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6年6月
出版单位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全书24万字,包括24张表、20幅图、9个案例、5个附录,参考文献222篇(含外国文献105篇),分6章和附录。6章内容分别是:可移动文化遗产、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构建、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技术推进、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组织实施、中国对策;附录部分为加拿大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职业道德章程、澳大利亚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的国家政策等。该书是国内迄今为止以“可移动文化遗产”、“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唯一著作,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原创性研究:
(1)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的界定及其组分的分析,档案、图书和馆藏文物的保护可以整合在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同一平台上
(2)从系统的复杂性、系统演变的复杂性、系统与外界联系的复杂性三个方面着手,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具有复杂性,这是保护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依据
(3)层次分析法(AHP)可以应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的分析。作者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提炼了准则层,从预防、治理、修复、组织等十二个方面建立了措施层,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初步理顺了各层之间的关系
(4)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推进的基础条件包括对藏品价值、藏品状况、藏品所处环境及已用保护技术的分析,这些方面一直以来为我国档案(图书、文物)保护界所忽视,需要在制定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时特别加以关注
(5)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策略可以通过动态推进模型加以实施。该模型需要分“三个阶段”(前端控制、中端预防、后端处理)、从“三个层次”(整体、部分、个体)加以推进
(6)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非技术策略涉及面很广,需要组建流程型保护小组、建立宏观的保护管理机构、完善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与信息处理方案等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书从概念的界定到模型的建立、从理论的创建到实践的应用都有所突破(见附件4——7),其主要创新可以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加以归纳.
本书主要的理论创新
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的界定与分析,确立了档案、图书和文物与可移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进而尝试了将档案、图书和文物的保护建立在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同一平台上进行整合研究,这在国内尚是首次。
本书重要的实践创新
建立了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推进的动态模型,通过“三环节”(预防、治理和修复)、“三阶段”(前端控制、中端预防、后端处理)和“三层次”(整体、部分、个体)将保护技术与藏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档案、图书、文物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实施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参考,为档案、图书、文物的技术性保护、部门化组织、分散化管理、局部发展战略到综合性保护、集成化组织、集约化管理和全局发展战略提供实践指导。
本书的学术价值
该书在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这是国内第一部、也是截至目前为止唯一的一部研究可移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著作;此外,该书的学术价值还体现在学术的创新方面。仅以辽宁大学赵淑梅教授撰写的书评为例,该书评认为,“作者选择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本身是需要胆识的。将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整合档案、图书、文物和艺术品的保护的平台,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其它具有创新开拓意义的地方并不少见,例如,将复杂科学应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的分析,以及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保护技术推进的模型、组建流程型保护小组等等,都是颇具新意的理论亮点。”(见附件5)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全面收集国内外关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相关文献,不断跟踪学术研究的前沿,掌握新信息、新动态,系统研究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的有关问题,以此为基础寻找本文研究的突破点。
(2)案例分析。笔者先后研究、分析和编写了近百个案例,从中精选了9例。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理论问题实践化,既对抽象的概念、理论和技术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又以浅显易懂的形式阐述了理论、概念或技术的内涵。
(3)调查研究。对国家档案局、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部分大学和研究所等部门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电子邮件与国外保护专家联系,对国外情况进行了调查。专家的反馈信息为论文写作提供了有用的文献源和原始的素材,专家的建议为本文的顺利研究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4)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复杂性科学为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的定性分析提供了理论工具;专家反馈意见的整理与分析为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奠定了量化研究的依据。这使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建立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
(5)比较归纳。本文较广泛地采用了比较归纳法。例如,在界定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预防等定义时,都是通过比较国内外权威的界定之后得出结论;在国内外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组织管理、法律建设等方面,运用比较的方法,寻找异同点,分析原因,探求科学的规律。
成果社会反映
1.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彭斐章先生为本书写序,称本书“内容的新颖性”、“资料来源丰富”、“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书中附录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认为“本书选题新颖,结构得体,逻辑严密,内容充实,同时也是一部适时之作……”(见附件4)。
2.中国档案学会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委员、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档案系主任赵淑梅教授在档案学核心期刊《兰台世界》2006年第12期上发表书评,称该书是“遗产保护领域的拓荒之作”,并从“独特的研究视角”、“开阔的视野”、“透彻的分析”、“内容的创新”等方面总结本书的特点(见附件5)。
3.中国档案学会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国家档案局汶川地震档案保护专家组成员张美芳博士在档案学核心期刊《档案管理》2006年第6期上发表书评,认为该书是“一部跨学科研究的力作”(见附件6)。
4.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颜川梅在档案学核心期刊《档案管理》(网络版)2007年第3期发表书评,题为《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中观探索》,认为本文“立意高深,求全求实”、“内容新颖、资料夯实”、“结构严谨、排列有序”、“多学科视角、方法灵活”,是一部“适时之作”(见附件7)。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成果引用情况:
本书出版后,权威的专业网站《中国档案资讯网》推出了专栏加以转载(见附件8),另有6篇文献引用了该书(见附件9)。
①国家档案局主管、 中国档案报社主办的《中国档案资讯网》上专栏介绍(含该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及部分章节)。
②彭远明.基于新价值观的档案保护理念与学科发展.《档案学研究》2008年第1期
③张红灵.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④王喜和.中国图书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问题与对策.《兰台世界》2007第9期
⑤张美芳.一部跨学科研究的力作.《档案管理》2006年第6期
⑥张婷.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基本技术.《兰台世界》2007 年12 期
⑦周耀林.我国档案保护理论研究的探讨.《档案学通讯》2007年第3期
成果获奖情况
1.中国档案学会评选为“第六次档案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档学字[08]第001号,2008年10月)(见附件1)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选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国学办[08]第5号,2008年5月)(见附件2)
3.湖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湖北省教育厅评选为授予“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12月)(见附件3)