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古文字构形学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6年1月
出版单位 福建人民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和基本观点
本书是研究探讨古文字构形学的专著。古文字构形学是指研究古文字产生、构成及发展演变的学问。本书共分十四章:1、绪论;2、甲骨文中的“倒书”;3、甲骨文构形的分析;4、早期铜器铭文的构形特点;5、西周金文中“声符”的类型;6、古文字中的“类化”;7、古文字中的“变形音化”;8、古文字中的“简省分化”;9、古文字中的“一字分化”;10、古文字中的“讹混”;11、古文字中形近易混形体的区别形式;12、古文字基本构形构成演变谱系举例;13、秦汉篆隶资料在古文字构形研究中的重要性;14、谈古文字考试方法;15、古文字考试举例;16、古文字构形演变条例。
本书认为古文字是汉字发展演变中重要的一环,古文字的构成和发展演变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古文字的发展演变是个动态的过程,其反映出的规律也是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的。研究和探讨这些规律,对于认识汉字的性质、构成和演变,对于古文字考释,都具有重要意义。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书最早提出了“古文字构形学”的概念,第一次全面研究了诸如“饰笔”、“变形音化”、“讹混”、“形近形体的区别形式”等许多古文字构成演变现象,最先将考古学中的“谱系”概念用于古文字构形的分析,提出了考释分析文字要具备“古文字发展演变的动态眼光”等主张。
本书总结出的的古文字构形理论是作者从古文字考释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作者对古文字有着贯通性的研究,从商周甲骨、西周铜器,到战国秦汉的简牍、玺印、陶文、货币、玉石等。全书以文字考释贯串始终,这些考释都能在相关理论指导下,追根溯源、旁证博引,解决了一系列的疑难问题。
古文字构形学是古文字研究的基础理论,它不仅有古文字学上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指导分析考释古文字的实践意义。本书第十五章“古文字考释“部分是一个重点,该章考释了一百个古文字中的疑难形体。这些考释具有相当的难度,大都论证严密,结论可靠。其中绝大部分考释结论已被学术界接受,并被各种论著、大型的字典辞典所引用。考释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理论和方法亦已被学术界广泛采用。
科学的文字符号观不光是研究文字必备的前提条件,也是考释文字时先行的理论指南。以科学的文字符号观贯穿全书的始终,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3、研究方法
本书采用乾嘉学风倡导的实证方法,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资料”,严密分析,科学论证。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书写成于1991年,后来陆续有所修订,在2006年以前虽然一直没有出版,但在学术界却不胫而走。在大陆和台湾的学者和研究生中,许多人都有本书的复印本。不止一个年轻学者当面向作者提起其治学的路数受本书的影响很深。《中华读书报》2007年8月15日刊登了张涌泉先生(浙江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对本书所写的书评,名为《十年磨一剑》,文中说:“作者以其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学术洞察力,创建了‘古文字构形学’的理论体系,对古文字构形原则和演变规律的方方面面都作了系统全面的归纳和总结。这一体系的创立,把古文字研究的理论建设引向深入,也为具体的古文字考释按上了翅膀,从而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吉林大学李守奎教授也对本书写有书评,刊于《考古》2008年第4期。网上信息有《国学网》、《简帛》网的介绍和评价(http://www.bsm.org.cn/forum/viewtopic.php?p=4044 http://bbs.guoxue.com/viewtopic.php?t=411084)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将本书列为文化品位高、市场潜力大、 读者反映好的著作之一(http://www.fjpublish.com/news/news_content.jsp?id=2553)自2006年出版以来,被多所院校列为研究生教科书和必读书目。
成果社会反映
1、张涌泉先生(浙江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2007年8月15日在《中华读书报》发表对本书的书评,名为《十年磨一剑》。
2、李守奎先生(吉林大学教授)在《考古》2008年第4期上发表对本书的书评《评〈古文字构形学〉》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已检索到网上期刊引用12次(见附件),其它论文集、以书代刊的刊物及硕博士论文引用约30次。
成果获奖情况
1、2007年12月获“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
2、2008年1月获“厦门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
3、2008年1月获“福建省首届优秀出版物(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