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曾宪通:《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丛考》
2010-03-22 作者:曾宪通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丛考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5年1月
  出版单位   中山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一、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书共收论文33篇,大体上分为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偏重于文字考释,后一部分侧重于文献训读。但文字考释和文献训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文字考释主要涉及通行于先秦时期的古汉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文字,兼及秦至汉初的小篆和保留篆书写法的篆隶。出土文献则是特指以这些古文字为载体的地下文字资料,它们都是指称存在于上古时期的汉语书面原始形态。本书本着以形为主,形音义互相推求和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相互印证两大原则进行考释和研究。
  二、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一)注重新出土古文字资料,立足学术前沿
  本人于上世纪70年代在北京参加睡虎地秦简、银雀山汉简和马王堆帛书的整理和研究,在广州参加商承祚先生主持的战国楚简的整理与研究,80年代在香港同饶宗颐先生合作研究曾侯乙墓钟磬铭辞、楚帛书和睡虎地秦简日书,90年代研究包山楚简、郭店楚简,近年研究简帛本《周易》等。书中大量篇章可反映作者及时运用新出土的古文字资料,关注当前学术潮流,为某些热点问题和疑难问题作有益的探讨,相关成果在本书都有较充分的展现。
  (二)追溯文字的初形朔义,考释出一系列的古文奇字
  如《“作”字探源》根据甲骨文“?”字像人侧立以足踏耒起土之形(“?”至金文才加注“昔”为声旁),通过考察甲骨文中“耒”字的流变,考证甲骨文的“?”和“作”都有“以耒起土”的意思,义为耕作。古代昔、乍同音,醋酢字通,则甲骨文的“作田”同于“?田”和“?田”,说明?、作不但二字同源,而且后者乃由前者所分化。《说繇》根据鼬鼠初文探讨了与繇、陶有关的若干问题,考释了陶文中常见而前人未识的繇字,指出此字原是鼬鼠的象形文,后来才演化为形声字的过程。并纠正人们对穆公鬲、伯晨鼎中对繇字的误释。《从曾侯乙编钟之钟?铜人说“?”与“?”》发现编钟的六个“竖?”, 皆作擎举状正立的铜人,与族氏文字的“ ”(《金文编》附录006)同一形象,于省吾先生考定这类族氏文字就是后世的“举”字。《释名》“?,举也,在旁举?也。”据此可析“?”字的上体为声符,下体乃擎举人形的变体,犹存古谊。至于“?”字古文作“ ”,则像两人并举大版,实指两“?”之上著大版之形,《尔雅•释诂》“大版谓之业”,是知“业”字的古训与形义完全密合。又如鸟虫书是最难认的古文字之一种,吴王钟因铭文属鸟虫书,曾被宋人薛尚功误称为商钟,《吴王钟铭考释》对全铭加以辨证和疏释,考为吴王僚于鸡父之役后所作的铭功重器。此文一再被转载,在学界引起重视和讨论,颇有影响。
  (三)运用形音义相推求,将古文字研究同汉语史研究结合起来
  本书考证字词注重从构形入手,穷究原委,根据该形体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探索其音义互动和演变的轨迹,从形的分化,义的引申和音的转移考察文字孳乳、繁衍与同源的关系,为字族、词族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线索。如《释“凤”“皇”及其相关诸字》发现甲骨文用凤作风,后期已在象形文上增益“凡”为声符,并从宋人著录的南宫中鼎的铭文中找到由凤到风的突破点,该鼎铭“ ”字的偏旁作“凡”下三个凤尾珠毛的形状,这就是《说文》古文“ ”字和楚帛书“ ”字的由来,说明风字自古至今都是借凤为之。许慎所谓“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全据讹变后的小篆为说,不足为据。它如《去盍考辨》、《“?”及相关诸字考辨》,对原始声符“ ”与古韵分合的关系和“子”字族群的探究以及《古文字资料的释读与训诂问题》等文,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汉语语词流变的规律。《<周易•睽>卦卦辞及六三爻辞新诠》和《<周易•离>卦卦辞及九四爻辞新诠》两篇都是利用新出土的材料对传世文献作新诠释的有力实例,也有令人“豁然贯通之感”。
  (四)通过古文字与出土文献揭示古代历史文化的现象与规律
  如《吴王钟铭考释》涉及吴国和楚国的历史,《“作”字探源》阐发上古的耕作制度,《释“凤”“皇”及其相关诸字》考求古代凤凰崇拜的真相,《论齐国“誓盟之玺”及其相关问题》述及春秋战国盟誓的礼俗,《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与帛画之解读》对战国楚地神话传说之阐释等,都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窥视古代社会的某些现象。《关于曾侯乙编钟铭文的释读问题》通过阐释编钟的音阶铭和乐律铭体系,揭示战国初期高度发达的乐律水平。值得一提的是《睡虎地秦简日书“岁”篇疏证》一文,因该篇内容有秦楚十二月名和每月“日”、“夕”若干的记载,颇受学界的重视。笔者前曾据以作《楚月名初探》,考订秦楚的月名并提出楚用“夏正”的看法。此篇是它的姐妹篇,主要发现每月“日夕”之和为十六之数,与《论衡•说日》之“岁日行天十六道”有关;并与《淮南子•天文训》的“日出日入十六所”相吻合。文中还将《岁》篇的日夕变数归纳为七种程式,可与《淮南子》的“阴阳刑德七舍”和《周髀算经》“七衡图”相比照,是对传统二十四节气最直观最科学的描述,可能是古代堪舆家观察日出日入所建立起来的一套理论。此文完成后交给饶宗颐先生审阅,蒙他不弃,建议收入《云梦秦简日书研究》共同署名出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并特地为此书写了“卷前语”,充分肯定此文的价值。
  三、研究方法
  本书运用“二重证据法”坚持如下几条原则:一是突出以形为主,从最早的字形入手,追溯其初形与朔谊;二是找出研究对象的问题点,尽可能详尽地占有历时和共时的相关资料,排出字形发展的系列;三是运用形音义互相推求的原理理清孳乳、引申和转移等脉络,确定关键字词的音义;四是透过关键字词掌握出土文献的内涵,进而窥探语言、历史、文化等现象与规律,揭示其中底蕴,从微观以窥宏观。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1、本书2006年11月获“第一届广东省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释“凤”“皇”及其相关诸字》1999年9月获“广东省第六次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2、《从曾侯乙编钟之钟?铜人说“?”与“?”》有新加坡“为公东亚科技史丛书”英译本行世。
