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吴?《诗补音》与宋代古音学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5.1
出版单位 商务印书馆
成果内容简介
《宋代古音学与吴?〈诗补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出版,35万字。本书获该馆语言学出版基金的资助出版,被列入“中国语言学文库第三辑”(见该书封面)。本书研究成果也是作者2001年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项目。
本书主要研究了宋代古音学的历史概况及其在汉语史上的历史地位,并着重研究了吴?《诗补音》的著述情况。《诗补音》是古音学的开山之作,可惜它早已失传,成为汉语史研究的一大憾事。本书通过发掘大量的文献资料,分别从理论和史实两个方面对以吴?为代表的宋代古音学作了深入的研究,为汉语史、文学史和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理论参考。本书内容丰富,文献资料翔实,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作者第一次发掘,如吴?《诗补音》的材料等,从而为学术界留下了一份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档案。因此,本书的学术价值不仅仅是在汉语史的研究上,而且在经学、文学、史学和文献辑佚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至目前为止,本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宋代古音学的专著。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是通论部分,主要是从宏观上阐述了宋代古音学的历史发展以及在汉语史上的地位、意义和作用;下编是吴?《诗补音》的汇考与校注,力图以历史文献的形式再现《诗补音》的原貌,并从各个方面进行相关内容的考证。
本书上编部分,作者按照宋代学者的研究性质,将宋代古音学分为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以文献考据为主的古音研究,二是以叶音注释为本体的古音研究。前者以吴?为代表,学者有郑庠、项安世、程迥、赵共甫等。其共同特点是以考证某个韵字的古音为目的,在此基础上再考察古今韵类的分合关系,进行古音分部。后一个层面以朱熹为代表,其研究特点是在考证的基础上,以叶音注释显示古今音的关系,而于其中考证性的文字一般省略。他们的研究任务主要是为了解决古诗文因古今通塞而形成的韵读不和谐的问题。这两种研究,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本书对两个层面的学者及其古音说都有深入的考证和阐释,其中有关宋代古音学历史兴衰以及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意义和作用,它对宋元明清以来音韵学的影响,等等,条分缕析,辨章源流,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在汉语史的研究上完成了有关宋代古音学的理论构架。
本书关于宋代古音学“两个层面”的划分及其研究,被专家学者称为“一大发现”(何九盈《专家评审意见》,见书后附录)。其中如宋人古音通转叶音说的理论是非问题,宋人对《诗经》古本音的认识,宋人有关古人四声通转的论述等等,都是本书独到的研究之处。
本书重点是对吴?《诗补音》的汇考和校注,并对吴?生平事迹和著述也进行了多方考证,获得了许多新的材料,可补史家之阙失。其中如吴?籍贯与生平事迹的考证,对于重新研究吴?《韵补》的基础方言问题乃至整个宋代语音史问题都有着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而根据本书的研究,吴?的基础方言实际上是以通语为主的江淮官话,并不是学界长期所认为的“闽语”。鲁国尧先生认为,这一研究的“积极意义”在于:直接动摇了有关宋代语音史研究上的一些结论性看法,如朱熹音系问题,学界长期认为是早期闽方言的反映而不是宋代通语问题,本书通过辨证朱熹《诗集传》与吴?的《诗补音》的性质关系,澄清了其中种种是非,从而重新确立了朱熹《诗集传》与吴?《韵补》在研究宋代语音史上的地位,为王力先生《汉语语音史》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佐证材料和理论观点。
本书将吴?《诗补音》、王质《诗总闻》和朱熹《诗集传》的叶音加以整理,类聚在一起相互参照,为学界进一步研究汉语语音史问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也为此类研究提供了新的语音材料。例如从《诗经》叶音上研究宋代语音史时,主要是朱熹《诗经》叶音材料,现在有了吴?《诗补音》和王质《诗总闻》的叶音材料,结论就更加可靠了。如关于朱熹叶音中的舌尖元音(资思韵)问题,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或以为是通语现象,或以为是闽方音问题,而本书提供的吴?和王质的《诗经》叶音材料则完全可以澄清这些理论是非问题。随着这些研究的不断深入,汉语史上许多重大的理论是非问题都可以得到澄清,诸如《诗补音》与《韵补》的关系、朱熹《诗集传》叶音与《诗补音》的关系、吴?的基础方言与宋代语音史的关系,等等,人们都会获得一个新的认识。
因此,本书研究价值,不仅仅是在传统古音学历史源流的开掘上,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原始文献材料,为学界进一步研究汉语语音史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证据。而本书在反映这些问题时,则是以新视野的研究角度且以原创性的意义表现出来。
本书研究获得了学术界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
先是,本书稿在送审商务印书馆参评时,其研究价值就得到当时匿名评审专家和出版基金学术委员会专家的充分认可。北京大学著名学者何九盈教授《专家评审意见》认为:
