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李清泉:《真容偶像与多角形墓葬——从宣化辽墓看中古丧葬礼仪美术的一次转变》
2010-03-18 作者:李清泉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真容偶像与多角形墓葬——从宣化辽墓看中古丧葬礼仪美术的一次转变
  成果类型   论文 
  出版时间   2006年12月
  出版单位   《艺术史研究》第8辑,中山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与基本观点:
  本文是一项主要围绕于11-13世纪为何流行八角形和六角形墓葬建筑样式问题的研究。文章的第一部分,针对河北宣化等地辽墓出土的内装骨灰的真容偶像,讨论了这种葬俗的佛教渊源;第二部分,讨论了这种制作骨灰真容的习俗,与敦煌17窟洪(巩+言)法师影真以及南华寺六祖慧能“真身”等骨灰塑像的关联,以及这一佛教葬俗背后连着“法身”观念的偶像化问题;第三部分,讨论了新的“法身”观念在当时世俗丧葬中的轨迹;第四部分,进而通过宣化等地辽宋墓葬内部装饰与佛塔地宫、棺箱葬具与舍利函的比较分析,发现当时世俗墓葬建筑因受僧人塔葬影响而出现坟塔化的明显倾向;通过宣化等地辽宋墓葬中多出现陀罗尼棺箱、当时墓葬上方还流行竖立八角形或六角形的陀罗尼经幢,而且陀罗尼经幢恰好在11世纪开始取代墓塔等现象,发现当时墓葬之所以流行八角形和六角形的样式,完全是因为墓葬上方那些代替了墓塔的八角形或六角形陀罗尼经幢。
  基本观点如下:宣化等地辽墓所出真容偶像,与唐宋时期因僧人遗体崇拜而产生的僧人灰骨像密切相关,而僧人灰骨像的背后,应当联系着当时佛教信徒的一种新的法身观。与此同时,由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对亡过尸骨具有尘沾影覆的救助作用,于墓上建造陀罗尼经幢,一度成为僧俗社会的一种风气。而且,随着墓上经幢的逐步墓塔化,地下墓室也开始出现模仿佛塔地宫的倾向,以致墓室平面呈现出与墓上经幢相对应的八角形或六角形形制,成为一种坟塔化的墓葬样式。上述所有迹象表明,唐代以迄辽宋之际,丧葬礼仪美术的总体嬗变,其中不乏佛教因素的深度影响;而导致这次遽变的关键因素,是密教陀罗尼信仰。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辽宋时期,世俗墓葬流行八角形或六角形形制,同时,墓葬当中还出现了一些模仿死者的真容偶像,成为学术界长久不解的一个谜。本文打破了以往单纯从建筑样式研究建筑样式、从雕刻本身研究雕刻的传统惯例,首先从宣化辽墓墓主所采取的茶毗礼葬式(火葬)入手,讨论了这类偶像与唐宋密教、禅宗中制作‘真身’习俗之间的关联,以及这类习俗背后所反映的佛教法身观念的偶像化问题。进而通过多呈八角形和六角形的陀罗尼经幢对亡过尸骨的‘尘沾影覆’功能及其在当时僧俗墓葬中的“坟塔化”现象,分析了多角形墓葬与陀罗尼经幢及密教陀罗尼信仰的关系。从而揭示了中古丧葬礼仪美术的总体嬗变及其背后的原因。这项研究通过解释具体问题来研究佛教对丧葬文化影响,对于了解中古丧葬观念、思想的变动,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3、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尝试跨越美术史、考古学和历史学多个学科,将实物材料和文献材料进行有机地打通;通过将艺术形象、建筑形式及其他考古材料和宗教、礼仪结合的方法,揭示潜藏在丧葬艺术品背后的观念与思想。
在具体研究中,首先从艺术形式与风格的变动来发现问题,通过采用“微观史学”的研究方法来追踪具体问题之间的细密联系,并以传统考据方法进行严密的论证;通过采用“中层研究”的方法,将真容偶像、坟塔、陀罗尼经幢、多角形墓葬等问题统摄到中古丧葬礼仪的总体语境中加以整体解读。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本文发表后,陆续收到学界的好评。
  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历史系姜伯勤教授评价道:
  “李清泉抓住11世纪中叶以后辽代辖境内多火葬墓、而且开始流行多角形墓室的新材材料,研究了《真容偶像与多角形墓葬》这一较之前人更有进展性的新课题,从而实现了创新的尝试和收获。作者首先从宣化辽墓墓主所采取的茶毗礼葬式入手,通过与敦煌洪(巩?言)影堂真身和广东韶关南华寺六祖慧能真身像等做比较分析,渐次讨论了宣化辽墓出土真容偶像与唐宋禅宗中保存或制作‘真身’习俗之间的关联,以及这类习俗背后所反映的法身观念的偶像化问题。进而透过陀罗尼经幢对亡过尸骨的‘尘沾影覆’功能,分析了多角形墓葬与陀罗尼经幢及密教陀罗尼信仰的关系。作者发现多角形辽墓中,具有“墓室与墓幢的一体化设计倾向,认为“类似宣化辽墓内葬真容像、棺箱书写陀罗尼经咒、墓顶又多可能一度树有经幢的坟塔化墓葬”,“势必也同陀罗尼经幢的功能一样,可以‘托难思之句义,变无尽之光明’、‘开天堂之路,闭地狱之门’。 多年以来,围绕着辽宋时期的八角形墓葬建筑,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研究的企望,如宾西法尼亚大学夏南悉(Nancy Schatzman Steinhardt)教授1997年在《辽代建筑》一书中,曾注意到八角形墓葬与辽代八角形塔之间的关联,但却未能揭示出墓葬何以受八角形辽塔影响的原因。而李清泉则发现,晚唐以来柱身多呈八角形或六角形的陀罗尼经幢,在与坟塔渐趋混同的历史过程中,最终促使墓葬形制向八角形或六角形方向演变。据此得出了“唐代以迄辽宋之际,丧葬礼仪艺术的总体嬗变,其中不乏佛教因素的深度影响。而导致这次遽变的关键性因素,是密教陀罗尼信仰”的研究结论。”
  美国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巫鸿教授评价道:
  该文“集中讨论对死者尸体的处理方法和装殓方式,兼论墓室的形状和所题、刻的《陀罗尼经》,以此为根据探索佛教信仰和仪式对辽代墓葬的影响。文中含有许多新颖的观点,同时也反映出作者为了证实这些观点所作的巨大努力。总的看来,文章对材料的界定和使用相当严谨,通过采用‘中层研究’的方法,沟通了对个案的细致解读和对辽代美术的宏观论述,可以认为是达到了目前国际上研究辽墓美术的最新水平。”

  成果社会反映 
  该文正式发表前,曾作为韩国中国史学会主办的“从考古材料看中国历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参会论文,演说发表后受到评议专家和与会学者的高度评价。本文发表后,陆续收到学界的好评。

  成果获奖情况 
  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正在公示阶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