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克总统大选候选人亚努科维奇(左)和季莫申科(右)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使乌克兰闻名遐迩的不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和撑杆跳世界冠军布勃卡,而是在“颜色革命”和动荡不安的政局中呼风唤雨的美女政治家季莫申科。
2010年1月17日,乌克兰举行独立以来的第五次总统选举。首轮选举在平静中结束,共有18位候选人参与角逐。据统计,亚努科维奇得票率最高,为 35.32%,季莫申科得票率位居第二,为25.05%,紧随其后的季吉普科、亚采钮克和尤先科分别获得13.06%、6.96%和5.45%的选票。由于所有候选人在首轮投票中均未达到法定的50%以上的选票,排名居前的亚努科维奇和季莫申科将进入第二轮一决高下。
“橙色革命”逐渐褪色
从第一轮选举结果看, 此次总统选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橙色革命”幻想破灭。在2004年底的总统大选中,“橙色阵营”将反对派领袖尤先科推上了总统宝座。尤先科的支持者对其上台执政寄予厚望,他们希望融入欧洲,希望消灭日趋严重的腐败行为,希望提高生活水平。然而,“橙色政权”的上台并未带来经济上的好处,也未带来稳定的政治环境。“橙色革命”后,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乌克兰政坛多次发生“政府危机”和“议会危机”,经历了两次议会选举和四届政府更迭。
2009年,乌克兰经济下降14%,是近10年来经济形势最严峻的一年。经济陷入困境固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的影响,但总统与总理的权力之争和政见分歧导致政府在应对危机的冲击时无所作为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由于经济形势不佳,由于尤先科和季莫申科反目为仇,由于反腐败只是纸上谈兵,尤先科在民众中的声望一落千丈。随着“橙色革命”热情的消退,人们对5年前发生在乌克兰并轰动世界的政治事件也有了更冷静的反思。“橙色革命”的褪色无疑使当初支持尤先科的广大选民大失所望。低迷的得票率足以表明,选民对尤先科的政绩不满。许多人把乌克兰政坛乱相纷呈的局面归咎于尤先科,认为只有更换总统、调整国家政策,才能改变现状。
2.改善乌俄关系符合民意。得票率居前的四位候选人都主张平衡外交,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投票结果充分显示了选民希望修复乌俄关系的意愿。“橙色革命”后,尤先科外交政策的西倾趋势日趋明显,“去俄化”进程不断提速。与俄罗斯交恶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2006年元旦前后爆发的 “天然气危机”不仅使乌俄关系更趋恶化,而且还给许多欧洲国家带来了挥之不去的能源恐慌。俄罗斯的“能源牌”使乌克兰认识到,在融入欧洲的过程中,必须妥善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因为乌俄两国在天然气供应上的争端给乌克兰经济带来的沉重打击是显而易见的。
3.地区分歧依然存在。亚努科维奇的选票主要集中在东部、南部和外喀尔巴阡地区,季莫申科的选票主要来自西部地区。这表明,此次大选依然具有明显的地区特征,东西部选民的政治理念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的选民大多倾向于亲俄罗斯的政治立场,而西部地区的选民则更多地希望与欧洲接轨。独立后,乌克兰历届政府为消除区域发展之间的失衡和减少族群关系中的不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历史上形成的东西部之间的差异以及族群之间的隔阂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事实上,在此以前举行的各次总统选举或议会选举中,东西部分歧总会在政治舞台上凸现。因此无论谁当选下届总统,都须兼顾东西部选民的意见。
4.政治格局出现变化。“橙色革命”期间,乌克兰政坛上形成对峙的是“橙色”和“蓝色”两大阵营。随着尤先科与季莫申科这对“橙色搭档”的反目成仇,乌克兰的政治力量格局也由“橙蓝对抗”演变为尤先科、季莫申科和亚努科维奇的三足鼎立。近年来,乌克兰政治斗争的焦点始终是他们三人的“铁三角”之争。
巅峰之决难分高下
在此次总统大选中,亚努科维奇和季莫申科的首轮得票率居前,意味着他们在政坛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两人所代表的政治力量势均力敌,无论哪一方都很难轻易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尤先科的黯然退出预示着其在“铁三角”中将地位不再,现任总统仅获5.45%的支持率,这是选民对“橙色政权”政绩的绝妙讽刺。而季吉普科和亚采钮克的异军突起,则标志着要求国家变革的中间力量已经形成。乌克兰需要新兴的政治力量,人们厌倦了旷日持久的政治斗争,期待政坛出现新人、新气象。
参与竞选的大部分总统候选人的执政理念正在趋于理性。这表明,国家利益和实用主义至上的信念开始重返政治舞台。民心思定,避免社会动荡已经成为大部分选民的普遍愿望。这为中间力量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首轮选举后,面对未来总统的许愿和承诺,季吉普科等候选人展现了足够的强势和独立性。随着这些新政治力量的不断壮大,乌克兰的政治格局或将形成左、中、右三派的新政治分野。
