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对外开放的复杂环境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发展“河南文化”不同,建设“文化河南”,必须构建一种与“中原崛起”相适应的新的文化体系。
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
建立一种科学型文化体系
河南是一个发展中的内陆大省,在中国的“中部崛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河南的文化发展在投入上严重不足,人均文化事业费更是长期落在全国的后面。我们知道,对于一个社会的健康运行来说,特别是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来说,经济与文化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了经济发展的文化价值取向,那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现代化之所以产生严重的负效应,就是忽视文化造成的结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防止出现“利令智昏”和“为富不仁”的反文化现象。
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除了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也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按照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改善服务的原则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繁荣,另一方面则要按照改革体制、创新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原则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
以人为本
建立一种人文型文化体系
建设文化河南,必须重视现代河南人的行为和形象的塑造,使我们的文化体现出真正的“人文关怀”。在实现中原崛起、建设文化河南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现代文化以文化人,使我们的干部、知识分子、企业家、工人、农民都体现出现代文明的要求,提升河南的形象。必须教育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增强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我们认为,树立新的政治文化,是河南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执政规律看执政能力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关键。李佩甫的《羊的门》、张宇的《守望中原》、邵丽的《我的生活质量》都反映了在中原现实政治中存在着一种“潜规则”。例如,李准的《黄河东流去》、齐飞的《倒霉大叔的婚事》中的农民形象,一个个活灵活现,十分到位。但这些自然经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小农形象与市场经济中活跃的经济主体很不相称,其局限性越来越突出。在河南官场盛行的“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唐知县审诰命》)的政治理念,其中,有的是“民本”思想,却缺乏“民主”意识。因此,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现代政治理念,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实践,树立公仆意识,建立法治社会,成为服务型政府,应该成为河南政界政治理念的“主旋律”。在这个意义上,只有建立起人文型现代文化体系,我们的文化才能改变其“存天理灭人欲”的传统形象,才能改变其政治性过于突出的计划经济形象。
树立新的文化开放观
建设一种开放型文化体系
建设文化河南,必须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中“让中原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文化走入河南”,建设一种开放型文化体系,从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
在历史上,从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昭君出塞、文成远嫁,都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从秦之“焚书坑儒”到清之“文字狱”,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文化封闭、守成的危害。而达摩“一苇渡江”和玄奘取经,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功案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要反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又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独立性”、“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今天,在保证“文化安全”、“文化例外”的前提下,我们要通过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地、主动地把我们的戏剧、少林武术、杂技、民族民间工艺品推广到国际文化市场上去,以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树立文化生态意识
建立一种生态型文化体系
建设文化河南,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一种“绿色文化”,建立一种生态型文化体系。以往我们谈社会发展大多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角度来考察,而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须加进自然这一因素,确立四位一体的新观念。1992年,世界上1575名科学家发表了一个宣言,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在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老子的“道法自然”理念,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和自然、文化与生态的关系、预防工业社会的“病毒”,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但我们对这种前工业化社会的智慧却也不可抱以过高的期望,因为它毕竟很难完全适应河南社会发展的现实。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资源少,环境承载能力差。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把保持河南的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发展循环型经济和生态经济,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建立起生态型文化体系。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之称。如今,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的变革过程中,但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全面地理解这场变革的过程和方向,是我们必须认真加以推进的一个工作。如何在先进文化的统领下实现中原文化的现代化,建设文化河南,这实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过程中一个不可忽略的核心因素。比如说,欧洲的文艺复兴,当时就是把它的目光投向它的文化源头古希腊。文艺复兴要回归古希腊,因而使得欧洲的文明重新燃起了光辉,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的宋明理学,是在印度的佛教的冲击下,再次回归到先秦的孔孟,从而把中原文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中国有句古话,叫“得中原者得天下”,讲的除了中原在战略上位置重要外,重要的是中原人掌握了自然、社会、人生之道(如禹对治水之道的体会,吕不韦和李斯、韩非对“驾驭”之术的理解)。从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到二程目送杨时离开说“吾道南矣”的感慨,中原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链”。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过程中,如何重返中原文化这棵大树的“根”、这条大河的“源”,点燃神圣的文化之火,开启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化、中原文化现代化的新局面,建设文化河南,实现文化立省,任重而道远,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