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张燕(长北):《中国艺术史纲(上)(下)》
2010-03-18 作者:张燕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中国艺术史纲(上)(下)
  成果类型   专著 
  出版时间   2006年7月出版
  出版单位   北京商务印书馆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书近60万字,图300余幅,把中国古典艺术含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戏剧、音乐、舞蹈等等,放在时代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综合研究,全面关注社会文化、艺术思潮、艺术流派以及各门类艺术的经典作品和重要理论,分析外在因素的影响,归纳时代风格的演变,注重形式语言的分析,对历代艺术典籍作系统评述,以展现古代艺术和艺术思想发生发展的整体脉络,揭示其生成演变的诸方面原因,不作穷其所有的数据重复罗列,有了明确的在一般艺术学学科构架下治史的自觉意识,其中接受了西方风格学、形式分析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影响。比较门类艺术史,本书的论证具备明显的哲学性格:既重视一般性和普遍性,也关注个别性和特殊性;既关注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也关注每一时代哲学思潮对艺术的推动与影响:是哲学的研究与实证的研究的结合。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就笔者阅读的“艺术史”而言,国外如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最能用文化、哲学贯穿,其所论者则限于美术,对中国美术论述篇幅极少;苏立文《中国艺术史》所论亦限于美术,对美术理论介绍极为简略,对大陆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几乎没有涉及。
  20世纪上半叶,国内冯贯一《中国艺术史各论》、李朴园《中国艺术史概论》,已经有了对艺术进行综合研究的取向,惜乎零散未及形成体系。20世纪下半叶以来,李希凡、傅谨编《图说中国艺术史丛书》、史仲文主编《中国艺术史》九卷本,仍然是各据一册的门类史;李晓、曾随今《龙凤的足迹——中国艺术史》限于现象描述,不涉艺术理论;张延凤《中国艺术史》没有一条注解,不是学术著作。真正当得上综合艺术史的,唯李希凡先生主编十三卷本《中华艺术通史》,煌煌巨著,功可盖世,成为公私图书馆必藏。
  泱泱中华,艺术史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艺术的一体性以及门类艺术的关联性,在特殊艺术学的门类艺术史研究中无法体现,一般艺术学以综合研究、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弥补了特殊艺术学研究的不足。本书作为相对简明而全面的综合艺术史,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其创新之处在于:1、是整体把握的综合艺术史而不是门类艺术史;2、是艺术思潮、艺术观念、艺术现象和艺术理论的发展史而不单是艺术现象史或艺术理论史;3、是分析的艺术史而不是资料的流水账;4、是通过数万里寻访、有最新考古成果、有自身审美感悟的艺术史而不是他人陈言的拼凑。5、是用本土理论、解释本土艺术现象的艺术史而不是套用西方理论强解中国艺术的概念史。凡书中援引必详列出处,凡介绍古代艺术论著必详列可靠版本,书后设《艺术书目著作和艺术文献汇编书目要览》,排列各类艺术文献的查找途径,以方便学子深入研究。
  3.研究方法:
  “一般艺术学”研究,“一般”、“普遍”不是浮光掠影、大而无当的借口,理应注重实证,注重直观把握和亲身体验,从对艺术的真切感受之中升华而出科学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笔者以“行万里、读万卷”为毕生追求,重视文献功夫的同时更重实学,重田野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和亲身感受。一般艺术学研究培养了笔者宏观思考的视野,特殊艺术学研究又使笔者一般艺术学的研究成果宏观而不失微观根柢,不涉陈言,不拾人牙慧,体现出中国学人“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这正是王国维先生提倡的文献研究与实物研究并重的“二重实证”学术研究。本书的研究方法,是中国传统治学方法断裂以后的复归。在民族文化边缘化的紧急关口,中国艺术史研究理应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治学的长处并加以现代转换,以避免根本理论问题上的话语失解,争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平等的话语地位。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本人退休前,长期担任硕士研究生学位课《中外艺术史》、博士研究生《艺术史专题》等课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凌继尧教授鉴于“我国长期没有严格意义的综合艺术史”,授命作者艰苦写作。