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墨韵色章-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6.5
出版单位 中央编译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篇章结构:
导言:“回到事实本身”
第一章 中国画色彩的发展演变概述
第一节 中国画的色彩演进历程
第二节 中国画色彩发展的两条线索——“错彩镂金”之美和“芙蓉出水”之美
第二章 中国古典色彩美学思想
第一节 五行与五色
第二节 儒家色彩观
第三节 道家色彩观
第三章 青绿山水的审美探索及衰落原因探微
第一节 青绿山水画出现的历史条件
第二节 青绿山水画色彩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 青绿山水画色彩构成的审美分析
第四节 青绿山水的衰落原因探微
第四章 文人画色彩的审美选择与人文知识分子阐释
第一节 文人画色彩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文人画色彩样式的美学意境
第三节 文人画色彩选择的人文知识分子阐释
第五章 中西绘画色彩观的比较研究及抽象性探索
第一节 两种色彩观:科学色彩观与哲学色彩观
第二节 中西绘画色彩的抽象性探索
结语 后殖民时代的中国画守护和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彩图
基本观点:
中国画的色彩问题始终是中国画研究中的弱项。当代国内美术界对此虽有一定的探讨,也涌现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但从色彩美学、色彩哲学及比较艺术学的角度切入而深入研究,并进行当代视野的溯源式探讨还鲜有人做。国外汉学家对中国画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对中国画的色彩问题也关注较少。所以对中国画色彩问题的探讨还需要花大力气来做。本书勾勒了中国画色彩的发展演变历程,展现了中国画色彩的成就及其误区,进行了美学与文化学探渊。逐一论述了五行与五色、儒家色彩观、道家色彩观,并以儒、道、佛之融合及五行与五色之收摄探讨了青绿山水画的哲学基础与文化底蕴,以老庄、玄、禅思想之融合及儒家陆王心学的影响阐释了文人水墨画产生的士人心态、美学意境和社会人文契机。本书最后进行了中西方绘画色彩的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坚持东西方的良性互动性,去处东西方的弊端,从更为人性健康的角度来全面建设中国绘画色彩乃至中国文化的当代面貌应是我们最高的终极关怀,也是敞开审美之维和存在之门。
主要创新:
1〉 对世界性难题“阴阳五行”学说把色彩作为宇宙衍化生生不息的结构模式的探讨以及对中国画色彩的影响本书进行了艰难尝试性探索。
2〉 无论海内外,儒家思想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是中国画研究的弱项甚至盲区。这是一些汉学家特别注意到的问题,但汉学家的成果总给人隔靴搔之感,这个问题就还得我们自己来做。本书从儒家色彩观以及对青绿山水画和水墨山水画的影响等方面做了探讨。
3〉 青绿山水的哲学基础鲜为人道,几近于空白,本书进行了初步尝试性探索。指出儒、道 、佛教融合及五行五色的收摄是青绿山水的哲学基础。其中宋代儒学复兴(理学之建设)给青绿山水本已即有的法度、程式化、观念概括色特点提供了更高的“格物致知”的理学依据。
4〉 对水墨山水画色彩的哲学基础研究者历来大多只谈庄禅(谈禅也难以谈到禅宗色彩观),本书不仅在庄之色彩观上深入探索了禅宗色彩观,还加进了原儒及新儒家陆王心学的理解。并从人文知识分子角度对文人水墨画的色彩选择进行了阐释。
5〉对中西绘画色彩观的比较艺术学研究及抽象性探索上升到哲学本体论层面的探讨还不多见。本书坚持哲学本体论的同时亦没有丢掉艺术本体论。
研究方法:
1)“内在理路”的思路: 本书取台湾余英时先生“内在理路”的思路,深入画史画论进行溯源式探讨。但不排斥“外缘式”思路作参考,这个参考(即中西方绘画色彩的比较研究)应是在问题情境中让东西方“遭遇”而突出问题意识 。如果没有这个参考,也许我们在“全球化”的今天,就不知道自己真正该坚持什么。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这是亘古以来颠扑不破的真理。
2)“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画史画论及具体绘画作品进行哲学-美学与文化思想史探源,这走的是“自下而上”(以“技”进“道”)之路。而在进行深入分析之前先对“阴阳五行”、“儒家”、“道家”色彩观进行探讨,又具有高屋建瓴(以“道”引“技”)之意义。
3)现象学方法:由于历史的原因,文人画的“笔墨”旨趣和黑白灰的色彩调式(至多为淡彩的浅绛画)被当作了中国画的正宗。致使我乍一提中国画色彩的缺失问题时,就有敏感的学者立刻对“缺失”二字向我诘难:“你在用西方的色彩观看中国?”这一诘难对我警醒良多:首先特别提醒了我要以谨守传统的内在寻求为主线(内在理路的思路),以保持中国文化的身份意识,其次是要悬隔各种对中国画色彩的误读,以期找到中国画色彩的全貌(“回到事实本身”)。
