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明代宫廷画家谢环的业余生活与仿米氏云山绘画——中国绘画史知识生成系列研究之一
成果类型 论文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
出版单位 《艺术史研究》
成果内容简介
本篇论文凝结了作者长达二十年的学术思考。早在1988年发表于《文物》杂志的《关于淮安王镇墓出土书画的初步认识》中,作者首次在学术界开始思考淮安明墓中的古书画出土品的艺术史问题,开始通过这批书画出土品来反思我们已有的绘画史知识框架。20年来,作者逐步将研究视角拓展到中国绘画史的知识生成领域,探讨中国绘画史的框架、模式以及固定知识究竟是如何在复杂的历史情境中逐渐形成的。本篇论文即是作者“中国绘画史知识生成系列研究”之一,既是1988年论文主题的延续,更是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深化和拓展。论文的初稿曾经在2007年3月29-30日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所举办的《复制的真实性:对中国绘画实践与理论中的“摹”、“仿”问题的再思考》(Authenticity of the Copy: Rethinking Concepts of Mo and Fang(copying) in Chinese Painting and Its Theory)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宣读,中文版正式发表于《艺术史研究》第九辑。
论文围绕明代画家谢环的绘画展开。在绘画史知识中,被定义为“宫廷画家”的谢环并不是一位重要的画家,之前从未有学者进行过专门的研究。本文以淮安明墓中所出土的谢环仿米氏云山画法的《云山小景图》为讨论的起点,通过还原此画的创作与欣赏环境,并与谢环传世的《杏园雅集图》等其他绘画进行比较,发现谢环的绘画大多并非如绘画史中一般理解的是为宫廷所作的职能性明确的“宫廷绘画”,而是在业余生活中,为文人与官僚的雅集所创作的绘画,并非“职业绘画”,而是“业余绘画”。
由此,一系列以往从未或很少被探讨的问题便浮现出来:仿米氏云山画法在绘画史中一直被认为是“文人墨戏”的典型形式,而被认为具有“职业画家”、“宫廷画家”身份的谢环为什么也会选择这种画法?“职业画家”谢环为什么也会画带有文人意趣的“业余绘画”?作为供职于宫廷的画家,画家的职业身份与业余生活究竟具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如何来判断和区分画家的“职业生活”与“业余生活”?
这些问题的一个关键是:谢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对其知识背景、家族渊源、收藏特点等各个方面的分析,作者发现,谢环完全符合所谓的“文人”的各种要素,他的身份是由职业性的社会身份与职业之余的个人身份共同构成的。既然如此,文人官僚谢环会在业余生活中画米氏云山的仿古绘画便不是十分令人吃惊的事情。但进一步的问题是:谢环是标准的文人,也创作米氏云山的仿古绘画,但其仿古绘画却没有留存在绘画史中,只是通过偶然的考古发现才为我们所知晓。他的仿古绘画为什么没有获得绘画史的认同?
从谢环不为绘画史认同的“无效”的仿古行为中,作者对于绘画史知识中的“仿古”概念与其有效性提出了挑战。发现所谓的“仿古”并非是无条件的、完全客观的,而是有两方面的限制:一是画家身份的限制,一是所仿对象的限制。只有那些被认为是正派的文人画家所摹仿的正派的文人画风才会得到认同。就谢环而言,他其实完全满足这两个条件:他摹仿被认为是正派的文人画风的米氏云山,同时本身也是文人官僚,既然如此,他的“仿古”绘画却为何依然为绘画史排斥在主流之外?
从这个问题出发,作者进一步展开了对于中国绘画史知识主线的形成过程的探讨。发现,中国古代绘画史的主线其实是在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地区所建构起来的,从王世贞一直到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最终建立起了一条以身份来划分的牢固的中国绘画史主线。正是这条主线决定了“仿古”的二重性:只有文人画家对古典文人画家作品的摹仿才是有效的。在这条艺术史主线的背后潜藏着身份的本质论。明初的文人官僚谢环只有“宫廷画家”和“职业画家”的社会性身份得到绘画史主线的认同和放大,其业余生活和文人身份被完全抹去,这也就是其仿米氏云山绘画无法为绘画史所认同的根本原因。
论文展现了王镇墓中出土的谢环《云山小景图》背后所潜藏的种种艺术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现象。揭示出绘画史主线的形成背后所蕴藏的权力关系。论文的意义在于:完全超出了明前期画家谢环的个案研究,而是对整个中国古代艺术史主线的历史生成的研究。
正如论文副标题所示,这篇论文是作者反思与探讨中国绘画史知识生成问题的系列研究之一,作者的另一篇相关论文是2002年发表的《明代后期鉴藏家关于六朝绘画知识的生成与作用:以“顾恺之”的概念为线索》。这两篇论文,都展现了不同以往的新的艺术史研究视角,紧密地呼应了人文学科中最新的学术取向。最近一些年,历史与文学史领域的学者也已经开始反思知识的形成过程。美国文学史学者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在描述文学史领域的新动向时认为:“近年来我们看到,某种历史事实因为受到现代人兴趣与利益的中介而在历史书写中变形这一简单的二元模式已经开始瓦解。我们实际上拥有的不是两个时刻——过去的真面目和现在,而是一系列复杂的中介过程,这些中介过程联系起了过去与现在。”从这个角度来看,《明代宫廷画家谢环的业余生活与仿米氏云山绘画》与《明代后期鉴藏家关于六朝绘画知识的生成与作用》都体现着作者将艺术史真正置于文化史的努力。
成果社会反映
本文的初稿曾在加拿大UBC大学举办的《中国绘画中的“摹”与“仿”》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以《仿古的效用与文化认同》为题宣读,当即在讨论会上引起国际同行的热烈反响。在国际同行的鼓励下,又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修改,写成今文。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论文自发表以来,书中涉及到的研究内容和观点多次被美术史研究学者引用。在涉及到明代宫廷画家研究、仿米氏云山绘画的研究中,本论文被列为核心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