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林树中先生在前言中说,“以往学者多写画史,即使写美术史,也以书画为主,其余则论述简略。张燕不仅关注书画,对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也用功甚深,对一般史家不大关注的民间艺术、少数民族艺术等也予以关注,加上对戏剧、音乐、舞蹈等的勾勒,体现了视野的宽阔。行文不是学究面孔,而是有许多田野调查得来的鲜活体会,有许多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得来的新进思想,文本研究与实物研究结合,使这本书深入浅出,言出心声,平实又不乏文彩。作者具备驾驭材料的本领,面对庞杂的历史数据,敢于取舍,区分详略,用观点解释和串联材料,使全书纲目完整清晰。书后还整理出了《艺术书目书和艺术文献汇编书目要览》,以方便读者查阅。张燕以冷板凳功应对人心浮躁的时风,是难能可贵的。在我国,门类艺术史的研究成果已够繁多,而像张燕《中国艺术史纲》这样从大文化视角撰写的综合艺术史,还十分鲜见。这本书可以作为研究生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读书,更可以作为学子们进行艺术学、美学、文化学、历史学研究的入门先导。我从这本书字里行间,看到张燕为此书耗费的巨大精力”。
  书成后,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张道一先生见到连说“好,很好!” 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黄?先生说此书“资料翔实,观点扎实。我所阅读的艺术史中,如此构架全面而又观点高度凝聚的纲目,实为少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导陈池瑜教授见书后来信,称赞此书“立足综合,史论结合,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中国艺术史,同时还能学习中国艺术理论”,“是艺术史研究领域的重要收获,是一部难得着中国史论研究的佳作”,“填补了空白”,称赞笔者“治学严谨,肯坐冷板凳,这是真正做学问必须的品格,可现在这种人不多了”。
  无庸讳言,一般艺术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建立未久,积淀未深。综合艺术史研究必须体现出全景式、多维度。它的高难度,使学者宁愿作壁上观而少有涉足,一人单打独拼、潜心研究吃力而难尽善;人海战术突击集体项目,又难免思想不一,材料重复。可见成熟成果的艰难和不易。金字塔尖下需要铺垫,宏远的目标不是一步跨就,单打独斗的成果正是金字塔尖下铺垫的基石。《中国艺术史纲》虽然有了在一般艺术学学科构架下治史的自觉意识,却没有真正做到钱钟书所说的“打通”。笔者还在继续完善、修改《中国艺术史纲》。作为一般艺术学成熟成果、全面‘打通’的综合艺术史,将与学科的成长、成熟同步。

  成果社会反映 
  韩雪松《义理中见情趣 简当中有富赡——评长北教授新着《中国艺术史纲》,《艺术百家》2007年第1期;筱梅《评介综合艺术史新作<中国艺术史纲>》,《建筑文化》2006年7月总29期;
  《文艺研究》刊登书介:“《中国艺术史纲》把中国古典艺术放在时代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综合研究,对历代艺术典籍作系统评述,以展现古代艺术和艺术思想发生、发展的整体脉络,揭示其生成演变的诸方原因……一般艺术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于我国,还不到十年时间,用一般艺术学的方法进行艺术史综合研究,在我国还刚刚起步,故《中国艺术史纲》的出版具有领先意义。……全书以田野调查和原始文献为依据,论述逻辑井然,文笔流美,剖析入里,新见迭出”,见《文艺研究》2006年9期28页。
  《装饰》2006年9期、《东南大学学报》2006年5期等各刊登书讯。
  “中国当代美术馆群”网站介绍《中国艺术史纲》,(来源http://www.chinartacademy.org/YFeature_081_1.asp?id=1301);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中国艺术史纲介绍》,(来源http://www.eaaworld.com.cn/ReadNews.asp?NewsID=721);“江苏民进”网站发布《东南大学张燕教授的专著中国艺术史纲出版》(来源http://www.jsmj.org.cn/gb/mjfc/hyfc/101903110.shtml)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鲁迅美术学院2009年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列入参考书目,网址:www.lumei.edu.cn;台南艺术大学课程计划暨讲授大纲与叶朗、徐复观书同列为教材与参考资料,来源http://powercam.tnnua.edu.tw/xms/content/show.php?id=1894;
  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作为教学参考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