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汪维辉:《〈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
2010-03-22 作者:汪维辉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
  成果类型   著  作 
  出版时间   2007年8月
  出版单位   上海教育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全书约30万字,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概论”,分三章,全面论述了《齐民要术》(以下简称《要术》)其书和此书词汇语法研究的各个方面。下编为《〈齐民要术〉新词新义词典》,收释见于《要术》的东汉魏晋南北朝新词和新义共896个词条。
  本成果的主要观点有:
  一、《要术》的语言具有专业性、口语性和地域性三个鲜明的特点,同时全书语言存在较大的内部差异。
  《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业史上最早最有价值的名著之一。专业性是此书语言最显而易见的一个特点,书中蕴含着众多的农业专门术语,足以编成一本小型的《齐民要术术语词典》。贾思勰在自序中说:“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丁宁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这样的写作宗旨决定了贾思勰采用的是通俗易晓的语言,书中保存了大量南北朝时期的口语成分,其中有许多还是方言词,对研究中古汉语极具价值。同时,此书语言又存在着较大的内部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贾氏自己的叙述语言和引用文献之间的差异。《要术》引录古文献占全书篇幅半数以上,其中的情况颇为复杂,这些不同质的语言成分在研究中需要加以区分。二是本文和注文的关系问题。《要术》有很多夹注,其中大部分是贾氏的自注,但也有一些是后人加上去的,还有少量注中注。 因此对注文要谨慎处理。三是书中还有一些后人掺入的文字,如卷前“杂说”和卷二“青稞麦”条等,在用作语料时应予剔除。本书对卷前“杂说”非贾思勰所作这个结论,又从词汇史的角度举出14个词语作了进一步考订,对确定卷前“杂说”的写作时代有所裨益。这部分内容曾以《〈齐民要术〉卷前“杂说”非贾氏所作补证》为题发表于《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2期。
  二、校正文字、正确理解原文是把《要术》作为语料的首要之务。
  《要术》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错、讹、衍、脱,号称难读。著名农学史专家、南京农大缪启愉教授的《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是目前最为详备的校注本,本文的写作即以此本为依据。但此书的校释仍有可商之处,本文对《齐民要术校释》中存在的41个校释问题作了深入考辨,这部分成果曾以《〈齐民要术〉校释商补》为题发表于《文史》2003年第三辑。此外,《要术》中还有不少疑难词语,农史专家们已经考释了其中的一部分,主要是农学方面的专门词汇。其实普通词汇中也有一些不易懂或易误解的,需要从事汉语史研究的专家来校释。本文考释了“喜烂”“布叶”“肥盛”三个词语,纠正了时贤的误说。其中“喜烂”一条曾以《〈齐民要术〉“喜烂”考辨》为题发表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5期。
  三、《要术》中有一批新兴的口语常用词被经常性地使用,这是此书语言反映当代口语的最重要的方面。
  作为举例,本文详细讨论了《要术》中脚、袋、揩、要、活、好、张7个新兴的常用词,指出它们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意义。
  四、《要术》中蕴含着一大批东汉魏晋南北朝产生的新词新义,把它们抉发出来,有助于词汇史的研究和辞书的编纂修订。
  “概论”部分以《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这两部迄今最具权威性的大型历史性语文辞书作为参照系,对一批新词新义作了考察。下编《〈齐民要术〉新词新义词典》则展示了《要术》新词新义的全貌,共收释了896个词条。
  五、南北朝后期,汉语的南北方言不仅语音有异,而且词汇也存在差别。本书挖掘出了一批分属南、北的方言词。
  南北朝时期南北方言的差异问题一直是汉语史学家们所关注的重大课题,但大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音上,对词汇和语法则几乎尚未触及。魏晋南北朝在汉语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众所周知,它不仅是上承上古汉语、下启近代汉语的枢纽,而且部分现代方言直接导源于此。随着中古汉语和汉语方言史研究的逐步深入,我们有必要探究北朝通语和南朝通语、吴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诸方面的具体差异。本文通过《要术》和《周氏冥通记》的比较,结合同时期其他语料和现代方言,挖掘出一批具有方言色彩的词语,计有:《要术》特用词语15个,《周氏冥通记》特用词语20个,表达同一个概念而两书使用不同的词的10个。为全面揭示南北朝时期南北方言的词汇差异提供了一些样本。这部分内容曾以《六世纪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以〈齐民要术〉与〈周氏冥通记〉为例》为题发表于《中国语文》2007年第2期。
  六、《要术》中出现了一批魏晋南北朝的新兴虚词,对汉语语法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其中尤以副词居多。本文共筛选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五类虚词中的新兴虚词43个。
  七、《要术》的动补结构已经很发达;动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
