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Comparison of Languages in Contact-The Distillation Method and the Case of Bai 《接触语言之比较——还原比较法和白语》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6年6月
出版单位 台湾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
成果内容简介
1 篇章结构及基本观点
白语的形成问题是历史语言学界和汉藏语界长期以来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白语的复杂状况严重挑战着传统谱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本研究尝试运用“还原比较法”来梳理二者的渊源纠葛。“还原比较法”由以下步骤构成:(1) 内部比较(Intra-comparison); (2) 外部比较(Inter-comparison); (3)语源鉴别。内部比较可以排除白语方言从原始白语分化之后的晚近借用和创新。外部比较主要是滤掉原始白语中的早期借词。这样一来,就可以得到用于更为可靠的材料来探讨白语的亲缘传递。在语源鉴别部分,对于经过内部比较和外部比较还原后的汉白关系词,可以用不可释原则(Inexplicability Principle)和词阶分析(Rank Theory)来判断它们来自遗传还是借用。
内部比较根据九个白语方言的第一手材料来重构原始白语(包括音韵系统、词句法结构和基本词汇)。在重构过程中,遴选了十九项语言创新(包括语音创新、语义创新和词汇替换),作为白语方言分区的特征;并借助一些生物遗传学算法程序 (PAUP 和 PENNY等),绘制了白语方言的谱系树,该树图显示白语西支和东支的分化对立最早发生。 外部比较主要是通过对汉白关系词进行层次分析,从而将白语中的早期汉语借词排除出去。经过外部比较还原后的汉白关系词集构成了汉白关系词的最早层次。 应用不可释原则和词阶分析法后,结果都清楚地表明汉白关系词是遗传自共同祖语的,而不是白语从汉语中借贷的。
2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语言接触是东南亚语言发展中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如何在语言比较中分辨语言接触的地位并做出相应的厘清,一直是历史语言学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而白语和汉语的复杂关系正是其中的典型个案。
白语的方言分布在云南的崇山峻岭之间,而澄清语言的历史发展,需要从扎实的现代方言材料出发,本书在数年来亲身调查的十几个白语方言的材料的基础上,挑选出九个代表点,每个点都收集了近两千词汇,以及基本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构建数据库,建立对应关系,搜寻关系语素,巨大的工作量为白语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理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事实支撑。
本书在回顾并评析了近百年的相关研究后,提出了语言谱系研究和接触研究的操作框架和语源鉴别方法。操作框架涉及如何处理方言比较、原始语言重构和层次区分以及鉴别方法等一系列完整的步骤,对其中每一步的操作都有细致的探讨。该框架可为将来大规模的语言比较提供参考。
本书引入了现代的计算处理技术来解决历史语言学中的问题。一些生物遗传学算法程序 (PAUP 和 PENNY等)在研究中用来绘制白语方言的谱系树,该树图显示白语西支和东支的分化对立最早发生,与相关的历史研究更为契合。
本书采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一种系统的“筛选法”来处理语言接触状况下的造成的层次问题,相较其他方法而言,更具操作性,也更符合语言演变的实际状况。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出的“还原比较法”来处理语言接触状况下的语言比较问题。在还原比较法中,确定对应词项时,语音对应方面严格坚持概率统计基础和考虑语义对应时的普遍趋势;通过原始语重构基本避免方言分化后借用的干扰;系统处理由于不同时期的多重借用造成的语言层次,这在传统历史比较法中尚未涉及;在还原比较法的鉴别部分,两种办法–不可释原则和词阶法用来识别语言最早层次的语源关系,从而增强结果的可靠性。
4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书涉及的内容引起2005年中美学术前沿年会关注,笔者得以以语言学方面的主讲人作大会发言,语言纵向接触与横向接触的理论探讨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回应,详情参见如下网页:http://www.nasonline.org/site/PageServer?pagename=FRONTIERS_cafos_2005program(年会由中美两国科学院轮流举办,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程资助,每年由中美科学院主持专家预备会,专家反复讨论并最后投票挑选8个科学前沿主题及主讲人,每个主题有两位主讲人)。
之后,本书纳入台湾中央研究语言语言学研究所前沿系列丛书出版,由世界著名学家王士元先生作序推荐,并于2007获“李方桂语言学论著奖”特优奖,该奖项由著名学者丁邦新领衔主持。
该著作在学界重要期刊美国《中国语言学报》(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和法国《东方语言学报》(Cahiers De Linguistique - Asie Orientale)上有长篇书评推荐。
成果社会反映
该著作在学界重要期刊美国《中国语言学报》(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和法国《东方语言学报》(Cahiers De Linguistique - Asie Orientale)上分别有长篇书评推荐。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书涉及的内容引起中美学术前沿年会关注,笔者得以以语言学方面的主讲人作大会发言,发言中谈及的语言纵向接触与横向接触的理论探讨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回应,尤其与生物学家们之间的交流更为集中和深入。详情参见:
http://www.nasonline.org/site/PageServer?pagename=FRONTIERS_cafos_2005program(年会由中美两国科学院轮流举办,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程资助,每年由中美科学院主持专家预备会,专家反复讨论并最后投票挑选8个科学前沿主题及主讲人,每个主题有两位主讲人)。
成果获奖情况
1.2006-2007年度李方桂语言学论著特优奖[由“纪念李方桂先生中国语言学研究学会”(会长:丁邦新)颁发]
2.2008年度“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