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理性化与民主化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5年6月
出版单位 中央编译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该书是马骏教授的一本个人论文集,共收录论文8篇,主要探讨了公共预算领域国家制度的理性化与民主化的两大问题。
该书的第一篇论文从财政史的角度分析宪政制度尤其是代议制的产生与维持。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中国预算改革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的困难,并提出,只有将宪政问题纳入我们的思考范围,中国的预算改革才能真正有效地应对中国从“自产国家”转向“税收国家”后所面临的挑战。第二篇论文直接进入中国的预算民主问题。该篇指出,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已经使得中国从一个“自产国家”转向一个“税收国家”,因此,中国的公共预算体系必须适应这一转变所导致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将预算民主纳入预算改革的框架。随着中国走向“税收国家”,预算民主是中国预算早晚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在这方面及早进行制度创新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该书的第三篇和第四篇主要关注中国预算改革的近期和远期目标。第三篇从历史的角度透视了预算模式的演变,作者认为1999年预算改革前的中国预算具有许多“前预算时代”的特征。因此,中国预算改革目前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将公共责任和行政控制引入中国预算过程,建立一种“控制取向”的预算体制。从根本上看,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预算改革实际上也是建立一种控制取向的预算体制。但是,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预算改革的控制重点是行政控制,公共责任问题仍然没有真正被纳入改革的议程。在改革过程中,20世纪出现的各种预算改革模式也对中国各级政府的预算改革产生了影响。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零基预算已经在许多地方被引入预算编制过程,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绩效预算也引起了关注,而且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在筹划绩效预算。因此,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新绩效预算是否是中国预算改革的最佳选择。第四篇分析了新绩效预算理论,并指出,目前中国并不具备推行新绩效预算的条件,新绩效预算是中国预算改革的远期目标而不是近期目标。
该书的第五篇、第六篇和第七篇进入中国预算的“真实世界”,这三篇论文是关于中国地方预算改革的经验研究。第五篇论文引用交易费用预算理论分析了中国省级预算中存在的非正式制度,由于政策制定体系碎片化、预算权力碎片化以及正式预算制度的落后,中国地方预算中存在各种非正式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非正式制度才是决定性的。因此要理解中国预算过程,必须研究这些非正式制度。实际上,中国目前的预算改革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重新设计正式预算制度并确立其权威地位,最终以正式预算制度取代非正式预算制度。第六篇研究了中国中部某省的零基预算改革,零基预算在美国失败的原因主要有政治约束和法律约束。前者主要是指许多支出项目的背后都有很强的政治支持,后者主要是指预算领域存在许多法律规定的“权力型”支出。然而在中国预算过程中,人大在预算过程中的影响是非常小的,各种法定支出的比重也比较小。因此,零基预算在中国成功的机会似乎比较大。然而,根据作者在中部某省的调研,在中国政府预算环境中同样也存在着许多中国特色的政治性约束和经济约束,这些约束都是零基预算必须适应而很难改变的。正如该省的经验表明,正是在适应环境的这些制约的过程中,零基预算最后并未取得成功。第七篇研究了中国省级预算中的政策过程和预算过程。根据在中部和西部两省的调研,作者发现在中国预算过程中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的分离。由于这种分离,中国的预算过程充满了各种由政策制定所导致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给地方预算的资金配置和预算执行带来很大的干扰。
该书的最后一篇探讨如何在中国进行预算研究,该文指出,中国的预算研究存在这样一些问题。首先,缺乏对中国预算过程真实情况的了解:其次,对于国外预算理论和预算模式的研究经常是不全面的;其三,研究视角单一。因此,该篇呼吁中国的政治学家和公共行政学家关注预算和财政管理问题,并探讨了如何建构中国预算理论。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首先,该书是中国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领域的第一本公共预算著作。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提到的,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研究视角单一,公共预算的研究者主要是经济学家。尽管经济学家的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这种单一视角的研究忽略了预算过程的本质——政治。因此,该书的研究丰富了中国公共预算研究的研究视角,既有助于深化中国的预算研究,也有助于拓展中国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领域。
其次,该书的两篇论文成功地将交易费用政治学引入公共预算研究,这不仅在国内是开拓性的,而且在国际学术界也是比较前沿的。此外,该书对分析型叙事研究方法的运用,在国内公共预算领域也是具有开拓性的。如第一篇和第五篇论文中,作者试图运用交易费用政治学来解释财政史上财政收入汲取模式的转变所具有的政治影响和中国省级预算中的非正式制度,并同时运用分析型叙事的研究方法。因为交易费用理论经常碰到的难题是很难收集数据来进行统计检验,经常能够收集到的数据都是一些事件、故事和零散的定量数据。对于理论检验来说,分析型叙事正好提供了这种非常有用的组织这些很难进行统计检验的数据与信息的工具。而对于研究中国预算和财政史来说,这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因为这两个领域都是很难甚至不可能收集到系统的数据。
