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陈望衡:《环境美学》
2010-03-18 作者:陈望衡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环境美学
  成果类型   专著 
  出版时间   2007,4
  出版单位   武汉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一、 篇章结构:
  大体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学科性质,着重论述环境美学中的环境概念,综述环境美学兴起的背景及发展脉络,确立环境美学视界,确立环境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的地位;第二部分论述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第三部分集中论述环境美,先是总论环境美的性质、特性、本体、功能诸问题;然后分别论述三大环境美:自然环境美、农业环境美、城市环境美。最后论述环境的审美评估及环境教育诸问题。全书共八章:绪论,第一章,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第二章,环境美;第三章,自然环境美(上);第四章,自然环境美(下);第五章,农业环境美;第六章,园林美;第七章,城市环境美(上);第八章,城市环境美(下);结语:环境的审美教育。
  二、基本观点:
  (一)环境美学的学科性质:
  它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认识:1、环境学(兼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多种性质)的一个分支;2、艺术学的一个分支,具体来说,它是环境艺术的指导性学科,3、美学的一个分支。现在的国家的学科分类还没有这个学科,但并不等于它不存在。严格说来,它是交叉性的、综合性的学科。目前,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中,仅艺术学中的环境艺术与它部分的重名。
  环境美学的学术源头有三:就其与艺术设计学的关系而言,为景观美学;就其与哲学的关系而言,为环境伦理学;就其与美学的关系言,为自然美学。
  (二)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
  生态主义与人文主义是环境美学的两大支柱。唯生态主义与唯人文主义均是不妥的。正确的哲学基础是生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结合
  “环境”概念的界定:强调两大区别:“自然”与“自然环境”的区别;“资源”与 “家园”的区别。环境美学中的“环境”,必然与人相交融(区别于自然哲学的视野);必然与生活相关(区别于生产经济学的视野);必然是温馨的(区别于宗教学、伦理学的视野)
  环境美学的视界为三:自然环境、农村环境和城市环境。由自然环境走向农村环境,再由农村环境走向城市环境,这是人类已经走过的路。园林城市是城市环境的必由之路。
  (三)环境美:
  1、环境美的一般性质:
  环境美是一种综合性的美,它是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诸多美的和谐统一。它既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又具艺术的品格。
  环境美的本体为景观。将环境打造成景观是环境建设、环境艺术的美学追求。
  环境美感的根本性质为家园感。
  环境美的主要功能为乐居。人对环境的居住要求可分三层次:宜居,利居,乐居。宜居处生存层次,为基础;利居处发展层次,为功利;乐居处最高层次,为审美。
  环境美的欣赏模式为“介入”(the engagement model),艺术美的欣赏模式主要为“观赏”。
  2、环境美主要类型:
  (1)自然环境美。区分自然美与自然环境美。自然美重自然性(野性),自然环境美重生活性(文明性)。在一切美中,自然至美,至美即最高美,并为美之根源。
  (2)农业环境美。农业景观中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生产价值与审美价值是统一的。在高科技的今天,新的农业景观已经出现。
  (3)城市环境美。山水园林城市是人类理想的生活环境,历史文化名城则是最具魅力的城市。在城市建设中要加强美学的指导性。要将构建“城市意境”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美学追求。
  3、环境美学的意义:
  加强环境美学在环境艺术、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与环境相关的事业中的作用。没有环境美学参与的环境艺术、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轻者留下遗憾,重者可能造成环境的破坏。 对广大群众进行必要的环境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三、主要创新:
  (一)、学科建设创新:环境美学实际上兴起,只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事。第一本《环境美学》系美国人阿诺德所著,出版于1992年。这本名之为《环境美学》(已译成中文,收入笔者主编的环境美学译丛)的书,实际上是12篇论文汇编,各篇论文之间没有联系。应该说,拙著是国际上第一部真正有体系的环境美学专著。
  (二)提出一系列有关环境美学的新观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有:
  1、关于环境美的性质。提出环境美具综合性与整体性,是生态性与文明性、真实性与生活性的统一,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
  2、关于环境美的功能。提出要区分两种环境:资源与家园。环境美学研究的环境是人的生活的环境。作为人的居住场所的环境具有“宜居”、“利居”、“乐居”三重性质。环境美最重要的功能是“乐居”。时下人们热衷的乐游只能算是环境美的次要功能。
  3、关于环境美的本体。提出环境美的本体是“景观”,它与艺术美本体“意象”同为审美本体——“情象”的存在方式。
  4、关于自然环境美。提出区分自然美与自然环境美,自然环境美既具有自然性,又具宜人性。
  不同意加拿大学者卡乐松的的“自然全美论”,提出“自然至美论”。
  5、关于农业环境美。提出农业建设要做到的三种价值统一:即生产价值、生态价值审美价值的统一。
  6、关于城市环境美。(1)提出“城市意境”的新概念,认为城市意境是城市美学的最高追求。(2)提出城市环境建设的根本问题是要“全面地”以人为本,要重视功能与审美的统一。反对功能第一、审美第二的说法,主张功能审美化。(3)山水园林城市是人类理想的生活环境,关于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提出“四原则”说。(4)历史文化名城是最具魅力的生活环境。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提出要重视两个“对话”——观与思的对话,古与今的对话。
  7、关于园林。提出“园林”是人类理想的生活场所,将城市与农村均建设成园林是当今环境建设的最高理念。