2010年2月7日,乌克兰将举行总统大选的第二轮选举。最后的对决将在亚努科维奇和季莫申科之间展开。季莫申科是现任总理,手中掌控着大量的行政资源;亚努科维奇是前总理,同样具有很强的政治才能。
作为两届前总理,亚努科维奇主持内阁时的政绩有目共睹。其首任总理时的2004年,是乌克兰独立后经济形势最好的一年,增长率高达12%。在“橙色革命”中失利后,亚努科维奇励精图治,休养生息,终于在2006年3月的议会选举中东山再起,率其领导的地区党赢得了议会的足够多数,其本人也在同年8月第二次出任总理。在2007年的议会提前选举中,地区党再次以第一大党的身份入选议会。2009年以来,亚努科维奇的民意支持率始终位居榜首。为了能为更多选民所接受,亚努科维奇正在不断突破自己,并在坚持核心政见的同时,注意弱化某些有意见分歧的政治问题。首轮选举后,为了赢得西部和中部地区选民的支持,亚努科维奇向媒体表示,俄语并不一定要得到与乌克兰语相同的地位。
季莫申科的个人魅力同样不容小觑。曾经的“下海经商”使季莫申科成了乌克兰能源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天然气公主”。“橙色革命”后,季莫申科在乌克兰政坛的大起大落,显示了其坚韧执著的性格魅力和灵活的政治手腕。为了争取东部地区选民的支持,季莫申科不知疲倦地穿梭于工厂和矿山。另外,她在处理甲流等突发事件上的务实之举,也使普通选民领略了“美女总理”非凡的应变能力。“与时俱进”的执政理念则使季莫申科的对外政策由“橙色革命”时期的向西方一边倒变为游走于俄、美、欧之间,被各方所接受。
在经济领域,亚努科维奇的经济目标很宏伟:未来10年,使乌克兰成为全球经济最发达的20国之一。其经济政策的重点是,通过乌克兰独立的扩张性需求管理政策,推动国内产业的复苏;通过改善与俄罗斯以及世界各国的关系,振兴乌克兰本国企业。季莫申科经济政策的重点是促进能源独立。其经济目标是清偿西方外债,争取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进一步贷款,努力达到加入欧盟的条件。在外交领域,亚努科维奇和季莫申科都主张平衡外交,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大选之后路在何方?
亚努科维奇和季莫申科都对自己获胜充满信心,并希望通过带领民众走出政治和经济危机来彰显自己治理国家的实际能力。目前,两位候选人都在为问鼎总统宝座而进行最后的博弈。虽然大选的最终结果尚不得而知,可以预料的是,无论谁当选总统,都将面临以下挑战。
其一,如何完善权力制衡机制。近年来,围绕总统、议会和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乌克兰各派政治力量一直存在尖锐矛盾和斗争。由于权力制衡机制尚不完善,政党政治制度的游戏规则并不明确,各党派常为了自身利益而互不妥协,最终导致政局混乱。因此,理顺总统、政府和议会三者关系,消除政局动乱的主要根源,这是新总统上任后面临的首要政治任务。大选后,围绕新政权的权力分配,各派政治力量将展开新一轮博弈,乌克兰政坛仍会出现难以预测的许多变数。
其二,如何摆脱经济困境。频发的政治危机带来的政局动荡以及行政机关的腐败等问题给乌克兰经济的前景带来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乌克兰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如何采取更为有效的反危机措施,尽快使乌克兰经济走上复兴之路,是新政权面临的一大难题。
其三,如何平衡“东西方”关系。融入欧洲是乌克兰的基本国策,但乌克兰在能源问题上离不开俄罗斯的“开恩”。因此,发展平衡外交将是乌克兰未来外交政策的重要选择。新政权将会在改善乌俄关系的同时保持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合作关系。
亚努科维奇是老牌的“亲俄派”。他承诺,一旦胜出,将努力恢复与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原本以“亲西方”立场著称的季莫申科,近来也在不断向俄罗斯示好。因此,不管谁能最终胜出,乌俄关系都将有所改善。
乌克兰将美国视为其经济和政治独立的保障。对于目前仍处于经济危机中的乌克兰而言,摆脱经济困境需要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援助和支持。因此,新总统在改善乌俄关系的同时,也会平衡发展与美国的关系。
此外,在谋求与俄美平衡外交的同时,乌克兰仍将重视 “欧洲选择”。亚努科维奇和季莫申科的竞选纲领都表示要加强与欧盟关系。与欧洲一体化,依然是乌克兰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国家发展的战略基础。
乌克兰各派政治力量均积极主张加强与中国的友好合作。亚努科维奇和季莫申科都很重视发展与中国关系,都曾表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值得乌克兰学习。因此无论谁最后胜出,都不会影响中乌关系。中乌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尤其是高科技合作,将会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