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敦煌俗字典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5年5月
出版单位 上海教育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徐复先生《敦煌俗字典•序言》云:
?征教授?著的《敦煌俗字典》,收?敦煌莫高窟藏?洞出土?本文???俗字?主,兼收?古定字、避?字、武周新字、合文等,?、楷、草、行之??不限,其材料?源囊括英、法、俄、日等?和我?北京、天津、上海、甘?、浙江等地所藏敦煌文?,涵?之?,??之?,?已具有一定?模。……?征君?承余?友???先生,十?年??事敦煌俗?言文?研究不??,出版《敦煌?文??》、《敦煌?言文字?研究》等?著,……皆?敦煌俗字、俗音、俗??研究的重要著作。余有幸得??部《敦煌俗字典》,???心竭?,??朝夕。其?功力深厚,有裨?用,尤有利於敦煌?者。
袁宾教授《喜读〈敦煌俗字典〉》一文评述(《语言文字周报》 2005-06-15):
黄征教授是当代敦煌学的优秀学者,他的新编《敦煌俗字典》是敦煌文献文字语言方面一项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采集资料非常广泛。藏经洞出土写本有数万卷之多,现分藏于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和我国的北京、天津、上海、甘肃、浙江等地……可以说,该字典之编撰具有空前广泛厚实的资料基础。
二、俗字异体真迹扫描。在每个字头下,都使用现代扫描技术,影印数个至数十个不等的原卷文字真迹。不仅赏心悦目,且具学术意义。如“?、煞”条下(351页)影印了22个原卷字体,细加观摩比较,对古代字书所说“煞”是“?”的讹变俗字便有了感性的认识。又如将“乘”字条下(51页)最末一个原卷字体和“我”字条下(427页)最末一个原卷字体对照,两者笔划走势比较接近,就会明白《敦煌变文集》卷五《维摩诘经讲经文》为何会连续将三个“我”字误录为“乘”,以致有学者又将这三个“乘”字误释为“我”义。如此一误再误,皆因不明古代文字俗写所致。如今,《敦煌俗字典》将敦煌原卷有代表性的文字真迹选印公布,上述错误庶几可以避免。
三、书证皆出敦煌原卷。该俗字典于每一个文字真迹之下,皆举出原卷语句,作为字证。此项设计可以解决许多识读敦煌原卷的疑难问题。比如敦煌本《伍子胥变文》中有一句:“楚帝闻此语,怕(拍)陛大嗔。”我以前曾经将句中的“陛”校作“髀”,并指出“髀”有异体“ ”,此句“陛”字即系“ ”字误写。现在该俗字典在“髀”字条下(21页),果然影印了敦煌文献里的“ ”字原迹,并引举《伍子胥变文》上述句子,采用了我的校勘意见。该俗字典的此项设计不仅能解决许多具体的识读疑难,还可以为今后对于敦煌写卷的进一步研究,如拼合被分裂的卷子,判定原卷的抄写年代,探索字体与文体之间的某些联系等等提供切实的帮助。
四、考论按语精要允当。在许多字条下,编者对本字的形、音、义或其他有关问题用“按”语的形式进行考辨论析,这些按语大多简明允惬,令人叹赏。如“?”字条下(546页)影印《双恩记》原卷真迹“ ”字,是一个十分引人瞩目的俗体字,牵涉到汉语史上迄今未能解决的一个疑案,即宋元之后广泛使用的指代词“?(这)、那”之“?”的来历问题。本条200字不到的按语,既准确介绍了上述疑案的具体情况,又提出了编者的看法:“大概是为了避免歧义,后世遂取字书中死字‘?’来表示,一直沿用至今。”此类按语,能够紧扣原字迹的形音义,把握相关的前沿重大课题,确当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体现了编者在文字语言方面的坚实功力,增添了该字典的学术份量。
台湾蔡忠霖教授《评黄征〈敦煌俗字典〉》(《敦煌学》第26辑):
黄征出版了《敦煌俗字典》,采用了更多数据,以更好的技术来辑录敦煌俗字,为敦煌文献及其中俗字的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统观全书,黄氏的《敦煌俗字典》有着如下特色:
一、取材较广:根据其凡例所云,本书以英、法、俄、日诸国及中国北京、上海、甘肃、浙江等地所藏敦煌写卷为底稿,援用了为数约二百六十余个卷号。在取材上遍及佛经、儒典、字书、变文、愿文及契约、转帖、籍帐等日用文书……,范围较诸《敦煌俗字谱》更为广阔。因而在俗字的搜录上,亦较为全面。
二、文字清晰:《敦煌俗字典》所援用之材料,乃近年以高科技重新翻拍出版的图书,其清晰度原就比二、三十年前所使用的微卷要来得更佳。再加上,本书舍弃过往剪贴或摹写的模式,改以扫瞄器扫瞄,再经软件去除底色、杂纹,因此所呈现出的字形不但清晰,亦忠实的维持了写卷中文字的原貌。此在文字的研究上,具有存真的高度价值。
三、?录原文:以往,不论《敦煌俗字谱》或者是其它辑录字形的作品,如《增补碑别字》、《宋元以来俗字谱》、《碑别字新编》等,大都将重点放在字形的搜录,因此在俗字的判断上多少包含着编纂者主观的看法。黄氏的《敦煌俗字典》除了扫瞄文字外,一并将原文摘录,作为辅证。因此,在文字的认定上更多了一分可信度。