“《宋代古音学与吴?〈诗补音〉研究》是张民权先生继《清代前期古音学研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这两部著作的共同特点是:著者经过艰苦细致的文献考证,发现了大量久已湮没无闻的历史资料,从而导致许多相关结论要重新改写,甚至整个清代古音学、宋代古音学都要重新评定,其意义是重大的。这两部著作的出版,必然为古音学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和新鲜意见,使古音学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诗补音》久已亡佚,经过作者的汇考校注,使此书的基本内容和大体面貌得以恢复。关于吴?生平事迹的考证,作者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使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得以澄清,为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吴?开创了新的局面。许多无根之谈将不攻自破。……”
另一位匿名评审专家马重奇教授也对本书稿的研究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本课题的研究,对总结宋代古音学与吴?《诗补音》的研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中国古音学史的研究起着填补空白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意义。”
南京大学鲁国尧教授在序言中,更是从学术史的角度对本书的出版意义作了这样的评价:此书能够经历时间的沧桑,而不会遭到“浪淘沙”的命运,可历十年、百年而长存。
本书在2005年公开出版以后,立即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同年八月,台湾学者金周生最先以敏锐的学术眼光注意到本书的研究价值,写下了万余字的读书评论:《读吴?诗补音汇考校注》一文,对本书研究给予高度评价,并就本书“汇考校注”部分写下详细的分析文字,如《前言》部分曰:
“今年五月……购得张民权《清代前期古音学研究》一书,其中论及宋代吴?与朱熹的‘古音’与‘叶音’问题,辨章源流,体大思精,论述精切,让我获益良多。书中曾提及有《吴?〈诗补音〉与宋代古音学研究》一书即将问世,翘首企盼先睹之情甚切……八月初我终于购得《宋代古音学与吴?〈诗补音〉研究》,阅读《吴?〈诗补音〉汇考校注》部分,果然精彩,今发现若干小问题,提出己见,聊作一读书札记。”
又《结语》部分曰:“张民权先生替吴?《诗补音》作了仔细的汇考校注,虽然未必能复原原书的一半,但限于文献的辑佚,这已经是最完整的辑佚了。我在拜读钦佩之余,发现一些小问题,提出个人看法,仅为一读书笔记,高明之人,切勿有蚍蜉撼大树之笑也。”(本文附载其著《吴?与朱熹音韵新论》一书之末,第547-557页)
之后,大陆学者也有评论文章发表,如《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二期发表的乔永《文献考证与古音学史研究》——兼评张民权《宋代古音学与吴?〈诗补音〉研究》,《长江学术》2008第1期也发表的高永安《文献考证法是音韵学研究的利器》等,对本书研究价值及其研究意义都作了充分的肯定(见申请表材料附录部分)。
另外,海内外一些学者在论及宋代古音学时则直接采用了本书的研究成果,代表文章如日本学者平田昌司教授《音起八代之衰——复古诗论与元明清古音学》(《中华文史论丛》2007期第1期),北京师范大学黄易青教授《吴?〈韵补〉与〈诗补音〉古音系之比较》(《语言研究》2007年第2期)等文章即是。前一篇文章采用本书的观点,后一篇文章则利用本书提供的文献资料,对吴?古音分部进行了比较研究。
何九盈教授2006年再版他的《中国古代语音学史》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出版),也采用了本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有关内容进行了改写和补充(见本书第五章《隋唐宋语言学》第十七节《古音学的萌芽》宋代古音学部分,第161页)。
以上众多海内外学者的评论及其对本书研究成果的接受,均可说明本书的研究价值及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成果社会反映
评论文章有:
1、(台湾)金周生:《读吴?诗补音汇考校注》,《吴?与朱熹音韵新论》,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2005年8月。
2、乔永:《文献考证与古音学史研究》——兼评张民权《宋代古音学与吴?〈诗补音〉研究》,《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2期。
3、高永安:《文献考证法是音韵学研究的利器》,《长江学术》2008第1期。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以下论文或著作或直接采用本书的研究成果,或利用本书提供的历史文献资料再进行相关研究。
1、(日)平田昌司:《音起八代之衰——复古诗论与元明清古音学》,《中华文史论丛》2007期第1期。
2、黄易青:《吴?〈韵补〉与〈诗补音〉古音系之比较》,《语言研究》2007年第2期。
3、杜兵:《项安世〈周易玩辞〉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4、何九盈:《中国古代语音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出版。
成果获奖情况
荣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颁奖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时间: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