再次,该书的多篇论文是国内公共预算学界打开预算过程黑箱的首次努力。正如国际著名预算专家陈立奇教授指出的,这些研究对中国公共预算研究的意义就象20世纪60年代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革命一样。该书的作者指出,中国公共预算研究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对真实的预算过程的了解,仅仅局限于“文本”上的预算过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深入地方预算过程开展调查,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首次向学术界打开了预算过程的黑箱。所以,论文集中的许多论文流传甚广。例如,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网站就收录了书中的几篇论文。
3.研究方法
由于中国预算过程不向社会开放,所以,研究中国预算过程难度极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深入地方政府进行访谈,同时收集各种文件,或者按照定性研究的编码过程进行分析,或者进行内容分析。在某些研究中,同时辅以公开的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此外,在一些研究中,采用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分析型叙事的研究方法。如此严谨地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国的预算过程,在国内预算研究领域尚属首次。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得作者打开了中国预算过程的黑箱,而不再只是停留在对文本意义上的预算过程的了解。2007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邀请马骏教授结合自己对中国预算的研究,为其举办的“中国研究”方法学研习营讲授研究方法。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首先,该书获得了国内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同行的好评,拓展了国内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领域。自2005年6月出版以来,迄今已被CNKI来源期刊引用33次,论文集中收录的《中国省级预算中的非正式制度》一文2007年获“广东省2004-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其次,该书的研究也产生了跨学科的影响。例如,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编辑出版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5年》第七章“经济学”两次评论了第五篇论文的研究。经济学家杨瑞龙教授在“2004年中国高校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将第五篇论文纳入2004年中国高校经济学研究的创新成果;财政学家杨志勇在“2004年中国财政学的发展回顾”一文中将其列为2004年财政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发展。
第三,作者对中国公共预算的研究也引起了境外和国外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其中零基预算的论文,拓展后发表在美国公共预算的专业杂志Public Budgeting, Accounting & Financial Management Vol. 18, No. 4 (2006),该刊同时专门发表了一篇对这篇论文的评论(8000字)。在本书探索的基础上,马骏教授进一步拓展中国预算方面的研究,并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同,例如,2009年,马骏教授就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SSCI学术杂志上发表了3篇中国预算的论文。2007年4月,香港城市大学邀请马骏教授就中国预算过程中的非正式制度及中国预算研究方法开设相关讲座。2007年和2008年夏天,新加坡理工大学邀请马骏教授为公共管理硕士生讲授《中国公共预算》一课。
最后,该书也得到实践者的高度认同,引起了实践部门对马骏教授研究的关注。2006年,受浙江温岭市委宣传部的邀请,马骏教授为该市的“预算民主恳谈”设计了制度。2008年,受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委托,马骏教授编写了《公共预算读本》(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由基金会赠送4000名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受黑龙江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的邀请,马骏将编写一本适合地方人大代表需要的预算读本。
成果社会反映
该书不仅在中国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界产生了较高的学术影响,也产生了跨学科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境外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最后,该书也得到实践者的高度认同,引起了实践部门对马骏教授的公共预算研究的关注。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该书自2005年6月在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以来,迄今已被CNKI来源期刊引用33次。其中的第一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转载(2003年)。零基预算的论文拓展成英文论文后发表在美国的专业杂志,该杂志还同时刊发了8000字的评论论文。
成果获奖情况
论文集中收录的《中国省级预算中的非正式制度》一文2007年获“广东省2004-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