  “动补结构的产生与发展,是汉语语法史上的一件大事。”(蒋绍愚先生语)动补结构是语法史学界讨论很多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迄今为止,对于动补结构的起源和发展问题仍是众说纷纭,意见难以统一。不管哪一家的说法,魏晋南北朝对于动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这一点大家的看法基本一致。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时期的语料作进一步的挖掘和分析。对研究动补结构来说,《要术》比其他一些同时代的著作更有价值,一是因为它篇幅大,二是由于内容的需要,动补结构的出现频率相当高。本书通过解剖《要术》这只麻雀,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要术》的动补结构已经很发达,据此推断,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至迟不会晚于汉代;动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动补结构的各个小类产生时间是有先后的,依次应为动结式、动趋式,然后是可能补语、状态补语。其次,各类内部又是不平衡的。拿结果补语(即通常所说的“动结式”)来说,产生最早、发展最快的应该是动词+动词这种格式,其次是动词+形容词。最后,每个次类中,各个词语的产生和发展又是不平衡的,有的词早,有的词晚。据此推论,动补结构最初应该是在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词语上先发生的,后来这种格式逐渐扩散开来,成为汉语的一个新的语法格式。
  八、“是”字判断句在《要术》时代早已发展成熟。
  根据本人《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一文(载《中国语文》1998年第2期)的研究,汉语系词“是”的普遍化使用不会晚于汉末。“是”字判断句在《要术》时代应该早已发展成熟。事实正是如此。  《要术》中带“是”字的判断句一共出现35次,《要术》的“是”字判断句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使用频繁,说明当时人用“是”字判断句已经习以为常;二是所有“是”字判断句一律没有句尾语气词“也”,说明它已完全独立,无需再用“也”字煞句来帮助判断语气;三是“是”字前可以用副词修饰,而且用来修饰的副词多达17个。后面两点是王力先生所说的判断句成熟的三大标志中的两个。
  本成果的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本成果属于专书语言研究范畴,在专书语言性质的认定、语言材料的鉴别和考辨、新兴语言现象的揭示和考证等方面,均有自己的见解,对同类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和示范作用;
  二、本书所揭示的新兴语言现象有助于汉语词汇史和汉语语法史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6世纪汉语口语的认识;
  三、本书通过两部专书的比较,揭示了6世纪汉语南北方言在词汇方面的若干差异,这样的工作尚无人做过,把汉语词汇史和中古汉语的研究往深处推进了一步,为今后汉语词汇史研究向纵深发展开辟了新途;
  四、《〈齐民要术〉新词新义词典》为汉语大型历史性语文辞书的修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富有实用价值;对《要术》文本的校订和疑难词语的考释则有助于对这部农学名著的校理和正确解读,可供古典文献学研究者参考。
  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考证法、语言事实描写分析法和比较法等。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南北朝时期南北文献的比较以揭示词汇的地域差异这一方法,学界尚少人使用。
  本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同道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著名中古汉语研究专家、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方一新教授撰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见上);2008年12月本人应邀访问日本早稻田大学,著名汉学家古屋昭弘教授阅读过本书,特别要求我作一个关于《齐民要术》的学术报告(报告题为《“雌黄治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本书出版至今约一年半,据不完全统计,被他人论文引用已达到30次;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许多硕博士论文将本书列为参考文献。

  成果社会反映 
  本成果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00BYY013。2005年7月通过鉴定,成果鉴定等级为“优秀”。(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http://www.npopss-cn.gov.cn/chgjddj/200507djgg.htm)由上海市语委、上海教育出版社主办的《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1月9日(第1246号)第四版刊登了方一新的书评《汪维辉著〈《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评介》,其中有这样的评价:(此书)是目前国内从语言(汉语史)角度研究《齐民要术》的第一部专著和最新成果,为中古汉语研究增添了厚重的一笔,读后令人振奋。
  我认为,本书是近年来汉语史研究领域内难得一见的优秀著作,优点和特色很多,约而言之,有以下四点:
  首先,对中古汉语时期的重要典籍《齐民要术》的语言作了比较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在校勘和考释两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从词汇、语法两方面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要术》一书,填补了以往的研究空白,为汉语词汇、语法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成果。本书采用概论和词典相结合的做法,也值得肯定。作者既作宏观性的全面论述,又对《要术》词汇作了穷尽性的梳理和研究,编著《〈《齐民要术》〉新词新义词典》,考释、论述结合,宏观、微观并重,踏踏实实,不尚空谈。
  再次,本书或发明新词新义,或考辨疑难词语,或订正前贤之失,或补正辞书之阙,创获很多。
  第四,治学态度严谨,对不详之处则阙疑待质,不强作解人。