特别要提到的是无论我作为准备工作的东西方画家的个案研究,还是在本书第一章的概述,以及第三、第四章中对水墨画作品及青绿山水画作品的分析我都用了分析描述的方法。 这里我坚持的是现象学的方法,用迦达默尔的话说就是:“现象学想要谈论的是现象,即它试图回避任何一种没有充分根据的理论建构,并试图对以往哲学理论所具有的无可怀疑的统治地位进行批判性检查”(迦达默尔:《现象学运动》,载《哲学阐释学》,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因而现象学往往不是宏伟飘缈的纲领性构想,而是细致入微的分析描述,“不是泛泛的论证,而是去接近事实本身”(胡塞尔:《逻辑研究》Ι,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因此现象学通常不是“统而概之”、“大气磅礴”,而是“大题小作”、“微言大义”,胡塞尔所要求的“严格(streng)”, 海德格尔所说的“审慎(Sorgsamkeit)” 和“小心(vorsichtig)”,意义概莫于此。
因此有这样“贴近地面”似的画家、作品的个案微观分析,让我在如此横跨东西的大题目中不是空中楼阁,也没有夜郎自大的狂妄而是有一种近乎“谦卑”的感觉脚踏实地。
此外,符号学、阐释学也是我用到的方法。
学术影响:
见“成果社会反映”与“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等栏。
成果社会反映
本书已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美术界的关注
• 2006年11月,本人曾携带新书(随艺术学院院长徐庆平教授)应邀赴中国台湾参加“第五届国际青年学者汉学会议”(辅仁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合办),根据本书的部分内容撰写提交的论文《论儒家色彩观及其对中国绘画的影响》被大会安排为首场发言。反响热烈,被各国评委一致评为会议的第一篇论文,美国哈佛大学和澳大利亚雪梨(悉尼)大学的学者认为本书是“汉学研究的宝贵成果”,要把本书介绍到国外。
•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镛先生为本书撰写书评《探溯中国画色彩的文化渊源——评王文娟的〈墨韵色章〉》(于《美术研究》2008年1期)
•北京大学教授王岳川先生撰写书评《学术潜沉的深度》(于《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10期)
•本书论纲以《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源——兼同西方绘画色彩的比较研究》为题发表在《美术观察》2004年6期,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中国画色彩研讨会”作为重点研讨论文。
本书论题从初步探讨的阶段性成果到成书的章节(再到进一步研究)的成果形式,曾在国内相关杂志系列发表,多篇曾被《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转载及被《中国美学年鉴》收录。
•《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兼同西方绘画色彩的比较研究》——《美术观察》2004年6期(北京)
被《中国美学年鉴》(2004年)收录;
•《论儒家色彩观》——《美术观察》2004年10期(北京)被《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2005年1期全文转载
•《五行与五色》——《美术观察》2005年3期(北京)被《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2005年4期全文转载
•《青绿山水画衰落原因探微》——《清华美术》2006年卷2 (北京)4月
•《论道家色彩观》——《美术观察》2006年6期(被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2006年第6期全文转载)
•《中西绘画色彩观及其抽象性问题》——《人文杂志》2006年6期
•《论儒家色彩观及其对中国绘画的影响》——《2006“第五届国际青年学者汉学会议”论文集》(美国哈佛大学和台湾辅仁大学合办)辅仁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 《“青绿”颜色词考及其青绿山水画》——《美术研究》2007年2期 被《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2007年5期全文转载
• 《对禅之理解及禅宗色彩观在文人画中的“自行呈现”》——《人文杂志》2008年6期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
朱槿:《中国画色彩特性浅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4期。
徐鸿延:《青绿山水画色彩探析》,《人文杂志》,2008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