四、俗字定义、起源、特性、类型的再厘清:作为一本工具书,黄氏的《敦煌俗字典》除了辑录文字、摘录原文之外,有别于其它作品,在前言中花了许多篇幅为俗字的定义、起源、特性、类型等作了论述,算是本书的导读。在前言中,黄氏提出「俗字就是历代不规范异体字」的看法,企图整理长久以来对俗字定义的分歧看法,将其定义简化为「不规范异体字」。文中并对俗字的起源与演化作了探索,认为敦煌俗字起源于隶变时期,同时俗字的消长受制于政治的治乱。其次,作者也例举了杭州雷峰塔出土写卷与敦煌写卷比对,证明敦煌俗字不是区域性的用字,而是当时汉字使用的共同现象。最后,在俗字的类型中,黄氏还提出了「准俗字」的观念,认为「合文」、「隶古定字」、「武周新字」等,由于性质略异于俗字,较俗字来得符合规范,又不同于当时通行的正字,故别立「准俗字」一类,以作区隔。就以上诸点看来,黄氏之纂辑《敦煌俗字典》,在中古时期文字及文献的研究上,实具有相当的价值与贡献。身为一个文字学者,对于这样一部煌煌巨着所花费的心血、遭遇之困难与工程之浩大可以想见。赵红副教授《读〈敦煌俗字典〉》评述(《辞书研究》2006年第1期):近年来张涌泉先生致力于敦煌俗字的研究并取得杰出成果,但主要致力于个别俗字的考订和俗字理论的概括上;王继如先生虽然也曾有过编著《敦煌俗字典》的计划,但一直未能完成,其成果也主要是个别俗字的考证。如今,黄征教授完成并出版了《敦煌俗字典》,堪称敦煌学界和语言文字学界的一件大事。《敦煌俗字典》首次以字典的形式收释敦煌写本文献中所见的异体俗字真迹及其所在文句,具有突出的开创意义与应用价值,为敦煌、吐鲁番、黑水城等地出土的古代写本文献的解读提供了扫除拦路虎的专用工具,为《汉语大字典》等大型字典辞书的修订、补充提供了可靠依据,为书法史的研究提供了翔实资料,为千古以来许多文字哑谜的破解树立了成功范例,为汉字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宝贵的新鲜资料,必将有力地推动敦煌文献的正确解读、文字学的研究重心由古文字学向俗文字学的转移和发展,促进一批研究新成果的顺利完成。《敦煌俗字典》至少还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值得一提。
一、以下定义的方式给俗字及其敦煌俗字作出了严密的定义。二、强调了敦煌俗字自成体系、并非“讹火”遍布的观点。三、首次以大量扫描切割敦煌写本真迹的方式编著敦煌俗字研究的著作。四、首次按照模糊笔画数编制敦煌俗字的索引。
成果社会反映
袁宾《喜读〈敦煌俗字典〉》(《语言文字周报》2005-06-15)评价:“黄征教授是当代敦煌学的优秀学者,他的新编《敦煌俗字典》是敦煌文献文字语言方面一项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已故挚友郭在贻先生生前曾多次与我谈论过他的‘敦煌学三书’的计划,为此索去了此前我已发表的全部变文研究稿件,那时这个庞大的计划正在酝酿之中。尔后,《敦煌变文集校议》、《敦煌变文校注》相继出版,好评如潮。如今,随着《敦煌俗字典》的问世,‘敦煌学三书’的构想终于圆满成功。我深知在贻先生在天之灵定会感到莫大欣慰的。”赵红《读〈敦煌俗字典〉》(《辞书研究》2006年第1期)评价:“《敦煌俗字典》首次以字典的形式收释敦煌写本文献中所见的异体俗字真迹及其所在文句,……具有突出的开创意义与应用价值。”其它有:《敦煌研究》2006年第1期:《?血裒集 蔚然可?——?〈敦煌俗字典〉》(赵鑫晔);台湾《敦煌学》第26辑(2006年):《敦煌俗字典》读后(蔡忠霖);《美术史与观念史》第Ⅳ期:《敦煌俗字典》的书法学价值(陈一梅),范景中、曹意强主编,南师大出版社2005年12月;《汉字文化》2007年第1期:《网络宏富 真迹毕现——〈敦煌俗字典〉评介》(张秀清);《东亚文化研究》第十辑(2008年4月,香港“东亚文化出版社”出版):《〈敦煌俗字典〉读后》(曾良)。其他未见者可能还有几篇。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敦煌俗字典》出版4年之间,已有上百种论著引用,例如:1.苏杰《〈三国志〉异文研究》412页,齐鲁书社2006年3月;2.《敦煌学研究》创刊号(韩国首尔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引用《敦煌俗字典》的篇目有6篇:(1)《敦煌医药文献S.1467V校补》(范崇峰)(2)《〈敦煌愿文集〉校录订补》(赵鑫晔)(3)《〈敦煌变文校注〉校释补议》(张秀清)(4)《敦煌文字研究刍议》(赵红)(5)《〈敦煌愿文集〉校勘札记》(赵鑫晔)(6)《敦煌韵书S.2683校证》(徐朝东)。
成果获奖情况
江苏省高校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12)
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