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贾达群:结构对位——一种重要的结构现象与结构思维
2010-03-18 作者:贾达群 来源: 

  成果名称   结构对位——一种重要的结构现象与结构思维
  成果类型   论文类 
  出版时间   2006年第4期
  出版单位   《音乐研究》
 
  成果内容简介
  《结构对位——一种重要的结构现象与结构思维》这篇论文主要由引言、古典浪漫时期音乐中的“结构对位”现象及现代音乐中的“结构对位”思维这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贾达群教授所提出的“结构对位”理论是从新的视角对音乐作品中各结构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观察,通过存在于古典、浪漫、20世纪音乐作品中大量的“多重结构”及其“结构对位”现象的研究,将其认定为这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思维,并对此进行总结以期为作曲实践提供具有可预见性的理论支持。
  首先,贾达群教授提出了“结构对位”的定义与范畴:“音乐结构的形成涉及多方面的内容,音高、节奏、和声、音色(响)等都是其结构元素。这些元素在作品中都有其自身的结构,如旋律(音高+节奏)的结构,和声的结构,音响(音色+织体)的结构等等。尽管如此,根据作品的不同写作方式以及上述各音乐结构元素在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便形成了以某种结构元素为中心,余下的结构呈向心(单一结构,多见于传统作品)或离心(多重结构,多见于非传统作品)状态的音乐作品之总体形式化结构。显然,音乐作品的总体形式化结构体现了元素间的相互关系。这样的相互关系其实就构成了不同结构元素在同一时间内所形成的对位关系,即结构对位” 贾达群教授对“结构对位”理论进行总结并得出“在音乐的进行中,任何两种(或以上)构成某种结构形态的音乐(结构)元素之间只要出现结构划分上的不一致便可以归属“结构对位”的范畴”。
  其次, “结构对位”理论在音乐分析中的意义在于:
  (一)“结构对位”是对传统曲式结构的重新认知与整合
  它与传统曲式学研究不同的是:一方面,结构学研究对所要进行的文本分析对象不仅只依托并局限在构筑于主题动机及其发展和功能调性体系之上的传统曲式学的定义和规范,而是根据不同的分析对象,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结构学研究始终将音乐形式化文本中由各结构元素综合反映出来的结构形态作为一种关系的过程来给与关注,并认为该过程是形成音乐整体的普遍程序。因此,“结构对位”的原则不仅体现在整体的结构中,它还可以局部的形式出现在一个乐段甚至是一个乐句中。此外,“结构对位”的研究并不仅限于对作品结构框架的分析,而是深入到作品的内部,研究各结构元素之间的深层关系。
  (二)“结构对位”理论对分析20世纪音乐作品的意义
  20世纪以来,没有一定的“标准”对音乐作品内部组织与构建进行制约或控制,甚至某个音色、某个节奏就可能形成一个结构。贾达群教授正是从20世纪作曲的根本观念出发,从一个作曲家的角度来观察、分析作品,通过结构的“对位”关系体现微观结构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结构对位”理论是探讨音乐内部各结构元素之间的深层关系,它属于微观结构的分析范畴。这说明,各结构元素的发展在宏观的音乐结构表层下面蕴藏着相当复杂的结构形式,而“结构对位”正是以多重结构相互之间的对位关系来体现这种繁复性和多变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结构对位”理论打开了20世纪音乐理论研究在曲式方面相对其它结构元素,如和声、调性、节奏、力度、音色、织体等发展滞后的认知之门。
最后,“结构对位”观念的提出不仅带给分析者一个新的观察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指导作曲实践。前人也许是在一种潜意识的支配下将 “结构对位”这一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而今作曲者则可以有意识的、更加灵活的把这一理论和技法纳入到音乐创作中。
  在认识层面上,“结构对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理论现象,是在音乐进行过程中,构成某种结构形态的音乐(结构)元素之间所出现的不一致、不同步的客观存在。但在过去的研究中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贾达群教授通过大量的分析研究与多年的实践将“结构对位”提升到方法论的层面。“结构对位”的观察分析方法与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有着本质的联系,强调首先用“等价”(而不是分主次)的眼光,去看待音乐作品中每种“元素”或“事件”。然后通过细致地分析,对各结构力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知和整合。“结构对位”的理论研究是音乐领域中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成果,它是以一种全新的、立体的思维方式对结构元素之间的组合关系进行阐述,它强化了音乐与人类智慧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成果社会反映 
  贾达群教授根据多年的创作实践及理论研究成果总结出的“结构对位”理论,独具特色且研究方法科学、缜密,同时也给音乐创作在结构方面的创新带来启迪,因此该理论的提出引起学界很大的关注,并获得了一致好评。中国音乐分析理论泰斗钱仁康对贾达群的“结构对位”理论非常关注,并认为其理论有很多新颖独到之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高为杰曾写道:“我特别赞赏贾达群关于‘结构对位’理论的提法。过去虽已有诸如‘混合曲式’、‘复合曲式’以及‘边缘曲式’等等提法,但我以为‘结构对位’的理论更能抓住音乐结构思维的本质。”音乐理论家李吉提曾称赞道:“贾达群提出的‘结构对位’理论为21世纪中国音乐分析学学科开启了一扇大门。”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2007年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赵晶的硕士论文《结构对位的思维及其实践》就是以贾达群教授的“结构对位”理论为研究基础,将探讨音乐作品中各结构元素之间的关系作为该论文的核心问题。
  很多学者在自己的学术论文中参考引用《结构对位——一种重要的结构现象与结构思维》,如:《黄钟》2008年第1期,王中余的论文《韦伯恩〈五首管弦乐曲〉音乐分析》;李涛的论文《多重结构思维之研讨——陈怡〈第二大提琴协奏曲〉(叙事曲、舞曲与幻想曲)第一乐章)分析》;《甘肃艺苑》2008年第1期,赵晶的论文《巴托克〈为弦乐、打击乐、钢片琴写的音乐〉第三乐章结构对位初探》。
  该论文还被4篇中国优秀硕士论文作为主要参考文献引用:武汉音乐学院陈雅春的硕士论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增六和弦研究》(2007年)、段文晶的硕士论文《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2008年)、上海音乐学院陈蓉的硕士论文《对〈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结构分析》(2007年)和河南大学的康长安的硕士论文《施尼特凯〈钢琴五重奏〉创作技法研究》(2007年)。
  此外,还有很多创作者将“结构对位”理论纳入到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