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征求意见稿经国内各大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热议,广大群众对未来的教育发展充满期盼。未来10年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什么?教育发展的目标有哪些?3月1日下午,曾参与意见稿讨论的校长马敏教授和教育学院范先佐教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两位专家一致表示,《规划纲要》体现了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由扩张数量转向提高质量。
提高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关键条文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马敏:《规划纲要》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条文中谈“质量”的很多,这标志着我国教育未来10年发展的重点是提高质量。各级各类学校只有提高质量,才能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不满主要是对教育质量下滑不满,对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不满。国家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在努力解决。《规划纲要》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提高质量,这符合全社会对教育的期待和渴盼,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
范先佐:《规划纲要》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提高办学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我国教育将面临着二次转型,从扩张数量转向提高质量。过去十几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主要是追求规模、数量的扩张,比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学扩招等。当教育规模扩张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就要转型,就要转向提高质量,这是国家的需要人民群众的期待,也是教育发展的规律。过去解决的是老百姓有没有学上的问题,现在要解决的是上好学的问题。
办出特色,遵循教育规律办学
关键条文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中小学管理制度。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马敏:教育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必须要按照教育规律办学,这样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规划纲要》很多条文都指向了这一点,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就拿大学来说,每所大学必须独立自主去办学,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去办学,而不是按照政府的指令去办学,才能办出特色来,才能避免“千校一面”“高度雷同”的现象。《规划纲要》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要改变现状,改革体制机制,把办学的自主权交给学校,让大学独立去办学。这符合国际办学的潮流,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可以说,《规划纲要》给大学松了绑,给大学带来了发展的活力。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传统、特色、理念、文化、精神和风格,只有把自己的特色办出来,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范先佐:《规划纲要》专门用一部分来谈“体制改革”,这充分体现了目前的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等不符合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不符合中国教育发展的规律,必须进行改革。《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遵循教育规律办学的思想,比如大学行政化就是政府插手教育管理太多的结果。《规划纲要》提出“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观念就很好,这样能够给大学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管理者按照教育的规律去办学。
培养师资,中国教育发展的关键
关键条文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马敏:《规划纲要》第十七章专门谈的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无论各级各类教育,要提高质量,要办出特色,都要靠教师。我认为这一点国家抓到了点子上,抓住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只有把教师素质和水平真正提高了,教育的一切才有可能,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目标才能实现,拔尖人才的培养才有可能。作为一所重点师范大学,看到国家这么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很振奋,很受鼓舞。同时,我们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华中师大一定按照《规划纲要》的精神办好教师教育,争取办好一所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优秀教师人才,包括未来的教育家。
范先佐:提高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而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解决的。高大的教学楼、先进的实验室等硬件建设问题一下子就可以解决,但教师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无论哪个层次哪类学校的师资,都需要一个过程才能解决。就拿大学来说,学校管理者重视的是大楼、大实验室等硬件的投入和建设,忽视了教师的培养问题。教师的培养不是有钱就可以解决的,比如大学老师的敬业精神,教书育人水平,这些与科研是两码事。没有敬业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杰出的人才。《规划纲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到很高的地位,表明国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我们相信,未来十年会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人才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里。
3月2日的《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等媒体刊发了华中师大两位专家的观点。此外,3月2日的《光明日报》刊发了全国人大代表、教育学院周洪宇教授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