  特别要指出的是,《要术研究》模范地遵守学术规范,书中凡征引他人之说,哪怕是一个例子,也都一一申明致谢,注明所自,汪先生这种尊敬他人劳动的优良文风,是作者诚实为人为文的很好体现,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值得称道。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要术研究》是一部有着很高学术价值的中古汉语研究力作,在断代专书语言研究方面,树立了典范。相信大家读过以后,一定会产生和我一样的感受。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书的一些先期成果曾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发表于《中国语文》《文史》《古汉语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刊物。其中《试论〈齐民要术〉的语料价值》一文(载《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4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2005年第3期全文复印,并入选2004年度《中国学术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据检索cnki,本书及先期论文共被他人论文引用30次,具体如下:
  1.《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
  罗素珍、何亚南《南北朝时期语气词“耳”、“乎”的南北差异》,《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高洁《〈齐民要术〉中双音节助动词的句法和语义分析》,《文教资料》2008年第15期。张海媚《〈朱子语类〉中“杀”字结构的用法》,《殷都学刊》2008年第2期。熊迎辉《〈齐民要术〉中的副词“凡”》,《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殷晓杰《再谈“人客”》,《中国语文》2008年第6期。夏宇《〈华阳国志〉中的个体量词》,《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张雷平《〈齐民要术〉连词概略》,《语文学刊》2008年第22期。彭奇伟《〈齐民要术〉语言研究述评》,《贵阳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王冰《北朝汉语复音词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徐朝红《中古汉译佛经连词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2.《齐民要术》“喜烂”考辨(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5期)
  尹兰兰《〈齐民要术〉副词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郭象相《〈齐民要术〉复音词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3.《齐民要术》校释商补(载《文史》2003年第三辑)
  毛丽娜《〈世说新语〉与〈齐民要术〉副词比较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4.试论《齐民要术》的语料价值(载《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4期)
  徐时仪《试论古白话词汇研究的新发展》,《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彭奇伟《〈齐民要术〉语言研究述评》,《贵阳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王冰《北朝汉语复音词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于飞《两汉常用词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宿爱云《〈齐民要术〉农作物名物词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尹兰兰《〈齐民要术〉副词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彭奇伟《〈齐民要术〉复音词的构词法研究》,延边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5.《齐民要术》卷前“杂说”非贾氏所作补证(载《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2期)
  王社坤《〈齐民要术〉卷前〈杂说〉非贾氏所作例证零拾》,《语文知识》2008年第2期。胡敕瑞《汉语负面排他标记的来源及其发展》,《语言科学》2008年第6期。彭奇伟《〈齐民要术〉语言研究述评》,《贵阳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刘义婧《〈齐民要术〉农业生产类动词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6.六世纪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以《齐民要术》与《周氏冥通记》为例(载《中国语文》2007年第2期)
  张海媚《表“处所”的“许”的地域色彩》,《嘉兴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李丽《从〈魏书〉〈宋书〉授官语义场的比较看南北朝时期汉语的南北差异》,《燕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温振兴《〈祖堂集〉助词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鲁小娟《〈世说新语〉〈洛阳伽蓝记〉比较句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常志伟《〈魏书〉副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毛丽娜《〈世说新语〉与〈齐民要术〉副词比较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他人著作中的引用情况未及统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