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
2010-03-22 作者:李向平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6年9月
  出版单位   上海人民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李向平著《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全书共九章70万字,732页。)以宗教信仰的“公共”与“私人”之辨作为主要理论工具,重新讨论了中国儒、释、道诸宗教信仰特征及其与中国社会结构等相关问题。
  该书通过梳理中国儒、释、道信仰关系及其历史演变,讨论了美籍华裔著名学者杨庆?(C.K.Yang.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Berkeley , Los Angeles, London , 1961.《中国社会中的宗教》,范丽珠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关于“制度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和“扩散宗教”(diffused religion)的概念基础上,提出并讨论了“公共宗教”和“私人信仰”等命题,以解释中国信仰的特殊构成以及深嵌于其中的中国权力的运作逻辑,重新讨论了中国儒教的宗教性和宗教特征,并以“天命”信仰为基础而梳理出“受命”与“革命”的两大信仰结构,论证了中国信仰的正邪、正统与异端、公私之间、官方信仰与民间信仰的变化关系,以解释中国信仰、信仰的公私分辨以及深嵌于其中的权力运作逻辑。
  该书认为,在个体性精神关怀层面的“信仰”与作为群体性信仰、制度化的“宗教”之间,发现了中国人基于其远近亲疏、尊卑贵贱的伦理原则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所型塑的“关系-信仰”模型。因此,该书以“公共宗教”与“私人信仰”作为概念工具,认为中国人的宗教与信仰,大多存在于国家、社会诸种权力关系之中,而不直接依赖宗教组织;政治、权力、道德与宗教、信仰之间难以存在明显的制度性分界。
因此,在中国宗教的运行法则和中国人的信仰表达方式之中,无论是制度型还是扩散型,中国人的信仰方式,大都不是直接依赖宗教制度,而要去依赖一个非宗教非信仰、即宗教即信仰的现实权力关系。为此,中国社会之正与邪、正统与异端的信仰冲突,往往会陷入“受命”与“革命”的双重矛盾中,进而构成了治乱循环中国史的信仰背景。
  在此问题框架中,该书还对中国儒教、民间宗教等现象做了逐一解读,对中国的宗教经验、宗教行动类型、信仰模式及其变迁亦做出应有的社会理论分析,以展开与西方宗教社会学理论的对话,最后为解决儒教是否为宗教、中国是否有宗教的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
本书认为,基于欧美基督教而提出的宗教学或宗教社会学理论与方法,都应当放在中国宗教经验中予以重新讨论和诠释。因此本书虽冠名为“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但其研究重点却在于中国宗教、中国信仰与中国社会、权力秩序的深层关系,以及儒、释、道诸宗教对于社会结构、伦理原则的影响。为此,该书对中国宗教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对当代中国宗教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成果社会反映 
  1.《以信仰经纬社会—读<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何蓉,《文汇读书周报》,2008年2月18日。
  2.《公共宗教与私人信仰-读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石大建,《南风窗》,2008年第19期;《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2008年2月5日。
  3.《本土建构与理论反思:中国宗教社会学发展中的一个自我例证》,何子文,《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2009年3月5日。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依国内期刊网查询,该书被引用的情况如下:
  1.期刊论文引用6篇;
  2.博士学位论文引用7篇;
  3.硕士学位论文引用5篇;
  4.会议论文引用2篇;
  5.书评文章3篇。

  成果获奖情况 
  本著作曾于2008年10月,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一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