斗争,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解放伟大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伴随着民族觉醒和革命运动发展而渐次演进的过程,至新中国获得了完全的胜利。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和革命运动的结晶,也是各届政府所作不同程度努力的结果。
晚清是废约斗争的准备时期。清政府产生了近代国家主权意识之后,开始谋划并试图收回被侵夺的国家权益,可以说是早期的修约交涉,或萌芽中的修约交涉。维新派和革命派的认识、要求和主张,是反对不平等条约斗争的思想先导。义和团运动和收回利权运动,是群众性斗争中较为典型的两个重大事件,其不同结局,给废约斗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北京政府时期是政府交涉正式开始、废约运动全面兴起的重要时期。其时,修约时机逐渐成熟,以巴黎和会为转折,真正启动了政府交涉。通过五四运动,民众运动显示了它的力量和作用,政府交涉与国民外交开始了初步结合。华盛顿会议为此后的废约交涉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依据。苏俄首先主动放弃在华条约特权,激发了废约运动的兴起。中国共产党推动孙中山国民党举起了废约反帝的旗帜,将广大民众真正发动起来。废约运动与国民革命结合起来,经过五卅运动全面兴起。各国列强的态度也发生变化,开始正视中国的废约要求,而关税会议和法权会议则反映它们仍不愿放弃的心理。北京政府作了相当的努力,进行了有关满期条约的修约交涉,同时也体现了强硬与软弱相互交织的矛盾心态。
南京政府建立后,废约斗争有了新的起色。南京政府采取了新的修约方针,相继与12国订立新约,收回了关税主权和部分租界和租借地,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亦存在诸多局限和问题。其中中日交涉最为复杂、艰难。废弃领事裁判权的修约谈判,因“九一八”事变而夭折。低潮时期,各界人士仍作过一定的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废约交涉出现了新的转机,经过南京政府的交涉,不平等条约基本得以废除,但并未彻底清除。在某种意义上,废约得以基本实现,是中国共产党实行正确路线的历史必然。其后,一些大国仍继承旧时代的恶劣传统,中国又被套上了新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共产党成为这一斗争的主导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了不平等条约时代的终结,中国真正解除了百年来套在中华民族身上的不平等条约锁链,最终清除了不平等条约的残余。
二、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纵横结合,视野宏阔,全方位地揭示了废约斗争的全貌和逻辑进程。本著对废约斗争作一立体化的探究,既阐述了政府交涉,又论及了民众奋争;既探讨了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又叙述了各种不同的思想理论;既剖析了国内形势,又介绍了国际动态;既详述了高潮阶段的成效,又论及了低潮时期的努力,并具体揭示了各阶段废约斗争的成果和欠缺,等等。这种多角度的研究,揭示了斗争的完整过程,论述了各个时期之间的逻辑发展关系,克服了仅将废约视为交涉结果的缺陷,从更深的层面揭示了这一斗争的内涵和发展规律,以及取得胜利的各种因素。
2、全面探讨了废约斗争的主体,对各届政府作了深入剖析和客观评价。此前对清政府的废约尝试,各种进步势力和社会力量,如维新派和革命派的要求和主张、民众的废约运动,以及南方革命政权和国民党,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反对不平等条约的斗争,研究极为薄弱,本著则作了全面系统的深入探讨,弥补了这一缺失。对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的成败得失,也作了实事求是的评析,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如认为北京政府在关税会议采取较为强硬的立场和态度,突破了华盛顿条约的范围,为此后的废约交涉提供了范例,等等。
3、对相关思想理论作了新的深入探讨。关于废约本身的理论问题,本著对各废约主体的思想主张、理论策略主张作了较为全面的探析。关于废约研究中的理论问题,涉及到废约的主体、废约路线及方针、政府交涉与革命运动及民众运动的关系、废约与中国的国家地位和社会形态的关系、废约过程中平等条约与不平等条约的区别、反动政府投靠帝国主义的本质与废约外交的关系、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与放弃条约的关系,以及废约的法理依据及国际法发展变化的影响、废约实现的程度和原因、各种势力在废约斗争中各个阶段的作用等等重要问题,本著各章作了充分的论述,弥补了此前研究的不足。
4、深化了对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研究。本著详实、细致地探讨了各国列强对中国废约斗争的立场态度、对策手段及其实质的变化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差异,清晰地勾勒了列强各国态度演变的脉络,弥补了以往研究的缺失,深化了既有研究中的薄弱之处。
5、资料厚重翔实。该书内容范围广,时间跨度长,涉及的国家以及各种社会力量和历史人物多,研究工作极为艰巨,前后历时8年。除一般资料外,充分发掘了已有研究未运用的大量原始资料,翻译了相关英文著作,系统查阅了近代各种外交文献,如各种中文档案、报刊、外交期刊、人物文集、外国(包括外交档案)文献,等等,在此方面有新的突破。
总之,本著在内容过程、斗争主体和客体、理论探讨,以及史料收集等方面,较之此前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论证严密充分,“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著“建立了一个更为完整的体系,全面系统而又详实细致地论述了中国反对、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斗争历程”,填补了以往研究中的空白和缺失,深化了中国外交史、对外关系史的研究,有助于推进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在理论上有助于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及变化、反帝斗争的艰巨性和内容形式的多样性,纠正了国内外的各种错误观点。此外,本著有助于促进和深化国际关系、国际法学、外交学等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
三、研究方法
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发挥中外史学客观实证、归纳演绎、综合分析和逻辑思辨的优良传统,史论结合。以实证研究为基本方法,又根据研究课题的特点,充分吸取了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国际法、国际政治学、外交学等,将实证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结合起来。并借鉴新的科学方法,如系统研究的方法,将反对不平等条约的斗争视作一个系统,纵横结合,科学地揭示条约关系与其他各种关系的联系区别。既注重这一斗争的历史发展脉络,又兼顾废约外交与内政、革命运动、国际政治的联系,有机地处理竖的陈述和横的铺展之间的关系,并尽可能进行各种类型的比较研究。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1、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文海先生为本著作序,认为:该著“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李育民同志关于不平等条约的研究,从《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到《中国废约史》,就是在尽着一个历史学家提醒社会不要忘记历史的学术责任。”
