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杨亦鸣:语言的理论假设与神经基础——以当前汉语的若干神经语言学研究为例
2010-03-22 作者:杨亦鸣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语言的理论假设与神经基础——以当前汉语的若干神经语言学研究为例
  成果类型   论文类 
  出版时间   2007年3月
  出版单位   《语言科学》,2007年第2期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和基本观点

  文章总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系统梳理了语言研究目的的变迁过程和神经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明确提出了文章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分别对语言单位、词类划分、句法和语用等一些基本的语言理论问题展开神经语言学研究,并以此研究为基础,讨论、分析了语言的理论假设与神经基础之间的关系。第六部分为结语,对理论语言学与神经语言学互证的研究方法以及以实验成果验证和修正理论假设的研究走向进行了展望。文章的基本观点主要有:(1)对人类语言能力的神经机制的探索是当代形态的理论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共同的研究目的;当前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工作证明许多语言理论假设是有其脑神经基础的,因此,从神经机制方面验证和修正语言的理论假设,能够促使这些假设升华为真正的理论。 (2)相对于其他语言单位来说,词在大脑词库中是直接存储和提取的,因此更应该是大脑词库中能够自由运用的基本语言单位。(3)名动分离的神经机制是由名词和动词的语法差异造成的,词的语法分类不但是理论上的要求,也是有其神经机制基础的。(4)汉语动词的限定性有其存在的神经机制基础,证明人脑中存在普遍的句法加工机制,只是在各种语言中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5)动态副词和静态副词与其相应的脑区之间呈现双重分离现象,从而开拓了语用神经机制研究的思路。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理论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关系的新认识。科学论证了神经语言学研究工作对于语言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指出要从神经机制方面对语言的理论假设进行验证和修正,才会促进语言学理论日臻完善与科学,将语言学理论中演绎或归纳的研究纳入和升华到神经科学的、实证的认知研究之中,揭示了21世纪学术背景下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必由之路,所做的工作推动了中国语言学加快融入国际主流语言学研究步伐的进程。(2)语言神经基础的新发现。首次发现汉语动词限定性句法加工会激活左额叶中回,动态副词的运用主要与额叶的功能相关,静态副词的运用主要与颞叶和顶叶的功能相关。从神经机制方面证明了语言理论的合理性,推动了以神经机制为基础的句法学和语用学的发展。(3)语言学理论研究方法的新推进。首次使用神经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互证的研究方法,以语言理论假设作为神经语言学研究的理论前提,以神经语言学实证研究验证和修正语言理论,从而拓展了语言学理论研究方法的新思路,提供了跨学科操作的样本。
  3.研究方法  
  宏观上,从方法论的高度提出了理论语言学与神经语言学互证的研究方法,即语言学的理论假设和神经语言学的实证研究相互论证的方法。一方面,提出相关的语言理论假设,进行理论解释,例如,根据副词的用法进行理论探讨,提出副词的语用分类假设;另一方面,使用神经语言学的方法对语言理论假设进行验证和修正,比如发现根据语用分出的两类副词与不同的脑区功能有关,证明了这种分类有其神经基础。微观上,一方面实现了多种神经科学手段的交叉协同,在实验方法上使用了失语症测查、神经电生理学技术(ERP)和磁共振脑成像技术(fMRI)等多种实验技术;另一方面,实验设计变量控制更加精细化,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理论目标,例如,汉语缺少形态标记和形态变化,其语法特征不能通过形态体现出来,只能通过词与词的组合搭配关系表现出来,因此在研究汉语名动分类的问题上,我们就从词语搭配的语法角度设计实验,证明了名动的语法分类是有其神经生理基础的,纠正了西方学者(Preissl et al. 1995,Pulvermüller et al. 1999)在实验设计范式上的失误。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成果曾在“当代语言学理论与汉语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上宣读,这次会议被学界认为是“近年来不多见的高水平的语言学报告会”,“汇聚了汉语语言学各个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成果被认为是运用“当代语言学理论进行汉语研究的重要成果”,“以及在语言学交叉学科进行汉语研究的最新进展”。(《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P589-590)成果还在“第三届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和“浙大东方论坛学术会议”等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宣读过,成果被认为是“当前语言学理论和汉语语言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倾力推动汉语研究的发展和国际化”,“代表了当前国际汉语语言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水平”。(http://www.jsjyt.gov.cn/newsfiles/49/2007-06/2159.shtml)本成果发表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已被多次引用,并被全文收录于《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沈阳、冯胜利主编),还被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7年第9期,索引)和《《报刊资料索引》(2007年第五分册)收入,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成果社会反映 
  曾在“当代语言学理论与汉语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上宣读,该会议是“近年来不多见的高水平的语言学报告会”,“汇聚了汉语语言学各个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成果被认为是运用“当代语言学理论进行汉语研究的重要成果”,“以及在语言学交叉学科进行汉语研究的最新进展”。(《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后记)成果还在“第三届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和“浙大东方论坛学术会议”等重要学术会议上宣读过,被认为是“当前语言学理论和汉语语言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倾力推动汉语研究的发展和国际化”,“代表了当前国际汉语语言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水平”。(http://www.jsjyt.gov.cn/newsfiles)本成果自发表以来,被多次引用,并被全文收录于《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沈阳、冯胜利主编),还被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7年第9期索引)和《《报刊资料索引》(2007年第五分册)收入,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引用1次(P120);
  《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1期,引用1次(P104);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引用1次(P182);
  《考试周刊》,2007年第40期,引用1次(P84);
  《汉语轻动词的神经机制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引用2次(P24、P64);
  《汉语复合词的神经机制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引用3次(P6、P67、P86);
  《汉语名词前形容词定语排序的规律及其神经机制研究》,徐州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引用3次(P2、P50、P65);
  《汉语中题元角色的生命性对句法加工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徐州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引用2次(P6、P48);
  《构式的还是动词的?——汉语二价动词构成的双宾句加工研究》,徐州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引用2次(P4、P5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