  8、关于环境美学的价值。提出环境保护要以环境美学为理念之一;提出环境艺术要以环境美学为指导之一;提出城市规划要以环境美学为指导之一。要加强对全民的环境的审美教育。
  四、研究方法:
  本著作的研究方法主要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理论研究相结合。
  五、学术价值:
  (一)、目前学科分类尚无环境美学。本著作的学术价值主要在试图构建一门的新的交叉型、综合型学科。它既可以看作是环境学的分支学科,也可以看作是美学的分支学科,同时也可以看作是艺术学的分支学科。它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两重性质。
  (二)、提出一系新的学术概念、命题和理论。其中概念有:“环境美”、“景观”、“自然环境美”、“农业环境美”、“城市意境”等;命题有:“自然至美”论、“宜居、利居、乐居”“三居”说,“将工程打造成景观”说,等;理论有:环境美学视界、环境美的性质、环境美的功能、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四原则”、历史文化名城两“对话”等。
  六、社会效益:
  (一)对我国的环境保护的意义:环境保护不能没有环境美学指导,仅仅限于保护的环境工程是短视的、低层次的,没有全面地以人为本,因而是令人遗憾的,而且有可能造成新的对环境的破坏。
  (二)对环境建设的意义:1、本著作突出环境的居住功能,强调要将环境建设成我们的家,而且是温馨的家,这对于人居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2、本著作强调农业环境建设要做到生态、生产、审美三价值的统一。农业环境不能只是成为人类生活资料的生产基地,它还应成为全球生态调节的重要基地,成为人类审美的重要领域。这些理论对新农村建设、对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3、本著作提出的有关城市建设的美学原则对我国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三)本著作提出加强环境审美教育的主张,对于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成果社会反映 
  1.路甬祥副委员长在收到此书后致作者的信中说:“尤其高兴的是您关注环境美学。”  2、此著作部分内容曾在哈佛大学、夏威夷大学、汉城大学以及德国、日本、中国台北的国际会议上讲演,受到欢迎。
  3.此著作中的部分内容曾在郑州、兰州、重庆、杭州、慈溪、长沙、广州诸多城市演讲,受到欢迎。(附件)
  4、此著作部分内容在杂志上发表共20余次,其中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七篇,新华文摘转载一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一篇。(附件)
  5、此著作中有关城市环境美学部分在宁波天一大讲堂讲过后,其讲稿以《城市——我们的家》为题,在光明日报第10版、第11版,以两个整版刊出。新华文摘第七期转载,且上封面要目。  
  6、有四篇书评发表:《探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郑州大学学报2008,1)《作为环境批评的哲学》(《环境美学前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陈望衡的学术及其环境美学研究》(《环境美学前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评论认为,此部著作为中国环境美学学科开山之作。“标志着我国的环境美学作为一个学科逐渐成形,它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终于有了初步的规定。”“陈望衡的《环境美学》可以说是这一时代的一个起点”。“构筑了中西美学的对话平台”,“中西美学在《环境美学》一书‘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附件)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据中国学术期刊网www.cnki.net,《环境美学》一书作为文章发表被引用的情况是:
  1、培植一种环境美学,湖南社会科学,2000,5,下载27次。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 1999-05-01 ,下载6次
  2、生态美学及其哲学基础,陕西师大学报,2001,2,被引用31次,下载284次,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要,2002,1。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年鉴 哲学篇 十五,生态美学及其哲学基础 2003/01/01下载1次。
  3、历史文化名城的美学魅力,武汉文博,1995,4,三峡大学报2002,1,被引1次,下载27次。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2,5。
  4、一种崭新的农业理念——农业美学,湖南社会科学,2003,4。被引4次,下载97次。
  5、生态中心主义视角下的自然审美观,郑州大学学报2004,7,被引14次,下载89次,人大资料•美 学,2004,8。
  6、自然至美论,河北学刊2005,1,被引4次,下载136次,新华文摘录目
  7、环境与环境美,湖南社会科学,2005,5,下载68次。
  8、自然性与文化性的统一 ,武汉大学学报,2006,5。被引1次,下载116次。
  9、环境和谐与环境美,学习与实践2006,3,被引1次,下载66次。人大复印•美学,2006,6。
  10、论环境美的本体——景观的生成,学术月刊,2005,8。被引6次,下载89次。
  11、论环境美的性质,郑州大学学报,2006,4,人大复印•美学,2006,11。下载43次。
  12、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精神,衡阳师院学报,2006,2。被引2次,下载165次。人大复印•美学, 2006,8。
  13、境伦理与环境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6,6。被引2次,下载169次。人大复印•伦理学,2007,1。
  14、自然环境美,吉首大学学报,2007,1。下载93次。
  15、境美学的兴起,郑州大学学报,2007,3,下载106次。人大复印•美学,2007,8。
  16、农业景观的历史变迁,河南社会科学,2007,4。下载103次。
  17、业的审美性质,陕西师大学报,2008,2。下载29次。
  18、让鲜花开放,浙江人文大讲堂,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下载29次。
  19、环境美与文化,郑州大学学报,2008,5。下载21次。
  20、城市——我们的家,光明日报,2008,12,11,第11、12两全版。为作者在宁波天人讲台的讲稿。
  21、我们的家,新华文摘转载,2009,7。转载自光明日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