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5.09
出版单位 山东人民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 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书由4章20节组成,篇章结构为:
绪论:走向村落的乡民艺术研究
研究的缘起/乡民艺术研究的简要回顾/村落语境与乡艺文本——对于一种研究方法的思索/本书的具体研究思路/走向村落
第一章 俗化的信仰与神圣的艺术
村落的空间/村落的历史变迁/村落的集体记忆/村落的信仰/对于小章竹马的“深描”/小章竹马的起源/小章竹马的盛衰之谜/小章竹马何以神圣
第二章 村落信仰与艺术传统
山坳里的世俗与神圣/香社仪式歌/生活仪式歌/职业戏乐班
第三章 村落传统与标志性文化
“家乡民俗学”与田野作业/区域地理与文化空间/村落神圣空间——“曾经的存在”与“想象中的建构”/村际互动中村落文化的重塑/村落艺术传统及标志性文化
第四章 村落秩序的艺术化表达
村落生活常景/村落宗教体系/村落艺术传统
基本观点:
乡土社会中的乡民艺术,渗透着民众自身的文化逻辑,与民俗生活实践与仪式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其意义和价值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和社会情境中通过民俗行为的外化才得以生成和实现的;而学者的观察和阐释也只有将目光投向“乡民”的特定群体去全面考察家族─村落的生活传承、仪式性礼俗规制、民间话语权力及其运作机制等村落生活常景和民众文化行动的过程,才能对中国乡民艺术活动之所以在一个村落的文化空间中得以存续、发展和变化作出合理性的抽绎。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近年来,中国民俗学的田野研究正处于从过去的区域本位到事象本位、再由事象本位到传承人的主体本位的嬗变,以及由此形成的上述三个研究本位的并存状况。本书研究中对于乡民艺术传承人的强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对于这种研究成果的吸纳与对于这种学术转向的呼应与推进。
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以村落民俗志研究为基础,从民俗生活实践到仪式表演行为,阐明了乡土社会在村落传统的维系与发展问题上所具有的特定且合理的文化自主权,对乡民艺术的历史脉络与现实存在进行分层描写和叙事阐述,致力于对于家族─村落的文化诉求和社会互动进行“解释的解释”,从而构成了书中特有的动态视角与学术纵深感。
(2)联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族与村落传统如何被再造与复兴的重要事件,从民俗生态的广角,既关注了乡民艺术在强化内部认同、谋求与外部社区融合的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又注意到民间权威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对村落语境与乡民艺术文本之间的关系做出了令人信服的阐释。
(3)本书提出采用“乡民艺术”这一指向性更为明确的概念,将乡民艺术研究明确界定为村落中语境与文本的关系,认为作为乡土社会基本单元的村落,不仅仅是作为乡民艺术表演的生活空间而存在,而且给予乡民艺术一个结构意义的背景。
(4)通过对于村落民俗生态的全景性描写和个案聚焦分析,显示出在方法论上既有走向家族─村落的个案取向,又有累积/扩大个案并从村落到村落以至村际互动中归总出学理性的系统认知取向,这种以点带面的技术路线和序列研究步骤,突破了传统乡民艺术研究中的宏观叙事及其学术阈限。
3.研究方法
借重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田野研究,再结合地方史志文献的系统爬栉,以乡民艺术为切入点,从艺术/生活、传统/现代、社会/文化等诸多关系透视村落社会历史传承与现实生存境遇,在广泛意义上探讨乡民艺术文本与村落语境之间的关系。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该书自2005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学界引起诸多反响,获得较高评价。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书评4篇,媒体报导8次,被引用或作为参考文献30多次。此外,本书还获得中国文联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山花奖”一等奖,并在所在省社科联、省教育厅及所属高校学术评奖活动中多次获奖。
其学术影响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巴莫曲布嫫研究员撰写的书评《“一滴水的意义是不能低估的”——从<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看艺术民俗学的个案研究价值》为代表。她认为该著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具有三个方面的价值:(1)它“既不同于过往的宏观叙事,也不同于常见的对于艺术民俗事象的罗列式静态描述,因而充满了一种‘以小见大’的个案研究旨趣……为学界研究民间表演艺术的家族-村落型传承体系及其当代变迁提供了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工作框架。”(2)“作者清晰的问题意识赋予其个案调查以认识论的解析性张力,而扎实的田野工作和开阔的理论视野则为其系统的学理性阐释提供了充足的空间。”(3)“以乡民艺术为轴心建立起田野研究的关联性动态视野,从民众行为实践到村落生活轨范发现并揭示乡民艺术活动中的文化逻辑,因而从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意义上,以跨学科的理论视野和田野实践实现了艺术民俗学的个案价值。”(见《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第157~158页)
成果社会反映
该书自2006年1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来,已经连续印刷3次,并在学界及社会上引起一定影响。主要有:
1.学术评价:巴莫曲布嫫《“一滴水的意义是不能低估的”——从<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看艺术民俗学的个案研究价值》,《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第157~158页
2.学术评价:耿波《村落语境中的乡民艺术魅力》,《中国教育报》2006年2月23日
3.学术评价:张勃《乡民艺术研究视角转向中的一部佳作——读张士闪<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齐鲁艺苑》2006年第5期,第95~96页
4.学术评价:刘铁梁《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民族艺术》2006年第1期,第38~42页