  3、《“作”字探源》、《说繇》、《吴王钟铭考释》、《关于曾侯乙编钟铭文的释读问题》、《<周易•睽>卦卦辞及六三爻辞新诠》、《<周易•离>卦卦辞及九四爻辞新诠》六篇获全文转载。
  4、《吴王钟铭考释》获多次全文转载,并在学术界引起有关此钟的年代、国别和有关鸟虫书铭文考释等诸多问题的讨论,董楚平称拙文在考释上“对凿破本铭混沌,有首创之功,然断为吴器则失之眉睫”。曹锦炎指出:“曾文对钟铭发明甚多,释出了不少前人不识的字”。但他认为“此钟乃越王朱句所作,非吴王之钟,铭文也与鸡父之役无涉”。并称“在曾先生释文的基础上重作释文”。总之,拙文在学术界已经引起重视,有关的探讨正在继续深入之中。
  5、《说繇》一文被学术界征引最多,其考释成果已被高明、葛英会的《古陶文字征》作为通人之说予以采录,为学界所公认。
  6、《关于曾侯乙编钟铭文的释读问题》在赵诚《二十世纪金文研究述要》的“词义探索”中有长篇引述,并在提到五音中的“角”音时,他指出“曾氏此说实是考证出了角所表示的词的实际用义,将单纯的释字发展了一大步。”又说:“曾氏所释,显然比一般实词用义的考察、说明,要抽象一些,其难度也就要大一些。结果能有助于弄懂读通铭文,当是一大贡献。”
  7、《睡虎地秦简日书“岁”篇疏证》(原载《云梦秦简日书研究》)此书出版后,香港《明报周刊》发表克亮的专文加以评介,美国《亚洲研究学报》(英文)刊出匹兹堡大学许倬云的书评,文章最后指出“饶宗颐与曾宪通令人赞美地发扬了中国的学术传统,他们博学多识的研究,将秦简中隐藏着的意义解释得如此之成功,使得书中所讨论的每一条都能使那些研究中国古代关于宇宙构成思想的历史学家受益”。

  成果社会反映 
  1、《从曾侯乙编钟之钟?铜人说“?”与“?”》(原载《曾侯乙编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译成英文本《曾侯乙编钟研究》。
  2、《“作”字探源》(原载《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中华书局1992年)、《说繇》(原载《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年)二文均收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纂的中国古文字大系之一《甲骨文文献集成》第13册。
  3、《吴王钟铭考释》(原载《中国古文字学论集》,香港中文大学1983年,1989年中华书局《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转载)、《关于曾侯乙编钟铭文的释读问题》(原载《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86年)二文被收入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编纂的古文字大系之二《金文文献集成》第29册。
  4、《<周易•离>卦卦辞及九四爻辞新诠》原载《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讨论集》,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
  5、《睡虎地秦简日书“岁”篇疏证》(原载与饶宗颐先生合著的《云梦秦简日书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此书出版后,香港《明报周刊》发表克亮的专文加以评介,美国《亚洲研究学报》刊出匹兹堡大学许倬云的书评,指出“饶宗颐与曾宪通令人赞美地发扬了中国的学术传统,他们博学多识的研究,将秦简中隐藏着的意义解释得如此之成功,使得书中所讨论的每一条都能使那些研究中国古代关于宇宙构成思想的历史学家受益”。
  6、《关于曾侯乙编钟铭文的释读问题》(原载《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86年),《中国史研究动态》1984年11期称该文“对我国音乐史研究作了很有意义的探讨”。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吴王钟铭考释》(原载《中国古文字学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年)1989年中华书局《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全文转载,此成果被董楚平《吴越徐舒金文集释》、曹锦炎《鸟虫书研究(三篇)》(载《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施谢捷《吴越文字汇编》所采纳。
  2、《<周易•睽>卦卦辞及六三爻辞新诠》(原载《中国语言学报》第九期,商务印书馆1999年)全文被收入《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作为上述馆藏简帛《序》的“附录”。
  3、《关于曾侯乙编钟铭文的释读问题》(原载《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86年)、《三体石经古文与说文古文合证》(原载《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年)被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采纳。
  4、《关于曾侯乙编钟铭文的释读问题》被赵诚《二十世纪金文研究述要》大量引用。
  5、《说繇》(原载《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年)被高明、葛英会《古陶文字征》作为通人之释采纳。又被郭永秉《释上博楚简〈平王问郑寿〉的“讯”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引用。
  6、《楚帛书文字新订》(原载《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笑”字考释被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所采用。
  7、《<周易•离>卦卦辞及九四爻辞新诠》(原载《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讨论集》,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被李尚信《卦序与解卦理路》采纳。

  成果获奖情况 
  本书2006年11月获“第一届广东省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
  《释“凤”“皇”及其相关诸字》1999年9月获“广东省第六次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