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抱瓮集》
成果类型 著作类(论文集)
出版时间 文物出版社,2006,12
出版单位 文物出版社,2006年12月
成果内容简介
本著作为书法史研究与碑帖考证论集,收集了近三十年来在各类学术杂志发表的考证论文四十二篇,大体按发表时间先后编排。在研究方法上继承了乾嘉学者钱大昕等人的朴学学风和考据训诂方法,根据两宋的时代背景、职官制度、地理沿革、习惯用语、称谓变化等,来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也解决了书学研究领域中众多的疑案和公案。
如柳公权《蒙诏帖》,有学者认为,帖中“出守翰林”一语“实不合当时居官者职守称谓的通例”,而《兰亭续帖》所收《年衰帖》称“蒙恩放出翰林”,似更为妥当,故断前帖伪,后帖真。但笔者检丁如晦《重修承旨学士院记》,发现宋代中书省、翰林院都在大明宫内,而官员莅职中书省、翰林院,用“出守”的例子比比皆是,可见此官署迁往彼官署,不论离开国门与否,“出守”乃官场通称。因此,仅凭这一点,《蒙诏帖》伪作之说难以成立。
再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关于《平复帖》是否为西晋陆机所书的笔墨辩论中,笔者抓住帖中貌似寻常的“寇乱”一词,遍检《全晋文》、《晋书》,得到8个例句,其含义并非通常所理解的动乱,而是特指因外寇入侵而造成的丧乱——晋末永嘉之乱,其时陆机已经下世,因此《平复帖》决无陆机所书之理。
笔者考证工作虽主要从文献出发,但本人书写经验和对风格的把握能力也起到很大作用。在法帖考证中,笔者还使用比勘法。如考旧题王觌《平江帖》时,将之与同样收在《三希堂法帖》中的孙觌一札进行书风比对,发现系出一人,这一判断也无疑验证了笔者考证《平江帖》为孙觌而非王觌所书的结论。《颜真卿自书〈告身〉证讹》一文,乃以帖证帖,笔者发现《告身》中的若干字,与《多宝塔》、《勤礼碑》、《颜家庙碑》中相同的字进行比较,发现多有不同。笔者认为颜氏家族有训诂学的传统,真卿还曾为伯父颜元孙的《干禄字书》书丹勒碑,在他的作品中,字法相当稳定。因而自书《告身》必伪无疑。当然,风格比勘有可比性这一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比勘异同才有意义。如在比勘《集王圣教》与《神龙兰亭》时,笔者指出《圣教》所采《兰亭》以外的其他帖——如《何如》、《奉橘》、《得示》、《孔侍中》等——中的字基本或非常接近原帖,而《兰亭》又有将近四分之一的范字为怀仁所青睐,因而二帖比勘是揭示《兰亭》真实性的有效方法。
笔者撰写的这些论文因陆续发表于各种书学杂志,其间之学术观点也大多为学界接受,并且引起了海内外众多同行方家的关注和重视。更有甚者,如黄?兄等推余为“宋代书法史研究第一人”,并且将拙著《抱瓮集》列为其课徒时必读书目,此实为吾所始料为及。
本人数年来潜心治学,唯希望自己的一些学术观点能对宋代书史研究有所补益,至于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恐实非所计也!
成果社会反映
华人德先生(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与白谦慎先生(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抱瓮集》原版与增订版序言中言,曹宝麟继承了乾嘉学者钱大昕等人的朴学学风和考据训诂方法,根据两宋的时代背景、职官制度、地理沿革、习惯用语、称谓变化等,来开展他的研究工作。《抱瓮集》的出版,意义不同寻常,因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些具体的研究成果,还是一种朴学学风和治学方法的示范。曹宝麟对当代书学的贡献,应作如是观。
薛龙春先生(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在《忌目治而尚实证——论曹宝麟《抱瓮集》的研究途径》一文中指出:与古代文学史研究相比,书法史研究的基础工作还相当薄弱,很多史料未经系统整理,诸如书家年谱、作品长编、书论笺注等等,都少为人所重视。……曹宝麟先生的《抱瓮集》当之无愧为当下书法史研究树立了一个楷范。(载《中国书法》,2007,4)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论文集所收学术论文,多载于历年来海内外的权威学术杂志,如《中国书法》、《书法研究》、台北《故宫文物月刊》、香港《书谱》杂志等等,笔者学术观点为广大书学研究者广泛接受、关注并引用。根据有关数据库检索,现发表的各类书法史研究论著引用笔者观点的有一百二十余条。
成果获奖情况
本著作为书法史研究与碑帖考证论集,其中大部分成果也体现在《中国书法史 宋辽金》(江苏教育出版社)一书中,该书曾获2003年国家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