2、获省优秀社科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出版后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光明日报》、《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书品》、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等刊物发表书评或书讯,并入选《中国学术年鉴》2005年卷“优秀著作”。
3、为其他论著广泛引用,现经查知有5种著作、大陆、台湾学者9篇论文引用、参考;国内及海外网站刊载书讯、简介、书评等。
4、研究过程中,部分内容作为阶段性成果在《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报刊发表,4篇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其中“论清政府的信守条约方针及其变化”一文入选《中国学术年鉴》2004年卷优秀论文,本人入选2004年中外关系史领域年度人物。
5、在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中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如列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中外关系史研究生、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参考书。本著可向外交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对精神文明建设亦有其应用价值和社会效应。李文海先生言,“全书没有空洞的说教,却很好地发挥了‘述往事,思来者’、‘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作用。”
6、进一步推进了该领域的研究,本人主编“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被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成果社会反映
1、李文海:《中国废约史》序。
2、郑大华:《展示近代中国人民废约斗争的悲壮画卷》《光明日报》,2006、6、5。
3、范忠程:《评〈中国废约史〉》,《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3期。
4、杜承骏:《书讯:中国废约史》,《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2期。
5、欧阳红:《李育民著〈中国废约史〉》,《书品》2006年第2辑。
6、Hou Zhongjun, “Book Reviews: A history of China’s abrogation of unequal treaties”,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Volume 1, number 2, December 2007。
7、《中国废约史》入选《中国学术年鉴》2005年卷“优秀著作”。
8、《论清政府的信守条约方针及其变化》一文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中国学术年鉴》2004年卷优秀论文,本人入选2004年中外关系史领域年度人物。
9、获湖南省优秀社科学术著作出版资助。
10、人民网、时代网、中国图书网、读书网等网站(部分)刊登书讯、简介、书评等。
11、海外网站刊登书讯。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著作引用:
1、王宪明、蔡乐苏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述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周牧之:《中国经济论:崛起的机制与课题》,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肖宗志:《候补文官群体与晚清政治》,巴蜀书社2007年版。
4、李严成:《民国律师公会研究1912-1936》,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鄢洪峰:《评1926年英国对华“新政策”》,《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编:《研究生论坛2006哲学•历史学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论文引用:
6、唐启华:《清季官方修约观念与实践之研究》,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6期,2006年11月。
7、吴翎君:《条约关系与清末美国在华商务:以领事不得兼商人与通商口岸设工厂两案为例》,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6期,2006年11月。
8、许冠亭:《商会在官、民、洋三元到互动中的角色和作用——以1905年中美工约交涉及抵制美货运动为例》,《史学月刊》2007年第12期。
9、候中军:《不平等条约体系中的近代香港————基于条约视角的考察》,《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又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
10、王云红:《势力范围:一个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又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
11、李方祥:《颠倒黑白的奇谈怪论——评〈胡适与陈独秀关于帝国主义的争论〉》,《中华魂》2008年第6期。
12、姜萍:《浅析近代中国的关款保管问题》,《天中学刊》2007年第1期。
13、李斌:《长征前后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论析》,《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4、刘利民:《民国时期中外新条约的签订与领水主权的部分恢复》,《中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被采纳情况:
15、本著列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中外关系史方向研究生专业参考书。
16、本著列入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参考书。
17、本著进一步推进了该领域的研究,申报人主编“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经过评选,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后续研究《晚清改进领事裁判权的谋划及努力》,《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1期。
研究过程中,本著部分内容作为阶段成果已在《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其中4篇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18、李育民:《论清政府的信守条约方针及其变化》,《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中国近代史》2004年第8期。
19、李育民:《中国共产党反对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5期;人大复印《中国现代史》2004年第1期。
20、李育民:《近代中国反对不平等条约斗争的启示》,《光明日报》2005年1月11日。
21、李育民:《义和团运动对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湖南师大学报》2001年第6期;人大复印《中国近代史》2002年第4期。
22、李育民:《中国共产党早期反帝目标初探》,《湖南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中国现代史》2002年第5期。
成果获奖情况
2008年7月获湖南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