5.社会反响:霍晓蕙:《山东民间文艺大有可为》,《齐鲁晚报》,2007年12月2日
6.社会反响:秦娟等:《张士闪教授喜获山花奖》,《生活日报》2007年4月12日
7.社会反响:张彤、康玺瑞:《张士闪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济南时报》2007年4月12日
8.社会反响:霍晓蕙:《三朵“山花”落我省》,《齐鲁晚报》2007年11月27日
9.社会反响:马知遥:《我院张士闪教授捧回“山花”大奖》,《山东艺院报》2007年第24期
10.社会反响:张佳:《在艺术与民俗之间搭建桥梁的人》,《山东艺院报》2007年第5期
11.社会反响:霍晓蕙、张佳、康玺瑞:《张士闪:行走在田野 人生有滋味》,《齐鲁晚报》2007年4月16日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引用:韩同春《京西庄户千军台幡会——村落联合体的文化认同》,北京师范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第13、196页(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2.引用:耿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中国乡民艺术的“去语境化”》,《齐鲁艺苑》2006年第4期,第83、86页(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3.引用:马光亭《苏北“铰人”仪式与口头艺术的传承者》,《民俗研究》2006年第4期,第214、215、220、221页(作者单位:青岛大学)
4. 引用:吕屏、彭家威:《产业开发场域下的传统工艺发展——当代社会背景下广西壮族绣球的传承与变迁》,《艺术百家》2008年第3期,第56页
5.引用:邓霞:《惠民河南张泥塑:庙会语境中信仰与艺术的互动研究》,山东艺术学院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第8,10,46,62,65,77页
6.引用:杨文文:《山东地区“二月二”节俗研究》,山东艺术学院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第60页
7. 参考文献:郭书宁:《玉雕工艺与民俗生活——以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玉雕工艺为研究个案》,中央民族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第53页
8. 引用:洪颖:《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述评》,《学术界》2006年第6期,第278页
9.引用:陆晓芹:《歌唱传统的田野研究——以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民间的“吟诗”为个案》,《民族艺术》2007年第2期,第55、57页
10.参考文献:陆晓芹:《歌唱传统的田野研究——以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民间的“吟诗”为个案》,《民族艺术》2007年第2期,第57页
11. 参考文献:王跃:《海城高跷秧歌的传统与现在》,中央民族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第83页
12.引用:谭同学、陈涛:《文化重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中国乡村发现》2008年第3期,第130页
13. 引用:乌兰其其格:《近现代科尔沁标志性文化——长篇叙事民歌》,《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61、65页
14. 引用:吴晓:《乡村旅游语境中的民间艺术变迁——以湘西德夯苗寨为例》,《吉首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115、117页
15.刘广宇:《新时期中国乡土文化建设的进路探析》,《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8期,第161、162页
16.张国超:《民间香社初探¬——基于鲁中T村的调查》,中国社会学网2008年3月16日,见网页http://www.sociology.cass.cn/shxw/research/
17.引用:和晓蓉:《中国仪式艺术研究综述》,《思想战线》2007年第6期,第117页
18.廖明君、张士闪:《艺术民俗学研究:将乡民艺术“还鱼于水”》, 《民族艺术》2006年第4期,第3、25页
19. 引用:吴晓:《乡村旅游发展与民族传统艺术变迁——以湘西德夯苗寨为例》,《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2期,第100、101页
20. 参考文献:王志清:《从传统到当下——民俗学视角下的丁村家戏的传承与变迁》, 《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6期,第70页
21. 参考文献:杨杉:《村落视野中的宴与宴歌》,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第114页
22. 参考文献:徐薇:《从戏班到乐队》,广西民族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第34页
23. 参考文献:孙宝:《桂南采茶戏戏班的调查与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第48页
24. 参考文献:周佳:《惠山泥塑女艺人研究》,清华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第60页
25. 引用:吕屏、彭家威:《传统工艺与现代商品——文化产业进程中壮族绣球的传承与变迁》,《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第191页
26. 引用:肖青、李宇峰:《民族村寨文化的理论架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66、69页
27. 引用:徐薇:《东北农村二人转乐队的人类学考察——以黑龙江省牛家镇兴山村的瑞风乐队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1期,第166页
28. 引用:魏美仙:《多重语境中的花腰傣服饰——以大沐浴为例的人类学解读》,《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14、17页
29. 引用:魏美仙:《民族村寨旅游展演艺术的意义阐释——以大沐浴为例》,《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26、31页
30. 参考文献:柯钰:《海宁皮影戏艺术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第37页
成果获奖情况
中国文联第八届(2004~2006)“山花奖”•中国民间文艺学术著作一等奖(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